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相信豆瓣電影上對《浮城大亨》那些不痛不癢的所謂「點評」,什麼沒看到浮城,什麼沒有大亨,什麼該拍成TVB劇集……這部電影我看了三遍,從人性和情感的角度來講,《浮城大亨》即便有任何自我或被「賦予的」硬傷,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只要跟隨「洋雜」的視角,你會發現一個從未見過的「全新世界」。

過去我們看到或想像的香港,一定不是《浮城大亨》裏呈現的種種。但電影裏那些沾滿痛苦回憶的真實,的確很打動人。印象中,《浮城大亨》有三處最打動人。

一是疍家人艱苦的生活。也許是在下才疏學淺,以前真的不知道疍家人是很少上岸的,更不知道疍家人幾乎無法接受教育,好在勵志的「洋雜」替疍家人翻了身,見識了外面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根」和認同感。

二是「洋雜」與阿娣的愛情。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還記得「洋雜」求婚時,阿娣還要「唱歌」回應嗎?傳統得讓人瞪大眼睛。當然,疍家人上岸後也是人,也會被美的事物吸引,但被吸引的背後卻有更痛苦的「認同」讓「洋雜」陣痛。

三就是關於港人的認同感。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人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是白皮膚,還是黃皮膚?「洋雜」已經替一部分認同感混亂的港人體會到了那種毫無歸屬感的痛苦。其實看的淺顯點兒,《浮城大亨》就是一部「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