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聯合國在選舉非常任理事國,我突然好奇當選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到底有什麼好處?能給自己國家帶來什麼利益?如果利益不大,大家為什麼還要爭奪?


首先聯合國的權力核心是哪裡?

答案安理會。

那安理會的核心是什麼?

不少人會說五常。

那為什麼是五常?不是因為一票否決,而是因為那些調查報告、方案提出、方案執行(維和行動、制裁)大多是五常提出的。

安理會的權力來自五常的出錢出力,來自於五常的蘿蔔和大棒。

如果非常沒出錢沒出力還在bb,那就有問題了,五常一句,u can u up啊,你給方案啊。非常簡直啞口無言。

現在由於一超多強格局(這個多強說得好聽的是G20,嚴格一點可能也不足10個),而且這個一強實在太強,基本是美國一個檔次,中俄英法差一個檔次,其他非常又差一個檔次。

這樣一來,在實際上,10位非常對五常的制約在實際中體現不出來而已。

但這並不是意味著非常任理事國毫無用處。

非常席位對於不少國家而言,這是一個謀求政治資本的平台,例如日印德巴還是比較積極的爭取非常席位。這樣一來,積極投身國際事務,在安理會發出自己的聲音,「做一個負責人的大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大,甚至以後如果再爭取入常還是多一些資本的。


主要職權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有權調查任何引起國際爭端或摩擦的任何情況,並可提出解決這些爭端的方式或辦法。會員國或接受聯合國憲章的非會員國、聯合國大會或秘書長,均可就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提請安理會注意。安理會有權斷定任何威脅和平、破壞和平或侵略等行為的存在,並可提出採取強制措施以維持或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建議或作出這方面的決定,如認為這些措施還不能解決問題,它可以通過採取關於軍事行動的決議去解決這些問題。安理會還有向聯合國大會提出年度報告、特別報告、對戰略性地區行使託管等職能。一票否決權

安理會主席由常任理事國和非常任理事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順序按月輪流擔任。聯合國大會、秘書長以及任何會員國都可以提請安理會注意可能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的爭端和局勢。聯大決定停止某會員國權利或開除某會員國均須由安理會事先提出建議。安理會每年舉行兩次定期會議,在安理會主席認為必要,或經大會、秘書長或任何理事國的建議或請求,可隨時召集會議。聯合國大會根據安理會的推薦任命聯合國秘書長。安理會會議一般在聯合國總部舉行。安理會設有軍事參謀團、接納新會員委員會以及其它特設機構。

投票表決安理會由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5個常任理事國是中國、法國、俄羅斯(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席位由俄羅斯聯邦接替)、英國、美國。非常任理事國由聯合國大會選舉產生,最初為6個,1965年開始增加到10個,席位按地區分配,即亞洲2個、非洲3個、拉美2個、東歐1個、西歐及其他國家2個。非常任理事國任期2年,經選舉每年更換5個,不能連選連任。根據地域分配原則,每次新選出的5個成員國中應包括來自亞洲和非洲的3個國家、一個東歐國家和一個拉美或加勒比地區國家。 每個理事國都有1個投票權,程序問題要至少9票才能通過。常任理事國對實質問題都擁有否決權,只要有1票反對就不能通過。非常任理事國無否決權。

年份 非常任理事國名單比利時國旗1946年 澳大利亞、巴西、埃及、墨西哥、荷蘭、波蘭1947年 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哥倫比亞、波蘭、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1948年 阿根廷、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9年 阿根廷、加拿大、古巴、埃及、挪威、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50年 古巴、厄瓜多、埃及、印度、挪威、南斯拉夫1951年 巴西、厄瓜多、印度、荷蘭、土耳其、南斯拉夫

1952年 巴西、智利、希臘、荷蘭、巴基斯坦、土耳其

1953年 智利、哥倫比亞、丹麥、希臘、黎巴嫩、巴基斯坦1954年 巴西、哥倫比亞、丹麥、黎巴嫩、紐西蘭、土耳其1955年 比利時、巴西、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紐西蘭、秘魯、土耳其1956年 澳大利亞、比利時、古巴、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秘魯、南斯拉夫1957年 澳大利亞、哥倫比亞、古巴、伊拉克、菲律賓、瑞典1958年 加拿大、哥倫比亞、伊拉克、日本、巴拿馬、瑞典1959年 阿根廷、加拿大、義大利、日本、巴拿馬、突尼西亞1960年 阿根廷、錫蘭、厄瓜多、義大利、波蘭、突尼西亞1961年 錫蘭、智利、厄瓜多、賴比瑞亞、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1962年 智利、迦納、愛爾蘭、羅馬尼亞、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委內瑞拉

