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企穩,政策由“防失速”到“促復蘇” 財經 第1張

【警世恆言】

激發市場活力促使經濟景氣復蘇、保持資本市場適度活躍、保持匯率穩定,仍將是後續政策調控的題中之義。

傅子恆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4%,與舊年四季度持平,高於6.3%的市場預期,PMI、CPI等一些月度指標出現環比改善勢頭。有跡象顯示,我國經濟景氣正在顯露初步企穩勢頭,市場預期在改善。

月中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2019年首季度例會,對經濟作出了相對樂觀的展望判斷,可以成為觀察經濟形勢演進與政策調整變化的一個窗口。

這個判斷有比較強烈的對比:市場猶記,2018年末的央行季度例會之後,公報中出現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宏觀經濟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宏觀調控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等嚴峻字眼,對於持續下行的宏觀、微觀經濟數據,明確指向內地經濟面臨下滑失速風險。此次會議轉而認為我國經濟“整體呈現健康發展”,經濟增長“保持韌性”,增長動力“加快轉換”,金融市場預期改善,結構調整出現了“積極變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向市場釋放出明顯的不同信息,反映出決策層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出現了重大變化。

總體來看,在當前階段,我國經濟的主要矛盾依舊體現在景氣週期仍處在築底階段,市場主體的投資與消費意願仍待進一步復蘇,內生自發的新增長動能仍待培育這幾個方面,但經濟失速的最嚴峻局面已大為緩解。在外部形勢方面,國際經濟金融形勢表現在地緣政治博弈動盪、大國與大國組織間的貿易爭端並沒有消除,發達經濟體景氣面臨邊際收縮(世行不久前剛剛調減全球經濟2019增長指標,對內地經濟有所調升)等等方面。但相對於舊年末“面臨更加嚴峻考驗”的局面,圍繞中美貿易爭端以及美聯儲加息等議題與預期壓力,外部環境總體亦是朝着邊際緩和的方向演進的。

內外部形勢的演變給內地宏觀調控政策的後續演進埋下伏筆。筆者認為,當前政策調整可以由“防失速”適度轉變為“促復蘇”的努力。順着這一思路,我們對二季度宏觀經濟政策基調可以作出如下的評判展望:

首先,逆週期調節政策方向不應改變,但將會更多在相機抉擇中進行微調。關於這一點,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例行會議已經明確進行了宣示,央行指出,宏觀調控需要繼續密切關注國際內地經濟金融形勢的邊際變化,保持戰略定力,堅持逆週期調節,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適時預調微調,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這些宣示將成為二季度貨幣政策的施策基調。

一季度社融等大幅擴張,貨幣是否過於寬鬆而面臨一定的反向微調?市場出現不同的解讀,筆者認為,適度寬鬆取向的政策基調不應逆轉,微調只應針對市場預期不切實際的過度表現而採取行動。央行靈活、相機調控與市場預期博弈是一個動態過程,當市場過度樂觀或者悲觀之時,反向調節將會啟動,從而使市場維持適意的平衡狀態(經濟增長適度回升的同時能夠保持物價水平不過度上升,以及適度充分的就業水平,即可視為合意的平衡狀態)。

而激發市場活力促使經濟景氣復蘇、保持資本市場適度活躍、保持匯率穩定,仍將是後續政策調控的題中之義,央行提出了穩健貨幣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和發揮資本市場功能之間形成“三角良性循環”。這其中,穩定市場預期,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依舊是政策堅守的底線。對資本市場而言,A股新年度藉由政策激發啟動上行之後,在政策穩增長、促復蘇的努力之下,後續推力需要由“分母發力”逐步走向“分子發力”階段,如此才能走出持續、健康的牛市行情;畢竟,持續好轉的宏觀、微觀經濟基本面是行情健康演進的基礎。

(作者為華鑫證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

作者:傅子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