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位老師留言:

能不能不要總是重複在美國,怎樣怎樣,好多孩子包括家長都太嚮往美國的輕鬆教育,對中國應試教育不滿,而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刻苦學習的習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的「快樂教育」開始流行,對比中國的應試教育,西方教育由於注重孩子興趣培養,課業負擔少,快樂輕鬆,讓不少家長為之動心。

比如去年熱播劇《小別離》,劇中三對家庭分別代表的不同階層,都削尖了腦袋要送孩子出國。由於剛好切合了中國低齡出國熱現狀,引起了極大反響。

它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個時代的焦慮,也是長期以來中國高考唯分數論所「逼迫」出的焦慮和無奈。

01

中國學生讀書累/作業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雖然一直喊著「減負」「減負」,但事實上中小學生學習負擔越來越重,中小學教育越來越走入了「減負減負,越減越『負』」的怪網,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長、害了老師,富了三班(補習班、培優班、興趣班)

特別是期末考試臨近,不少家長也跟著焦慮起來,擔心孩子考不好,於是沒日沒夜地給孩子輔導作業,請家教,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苦不堪言;

學校老師,怕學生考不好家長埋怨,影響年終考核,不斷給學生和自己加壓,精疲力盡;

孩子們,作業多、壓力大,疲憊不堪。

因此一些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家長,開始摒棄中國式教育,在他們眼裡中國教育「毫無人性」,「把分數看的很重」,「不利於孩子身心自由發展」。

而近年來國內大學各項費用的高漲,也讓去國外讀書的費用,相比較而言,不是那麼昂貴了。

於是,為了孩子將來,一些家長在孩子讀初中甚至小學時就把孩子送出國,接受西方式教育。

看看這張來自英國某小學的課表不難發現,對比我們的課程,其科目確實多種多樣,除了英語、數學、科學等「主課」外,還有戲劇、音樂、交際技巧課程,此外還有閱讀、故事時間等活動。

上午9點上課,下午4點半就放學。如果家長沒時間接孩子,可以留在學校參加各種興趣班,體育、手工、園藝、跳舞,烹飪、魔術等等。當然要收費,10鎊(100人民幣)左右。回家以後,作業負擔很小,幾乎全是閱讀。

更讓家長高興的是,學校對學生管理寬鬆,以鼓勵為主,所以,孩子輕鬆了,笑容也多了。

02

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閑聊時的重要談資。

但是家長們慢慢覺得不對頭了。

在公立學校,孩子不僅數學計算能力下降,學習越來越憑興趣出發了,習慣了鼓勵表揚,對自己學習上的弱點、缺點也不太重視了,也不如在國內勤奮了。

如果將來孩子要上私立中學,私立中學考試題的難度和學習強度可不比國內差。這樣輕鬆下去,最終,孩子會難以通過國外名牌大學選拔。

於是,一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又把孩子轉到私立小學去,再不能這樣耽誤孩子了。

而私立小學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老師不再只是一味的表揚,而是直接說出孩子不足,孩子再也不愉快了,感到了和在國內同樣的壓力。

原來,英國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有些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很多家長也很在乎小孩成績。而且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孩子們經常會感到時間不夠用。

03

正如一篇文章《西方教育是溫水煮青蛙,大多數孩子被偷偷分層了》中寫道的:

美國一所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閑逛。

歐美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質量上天壤之別,與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相比,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當然最後學生的人生命運和前途也不一樣。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

伊頓公學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

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鬆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他們大多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干點體力活。

所以,英國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在英國,更少的學習時間、更寬鬆的學習環境,也意味著一個孩子想要成才,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更多金錢投入,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平民的孩子永遠是平民。

公立學校平民子弟如果真要跨越自己的階層,只能靠天賦了,成為體育或者娛樂明星,這得完全靠偶然的因素。

英國前首相梅傑曾指出,很多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家庭環境決定了未來,教育機會的缺失讓他們幾乎無法做出改變。有影響力的機構中很難見到工薪階層背景人士,社會流動性幾乎停滯。

值得慶幸的是,今天我們中國還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即便是重點小學、中學更多的是看分數,也不存在高昂的學費。

04

現在有很多人指出我們當今的高考弊端眾多,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分數面前,所有的考生是平等的。

相對於中國而言,美國的大學入學則是以推薦為主。

在美國電影《蜘蛛俠3英雄歸來》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鋼鐵俠建議蜘蛛俠將來去上大學。

作為史塔克軍火公司的董事長,托尼的推薦當然讓小蜘蛛很容易上麻省理工這樣的重點大學。但如果沒有這一層關係,作為平民英雄的小彼得是否還有這樣的機會呢?又有多少普通家庭孩子可以得到社會上有實力的人士的推薦呢?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常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而且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只要有個好分數,就可以上名校,改變命運。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快樂教育的概念有錯嗎?沒有,只不過很多家長沒有理解透徹這個概念,對孩子只給了快樂,卻忘了教育。要知道快樂是教育的手段,絕非教育的目的。

你可以心疼孩子的不容易,但不能放任孩子不努力。所以請告訴孩子,不要抱怨讀書苦,那是你人生必經的路。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ABC在線英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