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對王陽明知道的不多,只說知行合一吧。

知行合一是一種狀態,指人對某一個道理既能知道,又能做到,進而,指人已經可以用自己真正的意識和認知去支配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說起來,知道且做到,好像很簡單。但做起來很難。舉個例子:人都知道拾金不昧是好的,但有幾人真正能做到呢?一毛錢可以不昧,一塊呢?十塊呢?一百呢?一千一萬乃至上億呢?

所以說,很多道理我們都是看起來知道,但做不到。於是有些人就會講,知易行難。但其實,是知難行易。因為人會產生行為,一定是在觀念與情緒的引導下進行的。換句話說,一個人的行為,就可以反推他的意識形態。如果,人們都知道究竟為什麼要拾金不昧的時候,估計誰拿著錢來扔給我們,我們都是不會要的。

以上,嗯。


知行合一,從字面上理解,「行」字可解釋為「行動、行為、執行」等,這一點較少爭議,爭議最多之處我想還是在於這個「知」字吧。

什麼是「知「?感知、覺知、知曉、知道、知識、認知、良知……似乎都能得到一套解釋,看上去都有道理,甚至能夠自圓其說,但是是否體現了王陽明的本意,就不好說了。

這是因為我們中國古人立論,往往高度概括,卻又不習慣或者不願意一板一眼的加上明確的定義。那麼,這樣做的好處是言簡意賅、易於傳播,體現漢語之美,當然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理論(或說法)留下迴旋的餘地,換句話說,可解釋可操作的空間很大。有個笑話說,三個秀才進京趕考,途遇算命先生,就問他們此番能考中幾個?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豎起一根指頭。如何解釋呢?——一個手指可以高度概括為四種可能:一人高中,一人不中,一齊高中,一個也不中。

指頭還是那根手指頭,但在不同秀才的心中,有不同的解釋,無論是哪一種結果,都對!算命先生牆騎的好啊。

所以,從這一點也暴露出一個問題,說明我們古人的很多表達,其實是不夠精確和明白的,這自然就會產生諸如望文生義、甚至南轅北轍等多義性解釋,就是一部《論語》里,先後多處出現的「仁」字,也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標準,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的解釋是:「他(指王陽明,小編注)認為,知識是一種決斷,必定引起一種行動。一個人見到美色就發生愛慕,聞到臭味就發生厭惡,見和聞是「知」,愛慕和厭惡則為行,前者立即產生後者。」

我認為這個解釋可能是比較接近王陽明原意的。知行合一,之所以合一,是因為分不開。日常中我們之所以把「知」和「行」分開,是由於我們的固化思維模式影響,比如看到知和行,很容易走向兩個理解上的誤區:

一是等同於「理論和實踐」,二是等同於「說和做」。

把「知行合一」解釋為「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有合理的成分,其倡導的理念和精神是相通的,但是區別仍然明顯,「理論與實踐統一」的論述過於抽象和宏觀,本質上還是把知和行分開的,比如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後實際踐行,但是怎麼踐行?又要回到理論,但又好像不是那個理論,有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這裡的「理論」,更偏重於「認知和思考」方面,與每個人的實際感受實際上是脫節的。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在關注的空間上沒有那麼宏大,它更強調個人微觀上的表達;在時間連接上,「知」和「行」是連續性發生的,不可分割,人為的分割可能意味著人格上的分裂,著就涉及到第二點:等同於「說和做」。

為什麼不能把知和行,理解成說和做的關係呢?

舉例:有人那樣說,但實際上並沒有那樣做,這不就是知行不合一了嗎?比方說,某員工做錯了一件事刺激了老闆,老闆說我要炒掉你,但並沒有真的炒掉這個人。這不是知行不合一嗎?還比方說,某人對上司表面上言聽計從,實際上陽奉陰違,這不也是知行不合一嗎?又比方說,有人滿口仁義道德,背後男盜女娼,這不還是知行不合一嗎?

