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分時節,哪些疾病容易找上門

夏秋交替,「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正是因為中午熱,早晚涼,早晚溫差大,貪涼的人紛紛中招,醫院感冒發燒、腸胃病、呼吸道疾病等開始增多。進入白露節氣後,秋病也進入高發期,尤以氣管病、胃腸病、過敏病最為多見。

與此同時,隨著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心腦血管疾病也趕來湊熱鬧。這是因為血管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在夏季,它處於舒張的狀態,一旦遇到氣溫驟降的情況,血管就會收縮,導致管腔狹窄,容易引起血管痙攣和血壓波動,給心臟帶來極大的負擔。尤其是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這個時期更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護。

過敏也是秋季比較常見的疾病,特別是過敏性鼻炎多發。俗話說:「秋天到,鼻炎鬧。」每年一到夏秋交替,氣溫下降的時候,都能看到身邊有戴著口罩、眼睛發紅、清涕不斷的朋友,這就是典型的過敏性鼻炎發作的癥狀。

秋季天氣忽冷忽熱,暑季雖已結束,秋涼之氣逐漸來臨,但此時的主氣仍是濕,雨水仍然較多。屋塵蟎是持續潮濕的氣候中最主要的蟎蟲,這些容易造成過敏源增加,空氣中漂浮的各種過敏源非常容易進入人們的鼻腔,再加上經過一個夏天,免疫力降低,因此具有過敏體質的人羣很容易發生過敏症。

中藥治療總體效果都不錯,有人喫完一副中藥後癥狀就有明顯改善。鼻炎不只是鼻子的問題,也不只是呼吸系統的問題,而是免疫力下降、正氣不足在鼻部的體現。分而言之,中醫治療鼻炎效果好的原因包括:用中藥解除過敏狀態,這一點效果有時遠遠勝過很多西藥;針對體內引起鼻炎的因素或「有濕氣」「有內熱」「陽氣不足」,各個擊破,緩解鼻炎的反覆問題;結合鼻竅或眼結膜紅癢靶向用藥,可以提高治療的精準性。

2.積累了一夏的濕熱,該如何除祛

夏秋更迭,濕不肯善罷甘休,燥又姍姍來遲。要想有針對性祛濕,首先要了解濕如何產生。在南方靠海邊或處盆地,雨水多、濕氣重比較好理解,但現在為什麼北方濕重的人越來越多?這主要跟生活習慣有關。

濕分內濕和外濕,北方的濕多屬於內濕。很多人喜食肥甘油膩,飯後「葛優癱」,從來不運動,天氣熱時喜歡待在空調房,這種情況下能不產生濕氣嗎?首先,飲食在內「造」濕,其次,不運動不能「排」濕,再加上空調房造成毛孔閉塞容易「閉」濕,這樣的濕不僅容易產生,而且也不容易祛除。

如果脾胃消化功能各方面運轉比較好,一般不會積存濕氣。要想除濕,主要靠脾胃功能,應該讓這個功能運化能力更強一點。經過夏天的「烤」打,人們在秋冬季容易出現胃腸功能不足的現象,顯示出「氣虛」之相,所以夏天易患胃腸病患者更應該在秋冬季固本。建議適當做做運動,出出汗可以更好排濕。還可以喫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薏米、綠豆、山藥、扁豆等,讓大小便通暢,脾胃負擔輕,這也能除濕。

此外,一到秋冬季節,很多人向醫生反映,自己渾身不通暢:腰身痠痛,渾身無力,口裡發苦,三天未通便,氣血不通,感覺整個人像是封閉了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通」是自然定律。中醫認為,人跟外界要四通——呼吸通暢、大便通暢、小便通暢、皮膚通暢。上述癥狀是很多城市白領的普遍表現,這與氣機不通,或與濕氣困阻有關。要想活得舒服,就得喫得進來,排得出去,疏通到位纔好。秋冬季排便不暢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用中藥治療效果明顯。

3.先得辨清體質,再考慮是否要進補

都說秋季需要進補,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進補,那什麼人最需要進補?

