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8 藝文與田野調查實作」

本週駐校藝術家,由差事劇團的講師李哲宇,描述關於「參與式藝術」的產生及「關係美學」是什麼,並帶我們穿越時空,在臺灣的時代脈絡下去了解,各種藝術美學形式的衍流。如1970臺灣鄉土文學、鄉土美術的興起,鼓吹藝術人「走入民間」,破除藝文菁英化的迷思;1980是臺灣社運的黃金十年,而藝術家、劇場人士以行動紀錄社會運動,當中不乏許多小劇場運動的產生,以地方議題為演出素材,使受迫害者以戲劇形式得以發聲,而在蘭嶼達悟族進行反核運動時,王墨林就是以此種形式的小劇場,展演了「驅逐蘭嶼的惡靈」行動。

1990年間社會運動逐漸減少,原本的社運工作者,都將重心轉移至臺灣各地的社造工作,開啟了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黃金十年。在這當中,臺灣社會逐漸的「藝文體制化」,政府各單位部門推動、補助相關藝文活動,或者在路上,你可能會看到許多的裝置藝術,那是因為公部門在建造公共設施時,必須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藝文空間,這也是屬於體制化的一環。

藝文一直都沒有離開政治,更不是去政治的產物,藝文或劇場作為反映政治社會的方式,在每個年代間以不同的方式流竄著。而在下次4/11討論時,關於差事劇團與鍾喬在這些年代中做過的事、扮演的角色,會有更多的講述。

到了下午,聽完他人入鄉的示範,我們也親自走入三興村來一場田野調查,拜訪的是鄧翁雀阿嬤,當我們聊到關於中正大學來到這裡的影響時,她說常常會有信誤寄到她家,阿嬤和郵差都很冏,因為鄧阿嬤家住16號,中正大學以前是160號,寄信人寫錯地址,所以常會收到一堆信;或者說到這裡的產業變遷,瞭解這裡主要經濟作物曾經有兩次的轉變,從一開始種植番薯、樹薯,到種植桶筍,最後才轉變成種鳳梨,這些也牽動著生活型態與地貌的改變,而經濟作物的改變正關係著農試所的政策,影響政策的則是外銷出口的需求,總之這個鳳梨之鄉,並不只是因為隨意地栽種鳳梨有成而來的,網絡中富含的可能是全球化、農業外銷政策等等,成為村民們現在種植鳳梨當中,背後看不見的影子。

 IMG_3820.JPG  

種種像這樣的故事,隱藏在村子內,各種人與人、人與地方的關係,看似無關卻又逐漸的聯繫上,慢慢的從田野當中找到更多的線索,甚至能夠從整體產業聚落巨觀的覺察,編織後透過戲劇的形式演出。

田野調查後,坐在三姓公廟旁的石椅討論著分工,以及之後的田野調查,有著夕陽餘暉作為背景,這一幕也就像戲劇一樣,在討論中讓彼此成為故事中的要角,與地方發生不同於以往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源自於逐漸的彼此瞭解。

IMG_3835.JP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