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的趙貞吉也是這麼覺得的,他親口說過海瑞「以博直名」。同時,他還說過海瑞「大忠似偽」。趙貞吉覺得海瑞的做法是隔岸觀火,不過海瑞是這麼回答他的:

「洪武十一年,倭寇侵我海南儋州。 殺我大明漢黎兩族百姓近千人。擄掠婦女丁壯一千餘人。」

「洪武十九年,倭寇又侵我海南之。儋州、新英,洋浦。」

「二十年,又侵瓊州。」

「永樂九年、宣德八年、九年。成化元年、弘治四年、正德十二年、嘉靖三十五年、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共侵入我海南各州縣村落一十三次,殺我百姓數萬,擄我百姓至海外諸島充作苦役者數萬。」

接著海瑞又說了自己和倭寇的深仇大恨:

「趙中丞,倭寇在我的家鄉殺戮淫掠遠早於浙閩諸省。」

「我更要說的是,大明正德十二年,倭寇入侵我海南之澄邁、臨高。」

「 那一年我四歲,家父就是死於倭寇之手。殺父之痛,錐心難忘。」

「趙中丞剛才說我的家人好好的呆在淳安,因而不知沿海百姓受倭患之苦。請大人收回此言。」

趙貞吉早年的時候也是個書生,有理想,有抱負,堅信那些美好的事情終會發生。只是幾十年的官場生活,他變得圓滑世故,謹慎小心,。用現在的話來說便是一個標準的精緻利己主義者。這個世界很殘酷,生活容易磨平人的稜角,使得人變得「成熟」,不再相信那些理想。所以每次有人做出了意想不到的好事的時候,我們便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在作秀。這便是趙貞吉覺得海瑞是「以博直名」的原因。

可是為什麼海瑞不是「以博直名」?海瑞來淳安主要是譚綸的舉薦,他自己並沒有主動來。最後海母支持他來,海瑞才來到了淳安當上了這個知縣。來到淳安以後,海瑞隨時都做好犧牲的準備的。比如他對田縣丞和王牢頭就表示過,一旦自己犧牲,裕王會養活自己的家人,所以自己沒有後顧之憂。一個連生命都能豁出去幹事情的,又怎麼會在意名聲呢?

很多人博取名聲,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獲取利益,以便能過上很好的生活。海瑞這個人始終都是過著極為貧窮的生活。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在北京做官的時候家裡只有一牀被子。用安貧樂道來形容他毫不為過。可能,很多人會說他是裝的。說起來大家可能想像不到,歷史上的海瑞死的時候還是王用汲來主持的,住處都是葛布和破爛的竹器。王用汲看到海瑞悽慘的場景,情不自禁的就哭了起來。

海瑞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大明王朝1566》中海瑞對權術的理解和運用是很強的。比如他能夠看清楚趙貞吉的本質是和嚴黨的那一套一樣。只是他不願意用自己的權術為自己謀取私利吧了。

很多人都是從嘉靖的視角來看問題,再不濟也是個站在嚴嵩或者徐階的立場來看。以他們的角度來看,海瑞確實是像是以博直名。但是若是回到明朝,大部分的人極有可能是當時淳安建德的老百姓。有人不想花高錢買你家田,於是扒開了大堤,洪水淹死了你的家人,你好不容易活下來了,卻沒有飯喫,更沒有人為你主持公道。這便是海瑞的重要性的。這個時候的你肯定覺得海瑞是青天大老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海瑞在歷史上留下青天之謄,並非浪得虛名。其人正直無私,死後無錢可葬。究其一生,功高於過。但有些迂腐。何出此言?在大局上,於民於國有利之事不懂得變化,阻之。於小事上只知顧及自己名聲,有吹毛求疵之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