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這些人都是留過學的。

第二,民國時期大多數人都是文盲。

第三,民國時期民族文化水平整體不高。

第四,民國時期信息閉塞,大多數人得不到有關信息。

那麼,大師是什麼呢?大師就是知識面廣且深的人!大師就是這些知識只有他懂別人不懂的人!

為什麼會出這些大師呢?因為他們的知識是壟斷的!他們能看到接觸到甚至收藏的書籍,別人根本就沾不到邊!所以他們就成了大師!

現在為什麼基本沒用大師了呢?因為現在不存在知識壟斷,人人都可以從圖書館、電腦甚至手機中找到你想知道的知識。

沒有知識壟斷,就沒有大師!


民國時期真有大師嗎?真有大師輩出嗎?如果有,怎麼就國家被侵略,軍閥混戰,技術落後,工業凋敝,民不聊生……?如果大師不能改變這些,不能發揮任何作用,是真正的大師嗎?如果大師於國家沒有任何用處,有這樣的大師,有何意義?豈不形同飯桶一個?民國時期,人民99%以上都是文盲,有少數地主老財、資本家的子弟上過學,有些學問,「矮子裡面拔將軍」,就認為是「大師」了。這是當時中國的不幸和悲哀!而且,那時的所謂「大師」,基本都是指文學等社科類的「名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上不知道如何救國安邦,下不能造福民眾一方,多數大師也就「書袋」一個。因此,總認為民國出大師的人,是對歷史的無知,尤其是對近代史的無知。另外,所謂「大師」,夠得上稱「大師」的標準是什麼?它適用的範圍是哪些?還是只指人文社科類?自然科學領域的傑出人物算不算?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一味地這也「大師」,那也「大師」,其實是無知、無意義的亂說!也因此,希望不要再出現類似、毫無意義的問題和討論。


民國這段短暫的歷史,是與春秋戰國時期有得一比的,戰亂連年,政權頻繁更迭,「城頭變幻大王旗」。而與戰亂和世變劇繁相伴相隨的,是文化的超前發展和人才的不斷湧現,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老子、莊子、荀子、孟子、墨子……諸子百家,各持其說,自成其說,光耀千古,至今還是人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文化高峰,讓人高山仰止。

民國時期的文化風景與之又何嘗不是驚人的相似?有急進的,有保守的;有倡洋的,有尊孔的;有標新立異的;有守成復古的;有主張全盤西化的,有仍然拖著一條辮子、抱著三寸金蓮死不放手還振振有詞的。

在這些現象的背後,是數量驚人的文化名人的精彩人生和人生的精彩展現,隨便將文學、藝術、教育、學術方面的名人琢磨一下,就能列出一個長長的而且光輝燦爛的名單:

康有為、梁啟超、辜鴻銘、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章太炎、黃侃、劉師培、蔣夢麟、蔡元培、梅貽琦、梁漱溟、吳宓、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錢玄同、胡適、李大釗、陳獨秀、茅盾、郭沫若、梁實秋、巴金、魯迅、周作人、聞一多、林語堂、老舍、葉聖陶、傅雷、徐志摩、戴望舒、郁達夫、瞿秋白、錢鍾書、沈從文、張愛玲、冰心、蕭紅、夏衍、趙樹理、丁玲、張恨水、曹禺、梅蘭芳、阮玲玉……

我估計,很多人看了這個名單之後,還能夠隨便在這之後加上很多自己心儀、而且放置其中絲毫不會遜色的名字,而且不單這些人的學術、文章、貢獻,大家都能道出個子丑寅卯來,就連這些人的生活趣事、知交往還、愛情婚姻、人世浮沉,很多人都會津津樂道。

讓後人記住名字已屬不易,讓人記住事迹,並且以之為人生高峰來景仰膜拜,便只能說明這些人真值得尊敬、值得學習、值得懷念,也說明他們是真正的學問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