實際上,上面不是知行不合一,而是心口不一,嘴上說的和心裡想的不一樣,他心裡想的才是「知」,嘴上說的並不是「知」,而是謊言和偽裝而已。

當然,對「知行合一」還有以下幾個理解層面。

一、「知」指知識、看法,屬於認知層面,「行」指行為、行動,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或者是什麼樣的行為,就能看出有什麼樣的認知,所以知行合一,這是大多數人的理解。

二、有人指出,這裡的「知」指的是「良知」,那究竟何為良知呢?可以說是一種主觀上的觀念,按照王陽明的總結,即「知善知惡」;那何謂「行」呢?「為善去惡是格物」。理論上似乎解釋得通,但是中國文化很多都是高度概括的,具體實施起來會有很多現實困惑,很多地方需要深究,比如說,究竟何為「知善知惡?」佛家說,不殺生是善,但如果戰爭狂人(如希特勒)發動戰爭,讓生靈塗炭,為了抵抗法西斯而不得不上戰場殺死敵人,請問這是不是善?「上天有好生之德」,有的人把這個作為信條,以為這是「善」,不加以區分,甚至買下很多毒蛇,放生到偏僻的山區農村(新聞時有報到),導致很多村民遭受災難,請問這是善嗎?為小善而威脅他人生活和生命,甚至破壞整個生態平衡,這是善嗎?這不是善,而是惡!

電影《我們要活著回去》中,飛機失事,倖存者為了生存下去,他們討論:吃身邊冰凍的死屍。男主角告訴他的同伴,已故同伴在天之靈會把這看作對倖存者的愛,幫助大家活下去。

怎麼看,吃人肉都是惡的,但是在極端情形下,這種做法卻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善與惡不是絕對的,而是要符合兩點:第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任何事情都是發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第二、善與惡的觀念要與時俱進(過去老虎是惡的,要殺,現在老虎成了珍稀動物,要保護起來)。

知行合一的真正價值我認為在於不是看行為本身,而是看這個行為的目的,如同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結束戰爭,而不是為了殺死對方。

所以,良知,可以解釋為正確的動機,也許這才是「知行合一」的本來面目,回復原點,回到童心狀態,人人皆可為聖賢。

怎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是你的動機,並依據這些動機作出的判斷和行為。


王守仁不單是偉大思想家也是偉大軍事家,他是個把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並極致運用的聖人,他有名的悟道詩: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致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說得是有良知還要有行動,否則就是空想空談,問題得不到解決,改變不了世界,人和社會就不會進步,良知也不會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其實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他的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偉大哲理光照古今。


知是一種心的感知。「知行合一」就是人的思想和行為要保持一致。強調的是人的行為要對自己的心負責!但是,這其中是否強調「正心」或是「良心」似乎不明確。小日本奉為經典並實踐之,獲得了強大,強大後的日本因為沒有樹立「正心」,也喪失了「良心」,讓「王大人」的心學走入魔道,發動了對外侵略戰爭,也讓自己幾乎墜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總之,我的理解是:「人心」無論你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都必須有一顆「正心「,你才能包容一切,真正強大!


為何告訴你!真以為老子會無緣無故的說出來嗎?要不是任務改變了天機!在關鍵時刻算了!不說了!反正老子現在任務完成了!就等褪去這幅皮囊歸位了!也沒有義務再去改變什麼!什麼都不說了!?Bye~?Bye~?Bye~?Bye~?Bye~!


關於知行合一,普眾的認識大致一致,爭議不大。我在這裡從道家思想出發補充一下。所謂的知行合一,就是知道做到。在「道教」上講,知道做到就是「德」。所以古人講道不會離開德。當然這裡的「知」和「做」必須是正面的,有益的。道是自然的,客觀的。而德首先是主觀的,你知道什麼,怎樣理解你所知道的…等等都有主觀性(可見人們的意識是相當重要的)而當你把你所了解的道化為自已的行動上的本能(也就是做到了德),德也是客觀的啦。淺顯點說,比方你養成了一個科學良好的習慣,你知道做到了,你得道了,你在這方面也就成了有德之人。所以說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實際上就是道家的「道德」。還有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也是「道德」。能夠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實際上就是有德之士。「德」是人們修養的最高境界。具備德的人他的一切都是從容自然的。(私人愚見,歡迎批評、指正和切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