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對稱性和周視鏡頭(譯)

來自專欄光學設計導論8 人贊了文章

第十二章 對稱性和周視鏡頭

12.1 引言

第5章中介紹了光闌的概念,第6章中介紹了光闌位置對前、後風景物鏡設計的重要影響(如圖12.1所示),第9章中介紹了用於降低球面像差分裂透鏡分裂方法。 本章中綜合以上設計方法,在保持系統光焦度不變的情況下,將單透鏡分裂成兩個透鏡並組成一個對稱系統,它的優化將引出歷史上重要的周視鏡頭(periscopic lens),如圖12.2所示。

圖12.1 前後風景物鏡

圖12.2 周視鏡頭

12.2 鏡頭初始半徑的確定

圖12.3a給出近軸透鏡的參數,設計之前首先根據4.6.2推導出的雙透鏡光焦度公式,將單透鏡分裂為兩個近軸透鏡。

具體過程如下:

計算中假設分裂後前後兩個透鏡的光焦度相同,則上式可以化簡為:

根據二項式定理,求解方程,得到:

進一步假設分裂後的兩個透鏡是相同的等凸透鏡,則可以根據透鏡表面半徑和光焦度的關係,計算得到透鏡表面半徑為:

計算求解,得到如圖12.3b)的雙透鏡結構,採用的是對稱結構,光闌在兩個透鏡的中間。

圖12.3 a)近軸單透鏡;b)等光焦度透鏡分裂

圖12.4 周視鏡頭的初始結構和評價函數

圖12.5 周視鏡頭的光路示意圖

12.3 在ZEMAX中進行初始化設置

設周視鏡頭的焦距為200mm,透鏡初始間隔為180mm,根據上面公式,計算得到單片透鏡的光焦度為0.0073或0.0038,本章選擇後面的光焦度0.0038。使用肖特的SF2玻璃,其在波長0.55μm條件下的折射率為1.65174,所以計算得到透鏡的表面半徑為343.02mm,透鏡厚度設為15mm,視場三個採樣,分別為0°、10.5°、15°。在ZEMAX軟體的Gen欄,選擇近軸工作F數(paraxial working f-number),並設值為10。

設計過程中,最開始光學系統的物距不在無限遠,因為對稱系統的某些特徵需要在單位放大率下體現,具體做法是在MFE中使用PMAG操作數。周視鏡頭的初始結構(PERClolb)和評價函數如圖12.4所示,系統光路示意圖如12.5所示。在系統的後透鏡上使用『pick up』解使其約束於前透鏡對應參數,從而優化中不用考慮前透鏡曲率和厚度的變化,而將使後透鏡的參數和前透鏡的參數保持一致,並進而保持對稱性。

P-solve的設置

通過雙擊感興趣參數右側的求解列來設置P-solve,從彈出菜單中選擇「拾取(pickup)」,另一個菜單出現在兩個需要輸入數字的地方:第一個數字表示請求從哪個表面選擇相應的參數值;第二個數字表示和選擇表面參數值的符號差異。本設計優化中,半徑符號相反,厚度恢復好相同。

圖12.6 單位放大率條件下的光路視圖

圖12.7 評價函數中顯示對稱系統慧差為零

從MFE中可以看到,相比之前使用了更多的操作數。 權重為零的操作數是用來查看對應參數的實際情況,此設置對於查看各種優化前後Seidel像差值的變化非常有用(無需再使用「分析」查看)。作為對稱系統,這裡特別關注慧差COMA(即W131)。

優化中第一步是將空氣間隔設為變數來將系統優化到200毫米的EFL:

下一步,將空氣間隔設為不可變,並將物距設為變數,同時在MFE中設置PMAG的目標值為-1,權重為1,進行優化:

優化後的光路圖如圖12.6所示,此時系統的放大率為1,即單位放大率。 可以看到,系統中物距和系統後像距相等back image distance (BID)。 在看圖12.7MFE中所示的慧差,其幾乎為零,這是對稱光學系統在單位放大率下的理論結果。 前透鏡中引入的慧差被後透鏡中的消除,同理,畸變和橫向色差(雖然還沒有討論它們)也幾乎為零。

圖12.8優化前的rayfan圖和場曲圖

12.4 物在無窮遠

對稱性在單位放大率下最有效,但是即使物體移動到無窮大,其仍然能保留一些好處。 將前透鏡和光闌對應的空氣間隔設為變數,並插入TRAC操作數。 關閉PMAG(刪除或將權重設為零)。 優化之前,整個視場的RMS光斑尺寸(以微米為單位)為8、629、1400。主要問題是像散,約有56波長。 如圖12.8a所示,從全場的子午和弧矢光線扇形圖中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Rayfan中通過曲線通過原點的斜率不同,在弧矢圖中看到的輕微彎曲是由於慧差產生(-9h)。 圖12.8b給出了場曲圖(坐標刻度為+ 100mm)。

優化後的斑點大小為48、76、111,有較大提升。 像散仍然是主要的像差,但現在已降至-8λ。 慧差是3.6λ。 圖12.9所示的光路布局就是經典的周視鏡頭。 光線扇圖如圖12.10a所示,可以查看視場邊緣的情況,場曲如圖12.10b所示。 注意圖中坐標的比例有變化。

使用虛擬表面作為可變的最後表面,並且將透鏡厚度從15mm減小到5mm,確實增加了一些改進,點列圖半徑變為44、33、68。

圖12.9 使用TRAC優化後的系統光路圖

圖12.10 優化後的Rayfan圖和場曲圖

12.5 平場曲

之前,設計師需要進行子午面內的平場曲設計,以便可以得更好的像質。ZEMAX中使用操作數FCGT來進行平場曲優化,如圖12.11所示。注意FCGT使用了三次,每個視場使用了一次。

圖12.12a)中給出的場曲圖驗證了優化後子午場曲的變化,不過點列圖比之前系統PERC1o3a的大,為72、103、141。同樣可以使用FCGS優化弧矢面內的場曲,在PERC1o5b中就將FCGT替換為FCGS進行了優化,優化後的場曲如圖12.12b)所示,點列圖半徑為374、333、300,比優化子午面內場曲的點列圖更差。

圖12.11 使用FCGT進行平場曲優化

圖12.12 場曲圖 a)子午面內平場曲;b)弧矢面內平場曲

12.6 與後風景物鏡的比較

通過對比後風景物鏡和周視物鏡,可以得到什麼?後風景物鏡有3個變數:2個曲率和1個空氣間隔。周視鏡頭,前半組透鏡使用和風景物鏡相同的變數數。為了進行適當的比較,修改WOLRlo4a(第6.4節)(SF2,λ = 0.55,D = 15)並重新優化,使其具有與周視鏡頭相同的一階屬性。

優化後的光路布局如圖12.13所示。點列圖半徑為52、28、 59。於此相比,PERClo4a的點列圖為44、33、68,如圖12.14a和b所示。最大視場的Rayfan圖如圖12.15 a和b所示。,其中風景鏡頭是兩者中的左手圖。

圖12.13 修改後風景物鏡的光路圖

圖12.14 場曲圖 a)後風景物鏡的場曲圖;b)周視鏡頭的場曲圖

兩個系統的賽德爾像差如下表所示:

對於周視鏡頭,RMS點在軸上稍好一些,但是後風景物鏡在離軸上好一些。後風景物鏡的場曲圖在邊緣處也稍優。除周視鏡頭上有較大的慧差外, 光線扇形圖中兩者值量級基本相等。 另一方面,除了球面像差和畸變之外,後風景物鏡在表12.1的每個類別中都顯示出更好的值。 總而言之,周視鏡頭與後風景物鏡相比,像質並沒有顯著改善, 但是當去除周視鏡頭的對稱約束時,像質會有巨大變化。