群星閃耀、人才輩出,是那個時代的特點。那麼,如此優秀的人才為什麼會齊聚民國,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道異樣的風景的呢?重要的一點是時代、時勢,是時代造英雄的結果。當清朝的緊閉的國門,終於在外國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被轟開,當沉睡的人們,終於被西方現代化的聲光電氣給驚醒後,帶來了民族的災難,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百花齊放的思想,在異域文化的衝擊下,產生了文化碰撞的時代精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自由。胡適說過:「沒有學術自由,哪裡談得到學問?」說明彼時文化繁榮的背後,有著學術自由的深厚背景。民國時期,軍閥林立,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迭經常。而在這政權不斷更迭的背後,是軍閥們的你死我活的爭鬥,而只顧爭鬥,反給作家、學者們留下了自由揮灑的空間。加上,西風東漸下,大家各抒己見,自由表達,不論對錯,只論是否精彩,如逃脫牢籠的鳥兒,晴空萬里任我飛,自然是精彩紛呈,很多傳世作品就是這樣出來的。


我是歷史照妖鏡,我來回答:

民國和春秋戰國非常相似,都是表面統一,但實際又沒真正的政治、軍事統一。延伸到意識形態領域,就有舊有的封建思想體系逐漸崩潰,新的自由思想還未普及鞏固。思想文化的成長,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民國大師的輩出。

這就好比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隨著井田制、禮樂文明、宗法血緣體系的逐漸解體崩潰,出現了很多思想家,希望以自己的學說重新構建新的社會秩序,結束混戰的亂世。當中比較知名的有儒家、法家和道家,各個學派激烈交鋒,紛紛尋找實踐主張的政治舞台,構成了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盛景。等到秦皇漢武統一天下,統治者又急需統一思想維護自身統治,這就是漢武帝「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的原因,政治雖然穩定,但思想界卻相對趨于禁錮。

民國時期,分裂的政治卻造就了一個寬鬆、開放、自由的輿論環境,給了魯迅、胡適、郭沫若、章太炎等國學大師巨大的活動空間,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蔣介石,都架不住有人罵獨夫民賊、娘希匹蔣光頭,罵你的人根本不在統治區咋么抓??再者也要顧忌一下輿論,不好輕易下手。民國的知識分子多有傳統四書五經啟蒙教育,和留學歐美日本接受新思想的求學經歷,具有學成報國的志向,比如棄醫從事思想啟蒙的魯迅、專註於古建築研究的梁思成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影響國人。

「民國大師」早已經成為世人矚目的「星雲」。

無論學術界,讀書界,教育界等等文化領域說起民國大師,就彷彿看到了璀璨的星河:陳寅恪、梁啟超、魯迅、胡適、趙元任、蔡元培……任何一個,靠的都不是名片上名字後的一串串頭銜,而是等身的著作,而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身體力行……民國短短三十年,是怎麼誕生這麼多大師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師不是民國1911年成立之日,忽地一下子鑽出來的。仔細研究這份名單,人文大師居多,而自然科學方面的巨匠像丁肇中、李政道、楊振寧等人也都受教於民國。

教育可不是靠嘴巴說,教育是成就大師的基礎。

民國時代,童蒙時期往往要接受家塾里四書五經的教育。在這裡,不僅教知識,還教一種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古人所謂的「養氣」,養浩然之氣。學童每天黎明即起,規規矩矩背書,寫字。在民國建立之後,許多受過舊學教育的像魯迅、胡適、郭沫若等人又步入新式學堂,學習西方新知識;後來又紛紛去外國取經。如,魯迅、郭沫若去日本。胡適去美國、徐志摩去英國,梁思成、林徽因去美國。等等。學貫中西,學成報國不是誇說的。

因為良好的古文幼功,他們於白話文的語言環境,可謂是融匯貫通,如魚得水。最緊要的是,傳統文化給了他們學養之外,還有深入貫徹的家國情懷。辛亥革命前後,適逢封建專制向現代民主共和轉型,但是,國家積貧,經濟薄弱,民生艱難,轉型比任何國家都艱難。國事螗蜩,亂世之中,唯有一心向學,抱效國家。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可以說,承前啟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清末近百年來的國讎家恨賦予每一個民國學子報國熱情和向學恆心。