1963年 巴西、迦納、摩洛哥、挪威、菲律賓、委內瑞拉1964年 玻利維亞、巴西、捷克斯洛伐克、象牙海岸共和國、摩洛哥、挪威1965年 玻利維亞、象牙海岸共和國、約旦、馬來西亞、荷蘭、烏拉圭1966年 阿根廷、保加利亞、日本、約旦、馬里、荷蘭、紐西蘭、奈及利亞、烏干達、烏拉圭(開始非常任理事國數目增至10個)1967年 阿根廷、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丹麥、衣索比亞、印度、日本、馬里、奈及利亞1968年 阿爾及利亞、巴西、加拿大、丹麥、衣索比亞、匈牙利、印度、巴基斯坦、巴拉圭、塞內加爾1969年 阿爾及利亞、哥倫比亞、芬蘭、匈牙利、尼泊爾、巴基斯坦、巴拉圭、塞內加爾、西班牙、尚比亞1970年 蒲隆地、哥倫比亞、芬蘭、尼泊爾、尼加拉瓜、波蘭、獅子山、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尚比亞1971年 阿根廷、蒲隆地、比利時、義大利、日本、尼加拉瓜、波蘭、獅子山、索馬利亞、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972年 阿根廷、比利時、幾內亞、印度、義大利、日本、巴拿馬、索馬利亞、蘇丹、南斯拉夫

1973年 澳大利亞、奧地利、幾內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肯亞、巴拿馬、秘魯、蘇丹、南斯拉夫1974年 澳大利亞、奧地利、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喀麥隆、哥斯大黎加、印度尼西亞、伊拉克、肯亞、茅利塔尼亞、秘魯1975年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喀麥隆、哥斯大黎加、蓋亞那、伊拉克、義大利、日本、茅利塔尼亞、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76年 貝南、蓋亞那、義大利、日本、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巴基斯坦、巴拿馬、羅馬尼亞、瑞典、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1977年 貝南、加拿大、德國、印度、阿拉伯利比亞民眾國、模里西斯、巴基斯坦、巴拿馬、羅馬尼亞、委內瑞拉1978年 玻利維亞、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加彭、德國、印度、科威特、模里西斯、奈及利亞、委內瑞拉1979年 孟加拉國、玻利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加彭、牙買加、科威特、奈及利亞、挪威、葡萄牙、尚比亞1980年 孟加拉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牙買加、墨西哥、尼日、挪威、菲律賓、葡萄牙、突尼西亞、尚比亞1981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愛爾蘭、日本、墨西哥、尼日、巴拿馬、菲律賓、西班牙、突尼西亞、烏干達

1982年 蓋亞那、愛爾蘭、日本、約旦、巴拿馬、波蘭、西班牙、多哥、烏干達、扎伊爾

1983年 蓋亞那、約旦、馬爾他、荷蘭、尼加拉瓜、巴基斯坦、波蘭、多哥、扎伊爾、辛巴威1984年 布吉納法索、埃及、印度、馬爾他、荷蘭、尼加拉瓜、巴基斯坦、秘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辛巴威1985年 澳大利亞、布吉納法索、丹麥、埃及、印度、馬達加斯加、秘魯、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86年 澳大利亞、保加利亞、剛果、丹麥、迦納、馬達加斯加、泰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1987年 阿根廷、保加利亞、剛果、德國、迦納、義大利、日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委內瑞拉、尚比亞1988年 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巴西、德國、義大利、日本、尼泊爾、塞內加爾、南斯拉夫、尚比亞1989年 阿爾及利亞、巴西、加拿大、哥倫比亞、衣索比亞、芬蘭、馬來西亞、尼泊爾、塞內加爾、南斯拉夫1990年 加拿大、哥倫比亞、象牙海岸、古巴、衣索比亞、芬蘭、馬來西亞、羅馬尼亞、葉門、扎伊爾1991年 奧地利、比利時、象牙海岸、古巴、厄瓜多、印度、羅馬尼亞、葉門、扎伊爾、辛巴威

