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與場景過後,社區金融3.0的新“風口”在哪? 財經 第1張

“借用時下流行的說法,如果說社區金融1.0是流量建設,2.0是場景建設,那麼3.0將是生態的建設。”這一論點在4月20日由內地財富傳媒集團內地財富網和碧有信共同舉辦的“社區金融高峯論壇”上被反覆提及。

“社區金融是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突破口。”碧有信聯合創始人、CEO戴凱在致辭中如是說。社區金融,顧名思義,指在社區中所產生的金融需求以及金融機構滿足這些需求的活動。從定義看,活動的範圍在社區內,利益相關者包含社區成員和區內金融機構。基於此,內地人民大學重陽金融學院教授董希淼在演講中指出當前對“社區金融”概念的三種誤解:

1.社區不等於小區

2.社區金融不等於社區銀行

3.社區銀行不等於社區支行

移動互聯時代,“社區”的內涵被大大豐富,“社區”不再侷限於一地的物理限制,網絡社區、線上組織、沙龍、論壇等都可以是“社區”的表現形式,而作為居住區域的“小區”只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當然,就目前來看,“小區”是“社區金融”發生最重要、最頻繁的一類。區內金融機構滿足社區成員的金融需求即視作活動的發生,而金融機構便不再侷限於銀行,像碧有信這樣的社區財富管理機構開始扮演愈發重要的角色。

社區支行指的是銀行金融機構為方便社區居民業務辦理而在社區內開設的網點,而社區銀行的概念顯然更廣,可以是大型商行的業務條線(類似零售銀行業務),也可以指中小銀行(美國社區銀行即是指這類中小銀行),還可以指一種獲客理念及模式。

提到社區銀行,就不得不說“社區銀行”的有力實踐者——富國銀行,這一案例也在論壇上被反覆提及。實際上,富國銀行更多是將其視作零售業務條線的代名詞,銀行整體業務劃分為三塊:社區銀行、批發銀行和財富管理。不過,據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北京互金協會首席經濟學家黃震介紹,富國銀行現在的戰略重心已轉向“金融科技(FinTech)”。從這一點來看,當前我國商業銀行藉助科技革新零售業務的做法與之方向一致。

美國的社區銀行旨在提供便利、周到、優惠的金融服務,而內地龐大的客羣在這一方面同樣有着大量需求。但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張承惠表示,內地的社區銀行(以社區支行為主)並沒能很好滿足居民金融需求。

需求滿足存在空白,另一方面,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興起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移動支付、消費信貸、個人信用、互聯網理財等方面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並改變了用戶的消費習慣。互金市場可以近似看作壟斷競爭市場,因此可以看到,互聯網、地產、農牧、醫葯等不同行業的公司紛紛加入並佈局。其中,地產金融也在地產開發、房產開發之外尋找新的業務點。

地產商手中有着豐富的業主資源,並且業主集中於社區(以居民小區為代表)之內,同時財富管理的市場也在“強監管”過後逐漸復蘇,二者結合,社區金融這片“藍海”正逐步顯現。具體來說:

1.客羣基礎。以碧有信為例,其社區財富管理的客羣以母公司碧桂園集團的業主為基礎,據戴凱介紹,目前碧桂園的業主規模達400萬戶,而每一戶以三口之家來算,這一數字預計兩年內將達到法國的總人口數。

2.財富管理需求。內地工商銀行總行託管部副總經理王承遠在演講中,將內地資產管理的發展進程劃分為4個階段——2007年以前,規章建設階段;2008年至2011年,初步發展階段;2012年至2015年,高速發展階段;2016年至今,穩中有降階段。在目前這一階段,我國資產管理規模約為110萬億人民幣,去掉嵌套後約為70至80萬億,王承遠認為這一規模實際上並不大。同時,宏觀層面,我國宏觀經濟面仍保持良性發展;微觀層面,我國資管市場伴隨資產管理公司、外資私募、家族辦公室3類新主體的加入,將與原有7類持牌金融機構(銀行、保險、信託、基金、公募、私募、期貨)激烈競爭,而這10類主體的資管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在演講中指出,從日前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看,會上提到了“逆週期調節”;而在政治局會議上卻沒有提出。連平認為,這釋放的信號是,政策層面將從“相對寬鬆”向“保持寬鬆”轉變,目前不會再“加碼”——整體降準很難出現,但不排除結構性降準,例如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專項降準。連平指出,銀行的表外業務在“強監管”過後出現復蘇,目前銀行信貸增速為13.5%,這一速度並不高。

綜合來看,無論是宏觀經濟背景,還是微觀行業格局,我國財富管理都有望迎來“風口”。

擁有利好的背景,社區金融下一步便是要思考“如何做”。前面有“社區支行”不甚成功的案例,那麼破局的路口又在哪裡?張承惠在演講中指出,社區金融發展的難點有二:一是要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二是我國金融機構不中意,也不善於和客戶零距離交流。歸納來看,即為商業模式和客戶需求兩點。

從需求層面看,社區金融的一大特點便是要體現“人文關懷”,社區支行鋪設的智能設備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不好的體驗感是其開展不利的重要原因。張承惠認為,居民的需求有三個特點:

1.普惠性,即可得性,不同用戶都能獲得服務;

2.便利性;

3.綜合性,即可選擇性,居民的金融需求多樣,如存貸匯、支付結算、投資理財、保險、生活繳費、稅費、保險箱、公積金、醫保社保等,居民可以選擇服務類型。

同時,社區金融的附加效用在於為社區成員提供交流場所,以及金融教育服務。由此來看,這亦是3.0時代要進行生態建設的原因,單一場景無法滿足綜合性的需求,必須整合多樣場景構建生態。

香港大中華金融執董兼行政總裁楊大勇也表示,財富管理的新趨勢即是:在時間上以生命週期配置,例如教育基金、養老保險;在底線上以安全性配置。江南大學商學院院長傅賢治則表示,安全問題的實質是信用問題,社區金融是金融需求細分的一種,目的就是讓家庭財富增值。

從商業模式看,藉助科技賦能是必然趨勢。黃震在演講中指出,技術賦能是社區金融的使命和價值。所謂賦能,這一電氣時代產生的名詞,在當下語境指的是,用戶能夠接受到企業服務在數據支持下的能量轉化,即數據賦能。實踐層面,全國政協委員、內地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認為,供應鏈金融的模式為金融服務的升級轉型提供動能。熵商科技CEO王凱表示,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碧有信可依託母公司碧桂園作為核心企業實現信用穿透來提高審批效率。

在碧有信成立三週年之際,戴凱提出了“打造社區金融服務生態圈”的願景和目標。分析來看,在完成流量建設和場景建設後,在享有核心企業品牌、數據、信用、資源的基礎上,生態的構建將聚焦技術支撐和產品差異化戰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