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瞬息萬變,當前臺灣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臺灣的經濟要突圍,產業就必須轉型升級,成敗關鍵就在思維翻轉。我常說:「臺灣不缺人才,只缺舞臺。」因此,領導人肩負建舞臺的責任,且政府的資源也要重置以善用資源。

政府要進一步推動臺灣產業轉型與升級,首先就要「思維翻轉」,然後「機制翻轉」,藉由建立起新機制,再進一步帶動「行為翻轉」,如此才能徹底改變現有僵化的體制,讓臺灣的產業再動起來。

其中建構產業轉型的新機制,我認為,就是要釋放來自學術界的能量,讓學術界能夠突破現有的規定,積極參與產業的轉型升級,但要以產業界的競爭思維,由民間業者來主導產學合作,並依法建構共創價值且能利益平衡的新生態。

雖然臺灣也因為推動民主政治,導致政府公務體系面臨許多困境,包括「價值半盲文化」、「資源齊頭文化」、「行政防弊文化」。臺灣未來要進步,就要突破這三大瓶頸。尤其公務體系更要有「依法想辦法」精神,先在現有法令下尋找出不違法的創新辦法,如仍不可行,必要時就該修訂新法。

各行各業未來發展皆需AI化、數位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各行各業未來發展皆需AI化、數位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當前「產業4.0」在世界各國正如火如荼展開變革之際,我也建議臺灣應該要重視,各行各業未來發展皆需AI化、數位化,尤其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國際化」未來有千倍機會,雖然也有百倍挑戰,但臺灣應該掌握這個契機。

至於各界都相當關心政府前瞻計畫的推動,我也建議,政府前瞻計畫要「做得早、做得小」,先試點,初期不必投入太多資源,待找到對的方向後,再隨時準備加碼、加速擴展。對前瞻計畫的預算編列,我也認為以階梯式增加為原則,並有機制可彈性調整,避免僵化。

在政府的科技預算配置方面,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及人才培育等預算配置需有原則,可因環境的變化做策略性調整。

1.政府推動推智慧城鄉,應協調各縣市的計畫,不要同時重複太多。

2.跨域整合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STEAM)的教案國際市場潛力大,臺灣可以整合硬體+軟體+開發教案,相信藉此將讓臺灣更具有國際影響力。

3.臺灣醫療產業國際化的潛力大,需衛福部重視,及對國產TFDA的時效協助,鼓勵公立醫學中心的能量與民間合作,並建立有效的王道機制。

4.建立將國防科技軍轉民的鼓勵及王道機制。

5.加速產業4.0的具體獎勵辦法,如投資抵減、專款專案由法人推動執行。

6.將交大臺南校區做為國立大學法人化的試點,包括推動智慧暨綠能學院成立及招生、教師員額的支持、產學合作辦法的鬆綁、教授與學校參與企業共創價值機制之建構、校園新文化的塑造,並推動校內研發園區。

7.建立飛輪儲能系統的新產業,以期達到離峯電力的有效利用,並減少備載容量發電的投資,這也可以成為外銷新項目。

8.建立產研合作新機制,可在工研院試點,慎選三至五項未來具潛力項目,由民間與政府投入相對預算,並由民間主導計畫。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