秋季進補得看體質,體弱之人可以適當喫一些營養物質,包括用藥物健脾益氣、填精補血,但壯實苔厚的人就不必再補了。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多數人的身體狀況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尤其很多小朋友在隔代親的寵愛下,身體不再是虧或虛,而是由於食積造成疳積,導致面黃肌瘦。這個時候如果再食用熱量比較高的食物,身體反而會喫不消,因此建議以消補為宜。

在飲食方面,由於秋分時節寒濕較重,所以,飲食上要注意溫和,不喫過多冰鎮、生冷食物,盡量不要胡喫海塞,增加胃的負擔,這樣才能讓自己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此時脾胃不病,接下來的節氣變換中,才能保持良好狀態而少生病、不生病。

還有很多人這個時候選擇「貼秋膘」,但要注意,過度的飲食肥甘厚味正是加重和引發脾胃病的隱患。建議適當喫些紫蘇、生薑、荊芥、陳皮,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抵禦寒濕邪氣對脾胃的影響。還要順應秋季收斂之特點,多喫酸性食物,如蘋果、橘子、獼猴桃、白蘿蔔、白梨等,以收斂肺氣;少喫辛辣食物,避免發散瀉肺。銀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潤肺作用,宜常喫。此外,秋季主養肺,可適當喝些雞湯、骨湯等。

秋後需防哪些病

時熱時涼的天氣,讓秋病隨之而來。尤其對於本身有基礎病、慢性病的人羣而言,這一時期更要注意防秋病。「秋後算賬」,專盯基礎病、慢病人羣,

呼吸系統疾病。從炎熱的夏季到涼爽的秋天,氣溫變化較大,首當其衝受刺激的就是人體的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亂,人體抵抗力下降,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容易侵襲從而引起呼吸道疾患。相比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氣溫其實最適合病菌滋生、傳播,例如病毒性感冒等。因此,這時候需注意個人防護,早晚添加衣被,不要袒胸露背,睡臥不可貪涼,所謂「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嚀」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扶正胃腸功能。古語有云:「白露身不露,著涼易瀉肚。」天氣漸漸涼爽,食慾會有所增加,易暴飲暴食,致使胃腸負擔加重,功能紊亂。再加上晝夜溫差較大,易引起腹部著涼,可能誘髮結腸過敏,使腸蠕動增強而導致腹瀉。同時,這時候還是腸道傳染病全年發病的第二個高峯期。所以,秋冬時節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貪涼。

提前防秋燥。入秋後,天乾物燥漸現,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現口乾、脣乾、鼻幹、咽乾以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蔘、沙參等,它們對緩解秋燥有良效,需要提早佈局方能奏效。

小貼士

▲慎用補品

在秋天不少人會選擇過多的服用保健品進行滋補身體,認為要為接下來的冬天儲備較多的能量。其實不然 ,保健品或者補品雖說對健康有益,但是,不能服用過多,過多的服用保健品往往會傷害到身體。

不論是葯補還是食補都應該謹慎,要量力而行,要是一味的貪圖數量往往會傷害到健康,莫名的進補往往 會讓身體受到傷害。例如,茯苓可以健脾祛濕、芡實可以延年益壽、蓮子則能夠固腎益精,但是,這樣的量不要過 多,稍微的進補一下就好,要是食用過多,往往會影響到身體調節。

服用補品的時候,更不要認為補品越貴越好,盲目的認為高價位的補品就是好補品,那就是對健康的不負 責,服用錯誤的補品,容易造成身體過度興奮,出現躁動都是有可能的。

▲早睡早起

進入秋分,在起居方面要盡量的做到早睡早起,秋天早睡能夠讓身體順應陽氣,晚睡的話,容易讓身體接 觸到陰氣,影響到身體的調節。

而在早上早起,能夠使得肺氣得到很好的舒展,對於調理肺部是非常有益處的。

▲秋凍要科學

春捂秋凍並不適合每一個人,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溫度開始下降,要是不顧自身的情況進行秋凍,無 疑是不科學的做法。

特別是對於體質偏弱的老年人、兒童來說,更是不能長時間的不著厚衣服,在秋天真正能夠做到薄衣禦寒 的人少之又少。

適當的添加衣物對於禦寒有很好的幫助,穿上厚衣服可以禦寒。以胃病患者來說,適當的穿上外套能夠保 養好胃部,避免胃部疾病的發生,從而可以調節好身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