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很有影響的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對史學、文學、古典醫學造詣深邃之學者,同時還是中國醫學史上頗具影響的醫學家。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餘杭人,生於1869年1月,卒於1936年6月。章太炎出生於世醫之家,從小愛好醫學研究,又曾隨漢學大師俞曲園先生深造,不但接受了嚴格的傳統文化訓導,而且受國醫的薰陶,對中醫藥學和中國文化有系統深入的研究。

章太炎先生對醫學之研究,“上不取《靈樞》、《內》、《難》,下不採薛、葉諸家”。他並不人云亦云,而好自探古尋源,一一考證,故在其醫論中不乏對醫史、醫家、文獻考證、訓詁的論述。

章太炎先生對中醫四大經典著作均有所考證論述,而對《傷寒論》的研究最多、最精、最深。他贊《傷寒論》“爲吾土辨析最詳之著作”,盛讚代表中醫爲國爭光者莫過於《傷寒論》,“中醫之勝於西醫者,大抵《傷寒》爲獨甚”。在他的醫論集裏,有關傷寒研究的論文最多,可知《傷寒論》在章太炎先生心目中的地位。

章太炎先生治醫,又並不純粹從傳統醫學着手,還十分注意從當時西來的文化中汲取營養,因而有了許多嶄新的見解。故對於中西醫之爭,他一貫認爲中醫不當廢除,可中醫也不是玄醫神醫,也有不足之處。“西醫理論周密,方法先進,臟腑錮病,則西醫愈於中醫,以其察識明白,非若中醫之懸揣也。”“中醫之勝於西醫者,大抵傷寒爲獨盛”,在治療多數急性熱症和有些疑難雜病方面,有豐富經驗。這種思想也使他在臨牀診斷治療中能夠中西醫相互爲用,各爲補充,所以常常療效過人。

可是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章太炎先生的醫學,即使在今日醫界也知者廖廖,在史界更闕爲人知,成爲研究章太炎先生的不足,至以爲憾。詳考章太炎先生一生,可知他的醫學,不僅僅是學術之“餘緒”,而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在其學術生涯中是自成體系的組成部分。故我們對章太炎醫學論文集進行編點,以集中展示章太炎先生在傷寒方面的理論研究、學術思想和臨牀驗證應用,商於醫林諸公,以補史闕。

《章太炎先生論傷寒》一書分爲上下兩篇,上篇爲與傷寒論有關的全文,分爲傷寒六經病證、從傷寒論溫病之治、中西醫結合論傷寒雜病、古今用藥權量、《傷寒雜病論》評議五部分;下篇爲段落節選,分爲病機要論、潛方用藥、仲景生平及相關著作考三部分。內容按照上述幾部分進行排列,刪去重複及關聯不大的段落;對於在校勘中發現的一些錯漏之處,按照校本和文義進行增改,對於一些古奧難懂的繁體字,均進行簡化;對於一些生僻字及重要字詞,均進行註解;對於書中出現的書名,爲了便於讀者閱讀理解,均予以補齊。

書中首先對六經實質進行了考證與詳細論述。認爲六經不同於《內經》十二經脈之含義,即六經的傳變是《傷寒論》中病證傳變的一種形式,王叔和、柯韻伯對此均有註釋,章太炎先生認爲王叔和強引《內經》一日傳一經之說,誤也,並贊柯氏“曾謂仲景各有提綱,非定以次相傳”,其語甚確,故提出“六經遞傳之說,餘以爲不能成立”,也就是說,六經是徑界、部位、病位的概念,不是臟腑經絡概念。

章太炎先生率先提出,《傷寒論》與《內經》的主要不同是對五行的取捨。認爲中醫不應把五行用作理論,多次指明仲景不用五行之說:“若乃不襲臟腑血脈之訛,不拘五行生剋之論者,蓋獨仲景一人耳”。並指出“金元諸家喜以五行籠罩,正與仲景相反,要之,六氣可憑,五行、五運不可據也”。太炎先生還通過大量文獻,對《傷寒論》經文進行舛錯。如“林億等校定《傷寒論》,據開寶中節度史高繼衝所進上者,以其文理舛錯,施以校讎,而校語亦爲成注本所刪,如太陽篇有云:‘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柯氏以爲黃連、巴豆寒熱天淵,改定其文,作與三白小陷胸湯,即桔梗、貝母、巴豆三物者,是不悟單論,本林校有云:一雲與三物小白散,此仲景所著,叔和所編者,其文本然。《千金翼方》第九捲雲: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白散,其下即疏桔梗、巴豆、貝母方,是其證也。寫者於‘三物小’下誤入‘陷胸湯’三字,因於白散下臆增‘亦可服’三字,方治相反,糅在一證。成注本惟據此本,而不出一本異文,遂啓柯氏之疑,柯氏改訂,於義近之矣”。

同時,章太炎先生對於《金匱要略》也有比較全面的發揮。認爲婦人妊娠、產後、雜病脈證並治三篇,是記載治療婦人疾病最古之文,他指出古雖有“重胎教之道”,而不及於方藥,古之名醫,“扁鵲之爲帶下醫”、“華佗能爲李將軍妻下針去死胎”,但前者未嘗有書,後者之書亦不傳,故《金匱》是爲最古治療婦人疾之書。不僅如此,他還對後世解讀《金匱》的常見錯謬進行更正和運用提示。

對於《傷寒論》相關醫家和註解書籍,章太炎先生也進行了充分的考據和論證。不僅考證了張仲景的籍貫、年代、名字、字號、官職等,指出仲景確係南陽人,得倉公之傳,於建安七、八年間,始作《傷寒論》;還對《傷寒論》衆多注家,如王叔和、成無己、趙清常、林億、宋文憲、柯韻伯、張隱庵、黃元御、陳修園諸家之註釋均一一予以評註,指出其優劣長短。其中尤推崇林氏所校之《傷寒論》及柯氏《論翼》,贊其“柯氏《傷寒論翼疏》發大義,傑然出諸家上……聰明特達,於作者真爲素臣”。並指出王叔和的主要錯誤,爲強引《內經》釋《傷寒》“《傷寒論》自王叔和編次,逮及兩宋,未有異言。叔和之失,獨在以《內經》一日一經之說強相附會,遂失仲景大義”。這些考證對研究《傷寒論》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

對於當時存在的“傷寒論不涉溫病”之說,章太炎先生通過考證予以駁斥,先後撰寫《雜論溫病》、《溫病自口鼻入論》、《治溫退熱論》等專文,從各方面論述傷寒與溫病之異同、演變,以及傷寒與溫病之內在聯繫。章太炎先生的考證和論述,對正確認識傷寒和溫病具有重大指導作用。

可以認爲,章太炎先生在《傷寒論》方面的獨到見解,是歷代研究仲景《傷寒論》者必須瞭解研習之不二法寶,亦是必須收錄參考之佳作,不可不讀。同時,清末民初有一大批如章太炎先生這樣的中醫名家,都是中醫學從古典走向現代的承上啓下者,他們既飽讀精研古代中醫經典著作,又接受了一定的現代醫學知識,並有將兩者結合運用的大量臨牀實踐,因此他們對經典理論的闡述可以做到上承古人之意、下傳今人之言,對於現代人學習理解中醫經典具有開關明智、啓迪智慧、拓展思路作用。這正是我們出版此書的一大目的,也希望本書能爲我們正陸續出版的近現代中醫臨牀家代表作系列叢書錦上添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