4月2日下午2點多的模樣,照理該是飲食店打烊休息的時間,可杭州有家小店,即使是下午2點多,門口依然排着長長的隊伍。不,確切的說,是這幾天裏,這樣的隊伍從小店凌晨5點開門開始一直要排到晚上8點小店關門。

究竟是什麼美味啊,竟然火到這個程度?

昨天,錢報記者來到了杭州江乾區濮家新村18幢6單元底樓商鋪,瞧,這家人氣小店就在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小巷裏。小店名字簡簡單單——“王蓉糉子”。長長的排隊隊伍裏,大伯大叔大姐阿姨們,一個個抻長脖子探頭張望滿眼焦慮。他們熱切期待的,正是小店裏每年僅賣一週的限定:青團。

凌晨五點就排隊

一天要賣10000多隻

“啊,終於好了啊。”排在最前頭的一位阿姨拿到20只青團滿心歡喜,一問,阿姨足足排了1個多小時。

是的,哪怕你排了2小時,能且只能買青團20只,多一隻都沒的買。

走進這家小店,十多個平米的樣子,一片繁忙景象。店鋪一角的操作案板前,老闆娘俞姣妹帶着七八位阿姨擼起袖子頭也不擡地在包青團,芝麻餡、豆沙餡還有筍雪菜鮮肉餡兒。阿姨們手速雖然快到不行,但也趕不上大家買青團的速度。

老闆娘俞姣妹的嗓子都啞了,她說這幾天每天凌晨3點起牀,每天只能睡4小時。

爲什麼這麼多人排着隊來買?除了好喫之外,還因爲青團只賣一週,過了這一波,你想喫都沒有了。

俞姣妹的女兒女婿原先都在單位上班,今年乾脆辭職在店裏一起幫忙。女婿鄭賜恩說,因爲今年年初接連雨天的關係,導致地裏的艾草都沒長出來,往年早就開賣的青團,一直拖到3月31日才正式開賣。

“我們做青團的艾草一部分是從海寧、下沙、喬司收來的,還有一部分是開着麪包車一路趕到金華乾西鄉收的,村裏用大喇叭吆喝一下,村民們就把收來的艾草送過來。今年一共收了艾草5000多斤。”鄭賜恩說,可這麼多艾草,估計最多隻能撐到5號。

因爲排隊買青團的場面比往年還“恐怖”。這兩天每天凌晨5點不到,店門口就有人在排隊了。店裏青團都是現做現蒸現賣的,一波能蒸6籠,一籠有32只,蒸一波大概要22分鐘,蒸好還得稍微放涼才能購買。所以一來一去,大家可能要等半小時才能盯牢一波青團。

毛估估算下來,僅僅是這兩天,小店裏每天就要賣出青團1萬多隻。

這家青團究竟啥花頭?爲什麼這麼多人愛?

王蓉糉子店的青團從2000年就開始賣了,來買青團的大多是住在周邊的居民,很多都是老客熟客,幾乎每年都要趕來喫上這一口。“有些老鄰居後來搬家到留下、濱江、喬司的,每年這個時候都還趕過來買啊。”

排在隊伍裏的葉小姐是這家店的老客了,排隊之前和老闆磨了半天想幫同事們預訂120只青團,無奈被老孃拒絕了,老闆說大家都排隊,而且每人只能20只。葉小姐說,自己10年前嫁到這裏,自從老公給她買過這家青團之後,就愛上了。“和超市裏買的就是不一樣,餡料好。”

這家的青團究竟有什麼特別?爲什麼這麼多人愛?

老闆娘俞姣妹50歲,金華人,這賣的青團其實是按照老家的做法做的。“1987年我就來杭州了,開始是幫哥哥幹活,賣豆漿油條。後來有一年清明想喫老家的青團,就讓家裏人帶了點過來,分給左鄰右裏喫,大家都說好,後來乾脆就自己做了。”

王蓉糉子店的青團今年和去年一樣,上面有白點的是筍雪菜鮮肉餡兒,有紅點的是芝麻白糖餡兒,而有白點和紅點的則是細豆沙餡兒。

因爲今年艾草不多,青團價格略有變化。往年鹹的賣3元一隻,甜的賣2.5元一隻;今年售價上調爲10元3只,一隻單賣3.5元。

俞姣妹說如果要說特別,那就是所有材料都是自己做的。芝麻餡、豆沙餡全都是俞姣妹一大早起來現磨的,保證新鮮不加任何添加劑。而且這青團特別有嚼勁,關鍵就在於這麪皮。“先要放在機器裏揉,接着人工揉,30斤麪粉光是揉麪就得1個半小時。”一旁的女婿插話,“別人根本揉不出來,你看我媽媽的手,都揉腫了,媽媽的手勁特別大。”

俞姣妹伸手給記者看,一雙手又紅又腫。

小店

撐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

王蓉糉子店,店名其實是以俞姣妹的女兒名字命名的。顧名思義,其實這家小店的主打是糉子。只是因爲糉子常年都售賣,所以不至於要排隊“搶購”。

“接下來我們會做烏米飯,端午開始就做糉子了,各種口味的都有,白米糉、赤豆糉、大肉糉、大肉蛋黃糉。”

快20年了,從最開始的幫哥哥打打下手,到如今的“網紅”店,俞姣妹和丈夫白手起家,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養大女兒,也買了房,現在,女兒女婿也來店裏幫忙。

“爸爸媽媽年紀大了,不想他們太辛苦。”女婿鄭賜恩說,在店裏幫忙從早到晚都忙不停,雖然賺得和以前在公司裏上班差不多,可一個是打工,一個是爲自己幹,雖然辛苦,可感覺不一樣。

來源: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記者 王麗 通訊員 羅文婷

值班編輯:張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