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了解的數據分析入門知識

我特別不喜歡裝的產品經理,看文章也一樣不喜歡華而不實的。所以督促自己寫文章時,把懂的、經歷過的能細就寫的盡量詳細;不懂的就去學,然後把整理的筆記分享出來,數據分析方面我涉入不多,內容由於缺少實戰經驗,會比較基礎和理論,希望同樣對你有幫助。

1、明確分析的目標

做數據分析,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數據分析,想要達到什麼效果。比如:為了評估產品改版後的效果比之前有所提升;或通過數據分析,找到產品迭代的方向等。

明確了數據分析的目的,接下來需要確定應該收集的數據都有哪些。

2、收集數據的方法

說到收集數據,首先要做好數據埋點。

所謂「埋點」,個人理解就是在正常的功能邏輯中添加統計代碼,將自己需要的數據統計出來。

目前主流的數據埋點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自己研發。開發時加入統計代碼,並搭建自己的數據查詢系統。

第二種:利用第三方統計工具。

常見的第三方統計工具有:

網站分析工具

Alexa、中國網站排名、網路媒體排名(iwebchoice)、Google Analytics、百度統計

移動應用分析工具

Flurry、Google Analytics、友盟、TalkingData、Crashlytics

不同產品,不同目的,需要的支持數據不同,確定好數據指標後,選擇適合自己公司的方式來收集相應數據。

3. 產品的基本數據指標

新增:新用戶增加的數量和速度。如:日新增、月新增等。

活躍:有多少人正在使用產品。如日活躍(DAU)、月活躍(MAU)等。用戶的活躍數越多,越有可能為產品帶來價值。

留存率:用戶會在多長時間內使用產品。如:次日留存率、周留存率等。

傳播:平均每位老用戶會帶來幾位新用戶。

流失率:一段時間內流失的用戶,占這段時間內活躍用戶數的比例。

4. 常見的數據分析法和模型

這裡主要科普下漏斗分析法和AARRR分析模型。

漏斗分析法

用來分析從潛在用戶到最終用戶這個過程中用戶數量的變化趨勢,從而尋找到最佳的優化空間,這個方法被普遍用於產品各個關鍵流程的分析中。

比如,這個例子是分析從用戶進入網站到最終購買商品的變化趨勢。

從用戶進入網站到瀏覽商品頁面,轉化率是40%;瀏覽商品到加入購物車轉化率是20%等,那要找出哪個環節的轉化率最低,我們需要有對比數據。

比如第一個,進入網站到瀏覽商品,如果同行業水平的轉化率是45%,而我們只有40%,那說明這個過程,沒有達到行業平均水平,我們就需要分析具體原因在哪裡,再有針對性的去優化和改善。

當然,上面這是我們設計的一種理想化的漏斗模型,數據有可能是經過匯總後得出的。而真實的用戶行為往往可能並不是按照這個簡單流程來的。此時需要分析用戶為什麼要經過那麼複雜的路徑來達到最終目的,思考這中間有沒有可以優化的空間。

AARRR模型

這個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必須要掌握的一個數據分析模型。

AARRR(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是矽谷的一個風險投資人戴維 · 麥克魯爾在2008年時創建的,分別是指獲取、激活、留存、收入和推薦。

舉個例子,用AARRR模型來衡量一個渠道的好壞。

如果單從數據表面來看,A渠道會更划算,但實際這種結論是有問題的,用AARRR模型具體分析如下:

渠道A的單個留存用戶成本是60元,單個付費用戶成本是300元;而渠道B的單個留存用戶成本是20元,單個付費用戶成本是33元,這樣對比下來,明顯B渠道的優勢遠遠大於A渠道。

交叉分析法

通常是把縱向對比和橫向對比綜合起來,對數據進行多角度的結合分析。

舉個例子:

a. 交叉分析角度:客戶端+時間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iOS端每個月的用戶數在增加,而Android端在降低,總體數據沒有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Android端數據下降所導致的。

那接下來要分析下為什麼Android端二季度新增用戶數據在下降呢?一般這個時候,會加入渠道維度。

b. 交叉分析角度:客戶端+時間+渠道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看出,Android端A預裝渠道佔比比較高,而且呈現下降趨勢,其他渠道的變化並不明顯。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Android端在二季度新增用戶降低主要是由於A預裝渠道降低所導致的。

所以說,交叉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從多個角度細分數據,從中發現數據變化的具體原因。

5. 如何驗證產品新功能的效果

驗證產品新功能的效果需要同時從這幾方面入手:

a. 新功能是否受歡迎?

衡量指標:活躍比例。即:使用新功能的活躍用戶數/同期活躍用戶數。

使用人數的多少還會受該功能外的很多因素影響,千萬不可只憑這一指標判斷功能好壞,一定要結合下面的其他方面綜合評估。

b. 用戶是否會重複使用?

衡量指標:重複使用比例。即:第N天回訪的繼續使用新功能的用戶數/第一天使用新功能的用戶數。

c. 對流程轉化率的優化效果如何?

衡量指標:轉化率和完成率。轉化率即:走到下一步的用戶數/上一步的用戶數。完成率即:完成該功能的用戶數/走第一步的用戶數。

這個過程中,轉化率和完成率可以使用(上)篇中提到的漏斗分析法進行分析。

d. 對留存的影響?

衡量指標:留存率。用戶在初始時間後第N天的回訪比例,即:N日留存率。常用指標有: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21日留存率、30日留存率等。

e. 用戶怎樣使用新功能?

真實用戶行為軌跡往往比我們設想的使用路徑要複雜的多,如果使用的數據監測平台可以看到相關數據,能引起我們的反思,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走,有沒有更簡便的流程,以幫助我們作出優化決策。

6. 如何發現產品改進的關鍵點

產品改進的關鍵點,是藏在用戶的行為中。

想要找到這些關鍵點,除了通過用戶調研、訪談等切實的洞察用戶外,在產品中設置相關數據埋點記錄用戶的行為,觀察其行為軌跡,不能完全替代洞察用戶的行為,不過也可以有助於決策產品改進點。CDA數據分析師

操作步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