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還是語言環境啊。如果一個中國小孩在外國出生,他英語會比中文好的。不過這也是例外。

下面開始正式答題。母語是我們甚至不用去教就自然經過耳濡目染就會的。而且我們的思維就是母語思維,當和別人對話時,就會條件反射出答案。母語可以說就是我們下意識的反應,是我們從學說話來就練習講的語言。

每個人都會先入為主。因為中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已經進入我們的思維繫統了。所以當再去接觸新的語言,從零開始時,一般很難達到母語級別的掌握。

但並不是說我們在學習一門外語時要感到懼怕。我們可以母語入手學習外語。也就是說,不要把外語和母語對立起來,而是要相輔相成。

對於我們來說,外語學習中母語起極大的作用。初學外語時,我們可以學著用母語去解釋外語,這樣學習積極性也高。我們不能簡單認為外語學習中母語是一種干擾,相反,適當作用母語,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還可以作為一種學習策略加以培養,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當然,學習外語不同於學習母語。因為外語我們通常是在學校學的,所以除了課堂,我們很少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強制性的創造一個語言環境了。強迫讓自己多說英語,方法也是很多的。比如和宿舍的人每天抽一個小時純英語交流,多看沒有字幕的英語電影等。

興趣也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對這門外語有興趣,就不要犯懶,方法百度上有很多,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制定計劃,嚴格執行。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加油!


首先母語是一個人從出生就接觸的語言,也是我們最早接觸的一門語言。我們從小就使用它,在生活中,學習中,和日常與人的溝通交流中。

大家也許也都聽說過這樣的一個現象:把剛出生的小孩放到游泳池裡,他就自然而然地學會了游泳。這就是環境對人的重要性,我們學習一門語言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土生土長的老北京人,我們都堅守著中國的文化,語言。。。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面我們用不到用外語和別人交流。如果把我們放到國外去生活,一切都是陌生的環境,我們只能拿外語去與別人交流,我們平時和外國人的日常交際和問候會讓我們學習外語變得簡單,口語也會有個大大的提高。長期處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就自然而然的學會了一門外語。

其次,學習外語是建立在學習母語的基礎上學習的。大家也都知道,學習知識還是要越早越好的,這也是為什麼家長都喜歡讓孩子從小學習英語,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也提高了。母語是我們最早學習的語言,而我們對外語的學習肯定要比母語晚

接著,我們在日常交際中幾乎用不到外語和他人交流,使用外語的次數很少也造成了學習外語很難。

另外,學習一門外語本來就是非常難的,需要長期的日積月累,如果一段時間不去複習鞏固,很容易忘掉,結果就是以前的努力都歸為零。母語卻不用反反覆復去複習,因為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所以永遠不會忘掉。

最後,興趣是最大的老師。學習一門語言主要還是靠興趣的,這就要我們對他的文化背景知識感興趣,如果我們覺得這個國家的文化非常有趣,那麼肯定會激起我們對這個國家語言的學習興趣,也會堅定信心把他學好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其實關係到學習語言的一個順序,聽說讀寫。 但是我們的教育是應試,就不按照這種方式。

比如你小時候學習母語,那是自然習得, 你的父母家人教你,都是一直重複給你聽力的灌輸,嬰兒時期都要長達幾個月甚至一兩年的一個輸入,之後自然就開始會講,這是一個思維的建立以及語言的積累。之後換成外語, 就開始背單詞,學語法,分析句子結構,全部弄亂了,輸入不夠就開始輸出,輸出又存在翻譯,情況就越來越不好,然後就出現了很多的啞巴外語,等。


首先,我覺得這裡面有一種貫性思維方式的原因,我國的母語文化中的文字是意涵字,我們自幼從發音學語到寫字說話,形成了一種世界上獨有的以我們母語為基準的表達方式。而外語大都是發音字,任何意思的表達都要拼組單字才能完成。這種因語言文子不同和發音意義的不同而形成在思維方式上的巨大差異,是我們在學習外語方面的一大障礙。再就是我們所處的身邊條件,多為不利於踐習外語的環境。而相對於學習母語,這些就都不是問題了。謝謝!


肯定的,從出生開始,你就接觸母語了,天天浸泡在母語的大環境,就算你不識字,也照樣不耽誤你說話。外語大了上學了才接觸,而且只是在學校考試用用,平常的吃喝拉撒都用不到啊,熟能生巧,用的越少越記不牢,母語天天用天天說肯定就相對容易


有什麼奇怪的?老外更覺得中文難如登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