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遇上藝術品鑒定 機器能否取代人? 【中國經濟網】 自媒體 第1張

右圖 盧宇(右一)和朋友在鑒賞利氏北山堂藏宋人小品十二開冊頁之南宋朱澤民作品。

樑劍簫攝

左圖 AI可以對圖像中的建築物、動物進行準確識別,即使不同物體有重疊也可以分離辨識準確。這項技術在藝術品真偽鑒定中,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資料圖片)

目前人工智能用於藝術品鑒定技術,還未發展到可以獨當一面的階段。在鑒定過程中,AI只能輔助一兩個獨立要點,但無法直接給出真或假的絕對性判斷

在藝術品市場,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位世界知名收藏家收藏了一張元曲家、畫家白賁的畫作,落款是公元1339年,但清代資料顯示,白賁已於1330年過世。大部分人認為這張畫是贗品無疑。然而,這幅畫作是世界級藏家所藏,按理說不應該是假的。為此,時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博士候選人的盧宇前往北京大學圖書館,查詢了鄭振鐸收藏的明抄本《錄鬼簿》(約成書於1330年),發現書中並未說明白賁卒於1330年,僅顯示生卒年不詳。最終,結合其他證據,他證明白賁在1339年有可能還在世,因而這幅畫未必是贗品。

一位業內人士聽了這個故事後對記者說:“如果當時藉助人工智能的輔助力量,或許可以更精確地判斷畫作真偽。”在人工智能技術盛行的當下,辨別藝術品真偽是否可以規避主觀經驗判斷,從機器學習中借力?

機器鑒定能否取代人工鑒定

如何在鑒定過程中提高效率和精確度,是人工智能和藝術品結合最令人期待之處。“從當前至未來20年,人工智能必將參與並大大推動不同門類藝術品鑒定。”文物學家,中國文物學會文博學院創始人、院長陳步一對記者說。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鑒定哪些門類藝術品呢?“按照文化部2016年3月頒布實施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藝術品是指繪畫作品、書法篆刻作品、雕塑雕刻作品、藝術攝影作品、裝置藝術作品、工藝美術作品等及上述作品的有限復製品。辦法所稱藝術品不包括文物。”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藝術品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黃雋認為,我國藝術品市場主要以中國書畫、瓷器雜項、油畫及當代藝術為主,“這三大類佔據了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份額的80%以上”。

在陳步一眼中,我國人工智能目前對藝術品鑒定主要的應用切入點,是對瓷器等藝術品材料層面的科技檢測。

陳步一認為,對於中國古代書畫鑒定要分層看待:不同歷史時期的書畫使用的筆、墨、紙、絹均有些許不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鑒定出材質、材料等技術方面是否存在細微差別,但尚且無法準確辨別其誕生時間,更難以判斷這件作品藝術水準或造詣高低,這是一個焦點問題。比如蘇東坡一輩子寫了不止一件書法作品,藝術水平亦有高低差異,反映的藝術情趣和境界方面亦各有不同,這和撰寫作品時的年齡、所處環境以及書寫心情都有微妙關聯。這種涉及對作者經歷的復雜性和對其情感因素影響下的技術性與內在規律的判斷,是當前人工智能無法做到的,當前和未來都還只能依靠術業有專攻的少數羣體的研究與認知。

盧宇也認為,目前人工智能用於藝術品鑒定技術,還未發展到可以獨當一面的階段,“在鑒定過程中,AI只能輔助一兩個獨立要點,但無法直接給出真或假的絕對性判斷”。

陳步一說,在藝術品鑒定層面,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類,在他可預見的未來時空裏,除非是被鑒別的作品完全出自機器人之手,否則是不可能實現的。中科院研究人工智能的專家也表示,人工智能在藝術品鑒定方面未來還會進行哪些深入探索和研究,目前還沒有這方面明確的規劃。

“大數據+藝術品”前景如何

不過,從大數據角度而言,人工智能確實已經做到了人力不能及的階段。“在國外,蘇富比和佳士得的買家及賣家信息系統都非常強大,可以為買家做出藏品推薦,替賣家提出鑒定意見;在我國,實現類似功能的系統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數據為主。該系統蒐集了大量藝術品數據,藝術家信息、圖片、成交價、藏品之間的區別應有盡有,通過關鍵詞搜索的算法,以文字方式為買家和賣家提供數據支持。”如今已成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博士後的盧宇說。

除了文字索引,通過大數據方式進行圖像識別建模索引,也是今後藝術品和人工智能結合的方向。近10年來,圖像識別技術發展很快,“10年前,識別一幅畫上的一隻鳥,機器只能看出這是一隻鳥,如今卻可以分辨是一隻什麼鳥,這只鳥是不是從別的畫上拼接過去的等,技術含量提高了很多”。

然而,圖像識別索引至今卻不是藝術品市場主流技術。盧宇認為,主要有三個難點尚未攻克:首先,數據量太大,不容易蒐集。成百萬上千萬的藝術品圖像數據,蒐集成本過高。其次,涉及太多古典資料,缺乏有效建模的優質環境。藝術品涉及歷朝歷代,造型各異,每朝每代的人生活習慣差異也非常大,機器很難在眾多圖像之中找到統一規律進行數據建模,無法為搜索者提供搜索路徑。再者,營利模式不夠清晰。從個體層面而言,對系統進行建模的人很難從系統獲利,往往是一些使用系統的買家和賣家獲利,這一矛盾目前尚未找到解決途徑。陳步一說:“在大數據層面進行藝術品(特別是當下正在產生的各類藝術品)相關資料的收納整理和辨析應用,可以有效排斥假冒偽劣產品對市場的幹擾,在司法層面也容易界定應用,這是當前需要去關注的事情。”

體制機制問題如何解決

人工智能助力,僅僅是有利於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的一方面。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我國藝術品市場要有更好的進益,還需要解決目前存在的一些體制機制層面問題。“我國藝術品市場層次存在錯位。”黃雋表示,一級市場的畫廊市場較弱,年輕畫家缺乏市場培養和發展過程,影響力小且缺乏話語權,導致中國藝術品市場根基不穩。

藝術品市場資深專家、博士馬學東認為,我國藝術品市場存在一級二級市場結構不均衡的問題。一級市場本應是市場的基礎,也是藝術家第一次銷售作品、展示作品之所。“在我國,一級市場主要是畫廊、古玩城或古玩店。可是在古玩城,很難見到真正富有含金量的好物件;畫廊也過於注重藝術家的即時表現,對於作品的內在價值缺乏整體性認知和判斷。”馬學東說,這就造成了藝術品市場的“倒掛”式表現:一級市場根基不穩,二級市場(以拍賣市場為主)過於強勢。

“另一方面,我國目前尚且缺乏具有公信力的藝術品鑒定和估值機構。”黃雋說。記者瞭解到,有些人通過支付高額的鑒定費,將贗品鑒定為真貨,目的是借鑒定專家的名頭,將贗品傳遞到下一棒。盧宇認為,這些現象也和藝術品市場受眾的感性認知有關。“受眾受到的美學教育不夠多,他們的財富擁有量和自身藝術領悟力以及鑒賞水平不成比例,購買和收藏藝術品都帶有比較強烈的個人意願。至於這些藝術作品本身是否成體系,在藝術領域中佔有多少地位,則不是特別關注。”要解決這些頑疾,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規的完善均不可少。文化部近年出臺的《藝術品經營管理辦法》以及其他相關法規都能有效治理藝術品市場“頑疾”。“隨着市場的逐漸完善以及結構的有效調整,這一領域會逐漸趨於良性發展。”馬學東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