圖12.15 光線扇形圖 a) 後風景物鏡的Rayfan圖;b) 周視鏡頭的Rayfan圖

12.7 打破對稱

如上所示,這裡打破對稱,看看像質如何變化。將周視鏡頭的後鏡頭參數與前鏡頭參數約束關係放開,優化後看系統像質改進情況。 由於物和像不再對稱,因此鏡頭中的某些不對稱可能對系統像質有所幫助。 從具有所有曲率變數的PERC104a開始,保留虛擬表面,並使用TRAC(無FCGT操作數)

點列圖半徑為40、27、59,相比於PERClo4a略有改進。從PERClo4a重新開始設計,並保留斑點尺寸為40.27; 59。這比PERClo4a略有改進。 從PERClo4a重做優化,並放開光闌面的空氣間隔, 現在所有的曲率和空域都是可變的。

按照上述優化後,系統光路圖如圖12.16所示,點列圖如圖12.17所示,現在點列圖半徑是7、7、 9,同時可以在圖中看到艾利斑。 由於優化自由度由3個增加到6個,系統性能有顯著的改進。 全視場的光線扇形圖如圖12.18a所示,場曲圖如圖12.18b所示。

注意事項:上面例子中,通過使用系統所有曲率和空間變化來獲得良好的結果,但是這種操作方法有時候不起作用。 在獲得良好結果之前,可能需要在幾個單獨的優化階段分步執行相關操作,換句話說,優化演算法在尋找到全局最優解之前往往會被局部最優解束縛,為盡量快的跳出局部最優解進而尋找到全局最優解,適當的階段優化非常有幫助。

圖12.16 非對稱優化的周視鏡頭

圖12.17 非對稱周視鏡頭的點列圖

圖12.18 非對稱鏡頭的Rayfan圖和場曲圖

12.8 歷史小課堂:Carl Steinheil

Carl A. Steinheil(圖12.19)於1801年出生於阿爾薩斯(Alsace),他曾跟隨高斯(Gauss)和貝塞爾(Bessel)等人學習,其中貝塞爾還是他的博士導師。 Steinheil於1825年在Konigsberg獲得博士學位,1832年之前,他是慕尼黑的物理和數學教授。 從1849年到1852年,他幫助建立了一個巴伐利亞州和瑞士遠程圖形系統。 1854年,他在兒子阿道夫(Adolph)的幫助下(在慕尼黑)建立了Steinheil光學研究所,並在1856年與福柯合作,研究瞭望遠鏡主鏡和副鏡的銀沉積過程。 1865年,卡爾申請了一個f /15的鏡頭專利,他稱之為Periskop(圖12.2)。 Carl A. Steinheil於1870年去世。

圖12.19 Carl A. Steinheil 像

12.9 課後作業

設計一個周視鏡頭,要求如下:

a.物距: 無窮遠;

b.EFL: 400mm;

c.F/#: f/15;

d.視場角: 25°;

e.玻璃材料: BK7;

f.厚度: 12mm;

g.波長: 0.587;

h.文件夾名字: Periscopic;

i.鏡頭文件名字: PERClolb等;

j.初始空氣間隔: 100mm;

k.優化設置: RMS spot size,選擇square, centroid,Aiiy設置。

1.使用P-solve將後透鏡參數約束於前透鏡,使用TRAC優化透鏡,得到或接近如下光斑尺寸:

視場 RMS

0° 138μm

17.5° 92μm

25° 215μm

2.使用虛擬像面,像質是否有提升?

3.使用FCGT操作室平場曲優化,像質是否有提升?

4.放開後透鏡的變數約束,重新優化,達到或超過如下要求:

視場 RMS

0° 7 μm

17.5° 17μm

25° 21μm

翻譯:王慶豐

光學設計導論-知乎專欄

僅做學習交流使用,謝絕商業轉載。

保留翻譯後文章的所有權利。

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