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我們要先從內蒙警察說起。

聽說內蒙的警察特別牛,他們經常跨省抓捕嫌疑犯,一副「犯我省企業者,雖遠必誅」的勢頭。

某藥酒被查出含多種違禁成分,被披露後,至今屹立不倒。反倒是揭穿它的醫生享受完跨省逮捕的待遇後,回家差點精神失常,為了回歸正常生活,向舉報公司道歉。至今再也閉口不提藥酒的事。

有趣的是,醫生被跨省抓捕沒多久,內蒙警方再一次出動,這一次也是一樣——他們要去北京抓捕誹謗本地企業的嫌疑犯。原以為又是一次「鴻茅藥酒事件」,沒想到是牽扯出伊利集團董事會明爭暗鬥的「大瓜」。

我們對「伊利事件」做個簡單梳理。

3月26日,一條「伊利股份董事長潘剛被帶走協助調查」的消息,在各網站和社交媒體上大量傳播,讓與伊利公司相關的奶農、上下游合作商、企業員工以及資本市場投資者感到恐慌。

4月9日,涉嫌誹謗罪的劉成昆、鄒光祥被檢察機關依法批准逮捕。

接到伊利公司和潘剛本人書面報案後,呼和浩特公安機關依法開展偵查,以涉嫌尋釁滋事罪、誹謗罪將犯罪嫌疑人鄒光祥、劉成昆抓獲。在審期間,劉成昆堅持自己無罪,並否認受人指使。

4月23日,劉成昆妻子在微信公眾號「我在抱住」上刊載文章《涉伊利案媒體人劉成昆妻子:丈夫被抓後還以為被黑社會綁架》,控訴內蒙警方跨省執法,並否認丈夫劉成昆被人收買惡意抹黑伊利公司。

4月29日,伊利公司副總裁徐克代表公司再次聲明,公司董事長潘剛因患先天性主動脈縮窄在國外接受治療,在治療及恢復期間,正常主持公司相關工作,履行相應的職責,公司生產經營一切正常。

4月30日,潘剛在視頻連線中稱其確在國外接受治療,在生病期間,文件的審批都是通過網路進行的,一些重要的會議也通過電話、視頻參與。

10月24日9點30分,鄒光祥、劉成昆涉嫌犯尋釁滋事罪一案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回民區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公開宣判。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鄒光祥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以尋釁滋事罪判處劉成昆有期徒刑八個月。兩人當庭表示上訴。

接著,伊利集團發布公開信——懇請徹查鄭俊懷及其保護傘,至此,伊利集團高層跨越十幾年的利益糾葛慢慢呈現在公眾面前。

鄭俊懷是伊利的創始人,他把一個小廠子帶成了中國最大的乳業集團,牛根生、潘剛都是他培養出來的乳業大佬。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乳業教父」。

伊利股份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紅旗奶牛廠,1984年改名回民奶食品加工廠,1992年股份改制,1995年9月發行1715萬公眾股並於1996年上市。鄭俊懷歷任廠長、總廠廠長、股份公司董事長、總裁。和絕大多數中國第一代企業家一樣,伊利股份能從20年前,一個內蒙古的奶品加工廠發展成中國奶業無可爭議的老大,鄭俊懷功不可沒,可以這麼說,沒有鄭俊懷就沒有伊利股份。

90年代的伊利身份是國企。在世紀之交國企產權改革的階段,多少國之重器在改制中落入創始人手中,當時如廣東的TCL、美的集團就是整體出售給了創始人李東生、何享健團隊。這個過程造就了很多商業巨賈,可以說許多活躍在21世紀初期的商業大佬都是通過這一方式撈到了第一桶金——作為創始人的鄭俊懷,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然而2004年的那場伊利股市黑幕,鄭俊懷不僅失掉了公司股份,並且在不甘中鋃鐺入獄。

伊利創始人鄭俊懷(上)和伊利現董事長潘剛(下)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

故事要從2004年6月17日說起,當日伊利股份發表公告,稱董事會召開會議,罷免了獨立董事俞伯偉,為什麼要罷免獨立董事俞伯偉呢?僅僅是因為俞伯偉要對國債投資進行單項審計嗎?獨立董事雖說在上市公司無非是一隻花瓶,是一種擺設,就好比所謂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是董事長選中的角色,都沒有什麼獨立可言,但是一旦要對這個橡皮圖章動粗,卻可能成為眾矢之的,觸犯眾怒,因為這畢竟是個象徵,更因為獨董要做的至少表面上看是為公司維權。獨董要行使權力,董事會立即罷免,這不就等於詔告天下,伊利股份有黑幕,鄭俊懷心中有鬼嗎?

事實果然如此,一點懸念也沒有。其實在此之前老鄭已經做好一切準備,就是為了吞下伊利這頭大象。

1999年12月伊利股份為解決管理層持股,由公司兩名中層張顯著和李永平出面成立了華世商貿公司,接受法人股轉讓。2002年又以伊利高管家屬的名義增資持有公司法人股844.85萬股,成為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東。伊利高管的家屬中間,有鄭俊懷之女鄭海燕,副董事長之夫馬慶,董祕之子張顯著。2004年6月以後,華世商貿的股份才轉讓給用於管理層激勵的呼和浩特市啟元投資公司。雖然伊利的澄清公告中稱,轉讓的遲緩是因為2001年9月證監會頒布了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協議轉讓的規範意見,但是,伊利股份並沒有能夠解釋管理層1500萬元的收購款來自何方?

