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内政部宗教司)

汉人信仰中位阶最高的天神,民间俗称天公,又暱称天公祖。玉皇大帝是汉人民间信仰里的最高神,是上天的代表,由于天际浩翰,因此没有固定的形体,早期许多敬奉天公的方式,均没有设金身,而是以香炉替代,上书「玉皇大帝」、「玉皇大天尊」,或是以「上苍」牌位来替代,若设神像者,一律采帝王造像。也有鸾堂系统认为玉帝为任期制,目前为关圣帝君担任第十八代玉皇大帝。
旧时民宅多悬挂天公炉于灯梁上,早晚烧香奉拜时,以天公为第一个敬拜之对象;民众进入寺庙参香时,大多先礼拜天公炉,可见天公在人们心中的尊贵地位。举凡民间有重要事情要禀告天公时,也有「领玉旨」或「置天台」的仪式。
玉皇大帝的生日相传为农历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这天,各家于凌晨布置顶、下两层神案「顶下桌」,上层以六斋、面线、素果、牵仔(一种粿类)、圆仔、菜碗、荖花等祭拜天公,并摆设纸糊灯座,以充作天公之神位;下层则供奉五牲酒醴,敬拜随侍天公的神明兵将,全家大小行三跪九叩首礼,以恭祝天公万寿。
以玉皇大帝为主祀的信仰者亦有相当多的神明会组织,日治时期的调查,台北州有十多个神明会,台南州有二十一个。神明会多以天公会为名,召集会员设置天公炉位。天公会知名者包括彰化芬园天公会、鹿港的金和兴街、金长兴街等神明会。天公无形无像,彰化芬园九角头正月初九「迎天公」时,天公并无神像,是以一个神龛代替,堪称全台仅见。
台湾自明郑时期即建有玉皇太子宫,即目前台南玉皇宫的前身,最早以玉皇四太子为主祀神,1800年重建改以玉皇大帝为主祀神,推测因此改称玉皇宫。根据日治时期的统计,全台湾以玉皇大帝为主祀神之庙宇约21间,全台目前依最新的研究约145间,对照普遍的拜天公习俗,这样的数量并不算多。其中重要的天公庙有台南首庙天坛、台南开基玉皇宫、彰化玉清观、高雄凤山天公庙、宜兰大里庆云宫、宜兰草湖玉尊宫等。全台以玉皇大帝为主祀之庙宇于2006 年在宜兰开始成立有「全国天公庙联谊会」,历年于全台各地举行年会。与其他的神庙相较,天公庙的数量甚少,这主要是一般的寺庙大多是地方公庙,而天公的位阶又太高,与地方神祇的位阶不符,且古代只有帝王才能祭天的想法,亦影响民间兴建天公庙的意愿,最重要的原因是民间祭祀天公是以「拜门口」的方式,当天而祭,因此大大降低天公庙的需要性。

关键词:天公,天公会,顶下桌,置天台,迎天公

参考书目
王见川。1996。〈台湾「关帝当玉皇」传说的由来〉。《台北文献直字》,118:213-232。
吴嘉燕。2010。〈台湾天公(玉皇)信仰之探究-以台南市天坛为考察中心〉。台南:台南大学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
林秀幸。1998。〈鹿港戴天台仪式的社会与宗教意义〉。《台湾文献》,49(1):21-45。陈建宪。1999。《华夏诸神:玉皇大帝》。「云龙丛刊」43。台北:云龙。
姜义镇。2005。〈玉皇大帝信仰〉。《新竹文献》,18:6-3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