學問最忌急功近利,學問最忌一曝十寒,而傳統教育與現代知識相結合,使民國學人深根於母體文化又兼備開闊的國際視野。這就為「出仕」打下最高的基礎。

民國時代的經濟、政治環境對知識分子有相對寬鬆的一面

時代大潮浩浩蕩蕩,泥沙俱下,輿論雜糅。但舉幾個小事例就知道知識分子的處境:民國時代,高級知識分子一個大學教授:1917年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月薪600銀圓。1917年8月中旬,胡適就任北京大學文科教授,講授中國哲學、英文修辭學課程,月薪260銀圓,一個月後,升職為本科一級教授,薪俸薪俸加至280。梁實秋19世紀三十年代擔任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月薪400圓。據《銀元時代生活史》一書披露:民國時代上海衛生局的一名科長,月薪也不過30元。 普通工薪階層在20元左右。由此可見,大學教授收入高,地位高,是國民政府重點倚仗的階層。

(胡適,長相就是正氣凌然,而不想現在那些所謂的教育大師)

思想輿論環境

民國雖然對出版、言論、集會等也有禁止和控制,但是,環境比之後來的1949年以後,還是寬鬆了許多。比如,魯迅的書雖然也遭查禁,但是,魯迅還可以發聲,也可以繼續領國民政府的薪水。

國民黨的施政綱領遵奉「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從各個角度啟迪民智,喚醒民眾,以期達到人民民主、國家富強之夢。如此政治形勢下,知識分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言論的開放性自晚清、北洋政府以來的傳統流變至此,也成為知識分子的潛意識。加之,中國古代「士」的傳統未斷,像辜鴻銘、黃侃等等國學大師也具備發展的土壤。總之,自由、開放的思想環境是孕育大師的溫床。

大師在自由中產生,在自由中高歌。雖然,改革開放之後,各方面環境好了,但是,一位真正的人文大師必是幼童啟蒙開始,習養不倦,且以無欲無求的古風大德為基礎。這樣的人,也許在未來會產生。也許,我們這個專業細分的時代,博才通才只在歷史中了。


民國時期何以大師輩出?須從兩個視角探尋緣由。

一則推翻帝制,禁錮思想鉗制言論之文字獄不再,枯木逢春時節,能不厚積薄發綻放枝頭?

再則西學東漸,適如李鴻章所言,恰逢「三千年未遇之大變革」,亦是東西融匯之機緣巧合。

民國一大師,無論學品,抑或人品,今日萬千「教授」,難抵一汗毛也!

痴迷文革思維之善男信女,頗不以為然,仍舊一副蒙昧嘴臉 —— 批孔儒,反西方,抱殘守缺。他們的心底,永遠偶像崇拜在上,永遠階斗怒火中燒,永遠東風壓倒西風。

謝謝悟空問答屢屢循跡民國大師話題。畢竟,華夏文化人,唏噓不已緬懷無盡之歲月年代,春秋而外,便是民國。


民國時期,大師輩出。原因有三。

一是時代更迭,承前啟後。作為從封建社會向現代社會過度時期,一些仁人志士,他們一方面,接受著傳統學術、文化、思想的教育,包括八股文、四書五經、經史子集等,這些代表著數千年精華的知識思想,他們在哲學、社會學、思想學、史學等方面功底紮實,底蘊深厚;另一方面,他們接受了包括資本主義最新思想在內的一些人文學術熏陶,給他們以新的啟迪啟發,創造了更多經典作品。

二是東西碰撞,思想活躍。隨著中國被西化、被近代、被開放、被碰撞,對人們思想有著強烈的激蕩和激發,而作為知識分子,他們對社會、對時代、對國民有著更敏感、更深刻的認識和感受。加上他們有更多機會出國深造,他們直接與西方社會接觸,對這個新天地有著獨特視角。包括魯迅留學日本、詹天佑和胡適到美國、徐悲鴻到法國等,這給他們帶來一個全新視角,認識也更深刻。

三是民族憂患,家國情懷。民國時期,內憂外患,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作為知識分子,他們代表著社會良心,他們的家國情懷更深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家國情懷,在他們身上有著更充分展現。如西南聯大的金岳霖,王力,費孝通,馮友蘭,朱自清,梁思成,沈從文,劉文典,聞一多,汪曾祺,錢穆,錢鍾書等大師們,儘管他們被迫偏安一隅,但對國家、對民族的情懷,從來不曾丟棄。


