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執行》,劉寶紅、趙玲著。

在ERP系統裏,從計劃的角度看,需求是由需求預測和庫存計劃驅動的。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在ERP裏設再訂貨點,一旦庫存達到或低於再訂貨點,就驅動供應鏈補貨;另一種是按時段設定需求預測,外加安全庫存。在補貨週期內,這兩種方式帶來的總體庫存一樣,但傳遞給供應商和供應鏈的信息可大不一樣,對於供應鏈運營成本的影響也是。鑒於大多數人不熟悉這點,我們這裡來專門解釋一下。

再訂貨點=補貨週期內的平均需求+安全庫存。假定需求預測是10個/周,採購提前期是6周,安全庫存是30個,那麼再訂貨點就是10*6+30=90個。首次設置好後,MRP跑起來,假定沒有在庫、在途庫存,再訂貨點對供應鏈的需求信號是:給我90個,馬上就要。當然,作為供應鏈和供應商,你知道不會是90個馬上都要。但是,你沒法系統地知道,究竟什麼時候需要多少,因為再訂貨點沒法傳遞需求的時間維度;它傳遞的只是需求的數量維度

後續的需求進來了,比如今天用掉1個的庫存,MRP一跑,就產生1個的需求,驅動生產線製造或供應商補貨1個;明天的需求是100個,MRP就產生100個的需求。供應鏈和供應商看到的需求忽高忽低,這對追求平穩的生產、配送來說,是個大挑戰。根本原因呢,是因為再訂貨點沒法平滑需求變動,除非手工幹預,前端的需求波動會直接傳遞給供應鏈。當然,再訂貨點裡有經濟訂貨量,這會適當減小波動,但根本問題還是存在。

再訂貨點的上述兩個缺點,在安全庫存+預測的模式下,都能得到相當完美的解決。

在安全庫存+需求預測模式下,需求預測的數量維度時間維度都能設立,比如每週的預測是6個,供應商看到的指令就是每週送6個過來;安全庫存呢,給供應商的信號是現在就要,因為安全庫存是應對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隨時都有。對於後續需求,一旦客戶的訂單錄入ERP系統,它會「消耗」預先設好的需求預測,而不是直接轉化成給供應商的指令[1],這樣就平滑了需求的起起伏伏。供應鏈和供應商看到的需求信號呢,還是原來設好的需求預測,按照一定的時段、數量分佈。這樣,需求就更平滑,有利於控制生產、配送過程中的運營成本。當然,就如我們後面會詳細講到的,如果實際需求太高,超出ERP裏向後消耗、向前消耗的設置,多餘部分就會以緊急需求的方式傳遞給供應鏈,形成需求波動。

圖1:需求預測比再訂貨點更加能夠平滑需求

進一步講,再訂貨點沒法傳遞需求預測。就像前面的例子,再訂貨點是90,說明瞭什麼?如果你不參與再訂貨點的計算,有多大可能把90分解為安全庫存=30,每週的預測=10個?安全庫存=12,每週預測=13,也能得到同樣的再訂貨點90。這樣的組合有N多個。對於供應商來說,再訂貨點傳遞的只是一個一個的訂單,很難翻譯成準確的預測,難以有效指導原材料備貨和產能規劃。

在多重供應鏈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根本沒法在多個供應鏈夥伴間傳遞需求預測。當產品特殊性較高,比如定製化設計,供應方高度依賴需求方的預測,層層的再訂貨點扭曲了真實需求,成為「牛鞭效應」的幫兇,是供應鏈協同的大敵。

圖2:層層庫存和再訂貨點,掩蓋了真實需求

出處:MartinChristopher, Robert Lowson & Helen Peck,CREATING AGILE SUPPLY CHAINS IN THE FASHION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and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Vol. 32, 2004

另外,再訂貨點沒法有效應對變動的需求預測。比如前6個星期預測是10個/周,後7個星期是15個/周,再訂貨點就沒法有效應對,除非到第七個星期時調整再訂貨點水位。而安全庫存+需求預測則可以更靈活地呈現需求的變化。這讓我們得以更靈活地應對促銷、價格、競爭等因素,以及季節性需求、產品的生命週期變化等。

圖3:在ERP裏,需求預測比再訂貨點更靈活

當然,再訂貨點也不無優點。對於一般人來說,它的最大優點是簡單,好理解,操作、維護起來也容易,因為它只有兩個參數:訂貨點和訂貨量。一旦設定,只要需求預測沒有大的變化,再訂貨點就不用調整,一直在驅動供應鏈來補貨。安全庫存+需求預測呢,操作起來則相對更複雜,在ERP裏需要設置多個數據點,包括安全庫存和多個時間段的需求預測,而且得定期維護,比如每過一週,就有1周的預測被消耗,需要補上1周的預測。維護的間隔越長,每次需要補上的預測周數就越多。

對於簡單的情況,比如子庫從總庫調貨,補貨週期較短,一般是幾天到一兩周,子庫也不需要向總庫傳遞預測,再訂貨點就能很好地應對。這些簡單的情況下,設好再訂貨點和訂貨量,由ERP系統持續監控庫存,一旦降到再訂貨點,自動補貨即可。如果用安全庫存+需求預測,維護成本較高,有點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對於供應商向總庫補貨,補貨週期動輒幾周甚至十幾周的情況下,供應商需要依賴採購方的預測來備原材料,準備產能,再訂貨點就顯得力不從心,特別是需求不穩定,時高時低,供應商需要比採購提前期更長的預測時,安全庫存+需求預測就更有效。通過ERP系統和電子商務平臺,安全庫存+需求預測也更容易傳遞,在跨職能、跨公司溝通時更不易被扭曲。

總體感覺是,管理越粗放的企業,再訂貨點就越普遍。當業務複雜,供應鏈長,上游對下游的預測依賴度高的時候,這種粗放做法就沒法有效傳遞需求預測。要知道,共同的需求預測是供應鏈協作的關鍵,再訂貨點下,沒有系統的方法來維護、共享需求預測,導致供應鏈上的不確定性更高,為「牛鞭效應」肆虐、短缺和過剩交替埋下了伏筆。當然,需要補充的是,再訂貨點並不意味著沒有需求預測,只是需求預測不在ERP系統裏,而在Excel表格中,放在某個人的計算機中。你知道,那意味著什麼。

更多閱讀

劉寶紅供應鏈管理系列培訓簡介-正在報名


[1]這有點專業,特別在SAP那樣複雜的ERP系統中,我們這裡不予詳細探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