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則重磅消息,是貴州茅臺集團原董事長、茅臺股份原董事長袁仁國被「雙開」了,而且在通報中「措詞嚴厲」,顯然,袁仁國的問題非常嚴重,不僅有違紀,甚至也有違法。

去年5月,袁仁國被調離茅臺就曾經引起了一陣風波。突出表現就是茅臺股份的股價大幅下跌。而有關袁仁國有「問題」的說辭坊間也開始流傳。到今天,有關部門正式宣佈,估計明天的股市茅臺股份也許會有表現的。

畢竟,作為在茅臺集團工作了43年,擔任茅臺股份董事長18年,茅臺集團董事長8年的袁仁國,在茅臺酒廠發展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換句話來說,如果不是袁仁國出色的企業家才能,茅臺股份不會是今天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團,不會是全球第一酒類製造商。 若是用經營數據來評論的話,就是袁仁國擔任股份董事長的這18年,茅臺營業收入增長48倍,凈利潤增長68倍,而股價也增長了150倍。很顯然,袁仁國的貢獻是巨大的。如果不是袁仁國有突出的企業家才能「拯救」茅臺酒業,恐怕在「八項規定」和「公務消費規定」出臺的2012年,茅臺股份將會淪落的。 當年,「八項規定」出臺後,茅臺銷量就急劇下降。要知道,本來在公務消費中,茅臺佔據了35%的市場。沒有了公務消費的市場,社會普遍對茅臺股份非常不看好,股市上的表現就是茅臺股份的市值蒸發了35%。

困境中,袁仁國董事長責無旁貸,從茅臺酒的市場定位著手,塑造了高端「奢侈品」的形象,在重視經銷商的基礎上,開拓了電商渠道。經過努力,在2018年1月,茅臺股份市值上萬億,成為國內酒類,甚至世界酒類最大的製造商。

當然了,要是再往前拉伸的話,袁仁國從1998年擔任茅臺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開始,就已經展現出了他傑出的企業家才能。當年10月份,茅臺按計劃的銷量還有2000噸沒完成,而正是憑藉著袁仁國親自組建的18人「敢死隊」衝鋒陷陣,不但順利完成了銷售任務,且也重塑了茅臺集團的經銷商隊伍。 有了營銷,袁仁國並沒有忽視茅臺酒的質量。本來就有著「國酒」的聲譽,特殊的水質特殊的氣候,再加上袁仁國在茅臺集團反覆強調的,「確保質量,堅守工藝,傳承工匠精神」,一舉讓當時市場佔有率只有0.01%,名列國內白酒企業第11位的「茅臺酒」,成功超越如日中天的五糧液等,邁進了超一流酒類的行列。 同時,2001年茅臺股份上市,更是讓茅臺集團如虎添翼,而「掌門人」袁仁國的貢獻就更是有目共睹了。只是,作為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儘管有著董事長的身份,也有著企業實際控制人的現實,袁仁國的個人收入卻並不高。從一線的制酒工到「一把手」,按照資料,袁仁國沒有一份茅臺股份股票。至於收入嘛?也是按照國有企業領導幹部的標準領取。 比如說,能夠查到的就是2016年,袁仁國只有區區的59.62萬元。相比袁仁國對茅臺股份的巨大貢獻,他的收入實在是無法匹配。這也就是當年「亞洲煙王」褚時健先生悲劇的翻版。為企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當無法領取與貢獻匹配的報酬,以至於心理上失衡。這在褚時健身上的表現,就是退休前與班子成員私分「小金庫」。而袁仁國的表現,目前看來就是各種交易。

茅臺酒本就是巨大的資源,缺乏制衡的現實中,董事長的袁仁國就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的做出各種交易。按照通報來說,有「酒色財氣」幾乎都佔全了。尤其是,袁仁國本人也有點膨脹起來。比如在2018年4月,博鰲論壇的聚光燈下,袁仁國公開直言「茅臺離偉大企業的距離越來越近」。而多年來,袁仁國為作者的各式文章就有120多篇,甚至擁有正式的「記者證」三四年。

人性本自私,當一個人展現出了傑出的企業家才能,尤其是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按道理上講,必須要有對等的回報。而如褚時健或者袁仁國一樣的國有企業管理者,貢獻巨大,回報微薄,此時僅僅指望著思想品德、理想信念等等,就都有點缺地氣。如此,也就很容易讓這些傑出的企業家各顯神通,自己給自己「找補」。其結果就是企業家「違規違紀」。關鍵的是,從此以後,被深深打上烙印的企業也逐步陷入困境。 就如當年褚時健入獄之後,雲南紅塔山集團的遭遇就很能說明問題。如今,從袁仁國一年前被調離到現在,茅臺股份的發展令人擔憂。別的不說,就說最近茅臺集團成立營銷公司,明顯的就牽扯到大股東是關聯交易,自然引來市場上的「用腳投票」。事實上,企業家對企業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如離開了王石的萬科,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就意味著缺少了「靈魂」。 總而言之,袁仁國的悲劇令人感嘆。當一個國有控股的高管,收入不能匹配貢獻時,掌控巨大國企資源的高管自然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交易」。顯然,當下的現實中,各種權力的干涉,各種利益的擠兌,要讓這些傑出的企業家一心一意謀企業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換句話來說,如果袁仁國不是一個傑出的企業家,做一個普通的國企高管,恐怕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