沒事你們就吹吧!民國時期大師什麼用,他們是什麼抵抗主了日本人的侵略了,還是讓中國富強了民國時期幾十年的軍閥戰爭和日本人的侵略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了無窮的苦難,還有臉談什麼大師!今日之中國的安定,給人民帶來幸福是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民國那幾個所謂大師算什麼,他們最多算幾個有文化的人,但和整個國家相比太少,太少了,那時國家太落後了,我們有什麼,記得毛主席五三年有個講話說,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我們連一駕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汽車甚至一輛拖拉機都造不出來,這個講話至今讀起來都讓人難受,可今天我們不僅有兩彈一星,還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看看今天中國的成就,沒有眾多新中國培養出的眾多大家能有今天的輝惶嗎!向那些為民族,為祖國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專家和忘我勞動的人致敬,並向他們表示感謝,讓那些只會瞎噴,又想不勞而獲的人去胡列吧!他們的瞎噴只能讓那些敵視中國,害怕中國好的人高興!


世界早進入科技時代,民國大師們不懂現代科學,不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文化,而還是考正,在故紙堆里找東西,互相吹捧為大師有點可笑。

咱不說西方科學是用數學算出來的,如牛頓,迪卡爾這樣的大師無一不是數學家。中國的國學其實也是算出來的,從結繩記事,洛書,河圖開始都是數學,文王演周易也要算(演就是演算),孔子演易經還是在算,以後的天文,曆法都在算,紹雍的梅花易數也是滿篇的計算。而這民國幫大師卻很少算出什麼,或出個數學家,或有個數學家為其提供理論支撐,如宋朝禮學有紹雍提供支撐。

任何一個學科定性都要建立在定量基礎上,定量就要算,所以不計算就不是什麼學科,更談不上學科大師了。

中國人文科學也要算,學孔子一樣演易經,天天計算。舉個例子,現在說的最多的,中國漢字好與不好的問題,大家都在爭,也有人說漢字不死,中國必亡。可有幾個人算過中國漢字?

我認識一個算漢字的老師,沒人稱其大師。他買多版本字典,一個字一個字的分析,注釋,發現形音字佔了漢字90%以上,便用形旁為X坐標,聲旁為Y坐標,獨體定X坐標為0,建立起漢字平面坐標,再運用漢字單音節讀音特點,216個讀音,為Z坐標。建立(X,Y,Z)三維立體坐標算漢字,在此坐標系中每個漢字都占維一空間坐標點(多音字根據字音為兩或兩個以上點,但無重複點坐標)對漢字進行計算。

當人們看過這個成果,沒人再說漢字不好,而漢字是一種能計算,能讓計算機理解的文字,而這個模型就是漢字腦,與人腦的思維模式驚人相似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人文科學一樣要計算,即便不用現代數學。在沒有西方數學時,中國古人也是在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數學進行計算的,別忘了,二進位的專利應歸屬中國。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領域大師輩出的原因有很多,我想從學術研究與文學藝術創作兩個方面來探討,歸納概括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學術研究領域的大師輩出的原因

1、民國時期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往往舊學功底不錯。清代末年,民國初年,儘管科舉制不斷收到削弱最終被廢除,但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還是遠遠超過現在,而且那個時候去古未遠,還有一批精通國學的耆宿碩儒,他們往往樂於講學探討,這對於年青一代的培養很有幫助。舊學功底紮實,極其有利於他們研治中國傳統文化。

2、民國時期,歐風美雨剛剛進入中國,又不少知識分子家庭也很重視子女西學知識的學習,而且還有不少家庭願意送子女去國外學習。這使得很多學生往往精通幾種語言,後來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師。

3、民國時期,儘管多戰亂,但是相對而言,治學學風較為淳樸,尚有清代乾嘉學派學風,不比當下一血學風的浮躁,所以更能出學問。

4、民國是開風氣的年代,儘管他們的治學可能還有很多不成熟,但是那批學人借鑒西方,反觀古典,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開創了不少新的學術研究風氣,誕生了不少學術大師。

二、文學藝術創作領域大師輩出的原因

1、思想的自由,自由思想是文藝創作成就突出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那時雖然軍閥混戰,但是可以統一思想,大家都可以盡情發揮。

2、矢志文藝的風氣良好,那時不少人不是為了謀利而進行文藝創作,而是真正熱愛而創作,心更為純粹,成果自然更多。

3、那時是新舊更替的時代,新的文藝創始之初,容易出現大師。如白話文運動之初,優秀的白話文創作便成為典範,作者也成為了文學大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