間接的後果則是再一次引發人們對於國有股股權轉讓的懷疑。2003年7月,金信信託收購呼和浩特市政府手中2800萬伊利股份的國家股成為伊利的第一大股東。當時伊利的每股凈資產為9.54元,半年每股業績已經達到0.58元,每股的轉讓價卻只有10元。金信信託為什麼要買大家也不清楚,因為大家都知道金信信託的交易是受人之託,到底誰是真正的收購者,誰是伊利的實際控制人?」表面上看,國有股轉讓價每股10元的確不低,但是要知道的是2002年9月10日,伊利增發的4996萬股,發行價格達到了16.85元,即使現在伊利每股的凈資產又到了每股5.19元(復權為10.38元)。伊利國有股的低價轉讓是一個明擺著的事實。另外一個更明顯的事實是,金信信託在成為大股東之後,伊利股份什麼變化也沒有,甚至連一名象徵性的董事也沒有。毫無疑問,金信信託是受託收購,委託人不是別人,正是鄭俊懷和他的高管團隊。金信信託不過是鄭俊懷曲線MBO的過橋工具而已。這樣問題就來了,鄭俊懷的收購資金2.8億從何而來?挪用的是不是伊利股份的資金,玩的是不是自己定價賣給自己的遊戲,走的是不是用公司的資金收購公司的套路?

於是鄭俊懷和他的高管團隊卻面臨著虛假業績和挪用資金兩項指控,2005年法院判處總裁的職務便利祕密成立外部公司,並先後挪用伊利集團1650萬元購買伊利的社會法人股票,從中牟取個人利益。以挪用公款罪判處鄭俊懷有期徒刑六年。

服刑期間,鄭俊懷經過了兩次減刑,2008年9月,鄭俊懷刑滿釋放而對於這兩次減刑,伊利集團一直頗有微詞。舉報信中就有針對於鄭俊懷減刑的舉報內容:「即便如此輕判的6年,在保護傘運作下又被人為操控做了假減刑,減掉2年半。剩下的3年半鄭俊懷竟然如住賓館一般,隨時可以回家。」

鄭俊懷到底是不是「造謠案」幕後的玩家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喫瓜羣眾還有大戲可看。但是,為什麼鄭俊懷與潘剛如此針鋒相對呢?因為潘剛實現了鄭俊懷沒有實現的事,將伊利變成了以潘剛等董事持股的民營企業。

如果你去查2017年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名單,則是有伊利而無蒙牛了。蒙牛被中糧收購控股,算是國企了,不進這個名單可以理解。可是,曾經的國企伊利何時變成民企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可以發現在2015、2016的民企500強名單中,就有伊利的名字了。而2014年名單中還沒有,也就是說:從2014年以後,伊利歸為民企了。

由此可知,或許「劉成昆誹謗案」是14年來伊利新老董事會矛盾的集中爆發,在國企改制的巨大紅利下,新舊董事集團由於利益分割問題而纏鬥了14年!

當時國企改制打的旗號是為了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將效率低下的公有制的國企改成私有制的民企。然而我們從伊利的案例看出來,整個改制浪潮下,企業效率有沒有明顯提升呢?除了份額做大了,並沒有什麼提升。真實的「改制」成了各行各業的大佬瓜分「國之重器」的盛宴,而一線工人在短短几年大量失業下崗,焦慮彷徨後,一批人不見了蹤影,而另一批人等來了再就業,這個時候企業已不是家,流水線上站的不是國家的主人,而是重複操作,隨時替換的機器!

筆者已無意於糾結鄭俊懷是否是幕後玩家了,資本大佬爭食的醜態沒從來都沒有什麼好欣賞的。

鄭俊懷「借雞下蛋」的手法多麼熟練,多麼似曾相識啊,他的後輩潘剛學的比他更出色。一部「伊利風雲錄」折射的是國企改制歷程中的一個縮影——有人在這裡暴發,有人在這裡沉淪。

暴發的人至今長袖善舞,縱橫捭闔。沉淪的人還在苦苦掙扎,艱難求生......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太陽也是照常升起,竊取勞動果實的「大盜們」相信邪不壓正嗎?無論信與不信,聽,前方風聲呼嘯——讓子彈飛一會兒!

參考文章:

1.最新:「伊利謠言案」一審宣判了,潘剛洗清流言(公眾號「看案」;2018.10.24)

2.涉伊利案媒體人劉成昆妻子:丈夫被抓後還以為被黑社會綁架(劉成昆妻子 公眾號「我在抱住」 4月23日)

3.伊利之殤:鄭俊懷與潘剛,圖窮匕見?

baijiahao.baidu.com/s?

4.伊利股份黑幕:MBO惹禍 鄭俊懷中了自己的埋伏

people.com.cn/GB/jingji

5.常年屢遭破壞 伊利被迫公開舉報信 懇請徹查鄭俊懷及其保護傘(公眾號「伊利」;2018.10.24)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