1992年 奧地利、比利時、維德角、厄瓜多、匈牙利、印度、日本、摩洛哥、委內瑞拉、辛巴威

1993年 巴西、維德角、吉布地、匈牙利、日本、摩洛哥、紐西蘭、巴基斯坦、西班牙、委內瑞拉1994年 阿根廷、巴西、捷克共和國、吉布地、紐西蘭、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盧安達、西班牙1995年 阿根廷、波札那、捷克共和國、德國、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義大利、奈及利亞、阿曼、盧安達1996年 波札那、智利、埃及、德國、幾內亞比索、宏都拉斯、印度尼西亞、義大利、波蘭、大韓民國1997年 智利、哥斯大黎加、埃及、幾內亞比索、日本、肯亞、波蘭、葡萄牙、大韓民國、瑞典1998年 巴林、巴西、哥斯大黎加、加彭、甘比亞、日本、肯亞、葡萄牙、斯洛維尼亞、瑞典1999年 阿根廷、巴林、巴西、加拿大、加彭、甘比亞、馬來西亞、納米比亞、荷蘭、斯洛維尼亞2000年 阿根廷、孟加拉國、加拿大、牙買加、馬來西亞、馬里、納米比亞、荷蘭、突尼西亞、烏干達2001年 孟加拉國、哥倫比亞、愛爾蘭、牙買加、馬里、模里西斯、挪威、新加坡、突尼西亞、烏干達

2002年 保加利亞、喀麥隆、哥倫比亞、幾內亞、愛爾蘭、模里西斯、墨西哥、挪威、新加坡、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2003年 安哥拉、保加利亞、喀麥隆、智利、德國、幾內亞、墨西哥、巴基斯坦、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2004年 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南、巴西、智利、德國、巴基斯坦、菲律賓、羅馬尼亞、西班牙2005年 丹麥、希臘、日本、阿根廷、坦尚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南、巴西、智利2006年 卡達、剛果、斯洛伐克、秘魯、迦納、丹麥、希臘、日本、阿根廷、坦尚尼亞2007年 卡達、剛果、斯洛伐克、秘魯、迦納、印度尼西亞、南非、比利時、義大利、巴拿馬2008年 印度尼西亞、南非、比利時、義大利、巴拿馬、布吉納法索、利比亞、克羅埃西亞、越南、哥斯大黎加2009年 布吉納法索、利比亞、克羅埃西亞、越南、哥斯大黎加、烏干達、奧地利、墨西哥、日本、土耳其2010年 烏干達、奧地利、墨西哥、日本、土耳其、奈及利亞、加彭、黎巴嫩、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2011年 奈及利亞、加彭、黎巴嫩、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哥倫比亞、葡萄牙、德國、南非、印度

2012年 哥倫比亞、葡萄牙、德國、南非、印度、瓜地馬拉、摩洛哥、多哥、巴基斯坦、亞塞拜然

2013年 瓜地馬拉、摩洛哥、多哥、巴基斯坦、亞塞拜然、盧安達、阿根廷、澳大利亞、韓國、盧森堡[5]2014年 盧安達、阿根廷、澳大利亞、韓國、盧森堡、奈及利亞、查德、約旦、立陶宛、智利2015年 奈及利亞、查德、約旦、立陶宛、智利、安哥拉、馬來西亞、委內瑞拉、紐西蘭、西班牙[6]2016年安哥拉、馬來西亞、委內瑞拉、紐西蘭、西班牙、日本、埃及、塞內加爾、烏克蘭、烏拉圭
謝邀,老大們在開會,小嘍羅也想旁聽啊。

每次聯合國有決議需要執行,要由5個常任理事國,10個非常任理事國,進行投票表決。

16個理事國都有1個投票權,決議問題要至少9票才能通過。

常任理事國對實質問題都擁有否決權,只要有1票反對就不能通過。

雖然非常任理事國無否決權,但其投票依然有一定分量,如果有7個非常任理事國投反對票,即使5常都同意,也是無法通過。

另外,進入理事國後就有機會參與國際事務的討論,對於很多國家還是有吸引力的。比如日本一直想改變自身的政治地位,但又不是常任理事國,所以只能靠進入非常任理事國來參與國際事務。
謝邀!不懂!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幫你邀專家來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