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出“女老師罰站學生,被帶到派出所”的鬧劇。

株洲育紅小學的一位女老師,讓一名因爲遲到的學生罰站,後來學生的父親,某派出所的副所長得知此事,竟把女老師帶到派出所關了進7個小時。

後來事件調查清楚後,相關人員都受到了處罰……本來這只是一個時間觀念的問題,最後卻變成一場不好收拾的爛攤子。

這個例子雖然極端,但是也折射出“時間觀念”在大家認知裏不夠重視的事實。

接手幼升小的老師經常反映這樣一個問題:不少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經常隨意遲到、請假,到了小學就暴露出了很多時間觀念不強、適應能力差的行爲:做事拖拉,不夠時間吃早餐,不夠時間寫作業,學校組織活動也總愛遲到……

小的時候起,沒有時間觀念就已經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長大後帶來的現實影響,更是不言而喻。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研究表明,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慢慢形成時間觀念。3-4歲他們會知道白天、黑夜,4-5歲知道昨天、今天和明天,5-6歲的時候就知道具體的幾點鐘了。

但他們對時間認知依然停留在非常模糊的階段,需要大人的引導和培養,才能夠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時間觀念。

教孩子認識時間、感知時間

想要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首先就要讓孩子認識時間、感知時間。

時鐘對孩子認識時間是最有幫助的,給孩子買一個可愛的時鐘,最好是帶有時針分針的,這樣就可以教孩子認識時間了。

“你看,鐘錶裏最長的,它是秒針,它轉一圈是一分鐘。”

如果給孩子安排對應時間應該做的事情,會讓他對時間有更深的認知。

比如下面這張圖,6點鐘吃早餐,12點鐘吃午餐,下午5點鐘回家......這樣每到固定的時間,孩子可以輕易的想到對應的事情,有助於養成時間管理的習慣。

認識時間後,孩子們會知道一天有24個小時,一個小時有60分鐘,但是一個小時或者10分鐘到底有多長,他們往往還沒有概念。這個時候我們需要一些“鬧鈴遊戲”來幫助孩子感知和預估時間。

可以跟孩子玩一個“木頭人”遊戲,規定大家5分鐘之內都不能動,然後設定好鬧鈴,等鬧鈴響了,孩子也就理解5分鐘的長度了。

生活中也可以隨時讓孩子體會具體的時間段,“剛剛我給你講了15分鐘的故事哦”“這一集動畫片需要半個小時”......

隨着日常的積累,孩子對時間概念得到了增強,等到可以比較精準地預估時間時,他的時間觀念就會漸趨穩定。

引導孩子安排、管理自己的時間

瞭解時間的概念,只是孩子形成時間觀念的第一步,掌握管理時間的能力纔是重點。

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主要是建立孩子的時間次序感,學會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設定優先級。

美國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有一個著名的“四象限法則”,就是把事務分按照是否緊急、是否重要分成四個象限和對應的四個優先級,具體如下圖。

在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時間時,可以讓孩子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然後教孩子根據“四象限法則”來區分事情的重要性以及緊急性,把想要做的事情進行排序。

在孩子進行排序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協商,把一些不是很合理的安排進行調整。調整完之後,可以跟孩子一起一個時間計劃表,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加直觀地知道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些事情上了。

讓孩子適當承擔不守時的後果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沒有時間意識,是因爲家長一次次地替孩子承擔事情的後果。

“好吧,這一次媽媽開車送你,下一次你自己騎車去學校!”

“好吧,我替你跟老師解釋一下你遲到的原因,下次不許磨蹭啦!”

……

當你幫着孩子“擦屁股”的時候,就是在縱容孩子的不守時行爲,此時在跟孩子強調下次要守時,即便他嘴上一個勁兒地答應,心裏也會更加有恃無恐。

在不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構成明顯傷害的前提下,適當地讓他體驗一下不守時的後果,會是一種反向激勵。

來不及吃早餐,就讓孩子餓一上午;

來不及寫作業,那就要接受老師的批評;

......

需要提醒的是:在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時,切忌借題發揮!

榜樣的力量,做守時的父母

父母對時間的態度,也會極大的影響孩子。如果我們自己都時常遲到,那孩子自然也會覺得遲到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想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家庭裏,如果家長都有良好的作息習慣,時間安排緊湊有序,做事高效不拖延,那孩子多半也會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功夫媽咪說: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是父母必須給孩子上的一堂教育課,而且這一堂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結束的。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偶爾會有孩子不配合的情況,這個時候要減少對孩子的嘮叨和催促,因爲這會助長孩子的磨蹭拖延心理。

當孩子能夠按計劃或者按時完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忘了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