砺石导言


《一周商业洞见》是砺石商业评论每周日早7点推出的固定商业栏目,汇聚一周国内外最优秀企业家与管理专家的商业洞见。


世红 | 作者

金梅 | 编辑


01 | 王石:全球化首先要做好亚洲一体化



我谈两点,第一点就刘燕华先生提出来的,我们面对全球化的创新。我昨天刚刚从日本回来,在东京大学和三位诺奖获得者召开座谈会。我们知道,过去18年,平均下来日本是一年一个诺奖获得者。讲到创新,我们说靠人才创新,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相比之下,显然这方面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和真正的突破性还有相应的差距。

  

第二点,我们现在讲到全球化本身就有一个亚洲化的问题。如果我们连亚洲化都亚洲化不好,怎么讲全球化?说到亚洲化,我们亚洲现在面临一些困境。我们知道不是逻辑必然是这样的,它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比如海峡两岸问题,中日两端的钓鱼岛冲突问题,当然还有朝鲜半岛,北朝鲜核扩散问题。今天我们谈的不是一个外交话题,是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从经济贸易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觉得全球化方面,首先我们面对一个亚洲化的问题,如何来解决好我们中日关系、中印关系、朝鲜半岛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如何面对的,我觉得下一步CCG应该在这方面来进行加强。


从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当中,第一个走上全球化成功的,无论是现在的经济,面对未来日本应该是比较好的,我们在同一个东亚圈里,实际上日本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可喜的现象是,预计明年中国到日本的游客会突破1千万,过去的四五年有了非常高速的增长。当然很遗憾地说,相对于日本方面,中国的日本游客没有增长。显然,现在对于日本的理解,应该说通过游客更多的访问和了解,有了深度的改善,但是相对来讲反过来是没有的。昨天携程的代表提出来,我们现在出国游客大增,反过来讲,不仅仅是日本对中国的游客没有增加,整个到中国的游客没有增加。这里不仅仅是经济的平衡问题,现在更多的旅游是贸易逆差。我想交流、了解、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来源:王石在“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02 | 任正非:极端困难的外部条件,会把我们逼向世界第一



CNBG未来十年会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打一场混战,除了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也非常重要。要保持战略耐心与定力,面对困难,要心有惊雷,面不改色。我们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你们誓师大会的背景图是一架二战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浑身弹痕累累的伊尔2轰炸机,仍然在天上,螺旋桨还在飞转,最终安全返航。它比较形象地比喻了你们现在的处境。我担心西方一些国家现在在一些小事上,开始选边站,会不会退回到冷战时期的阵营对立,还充满了不确定性。网络安全只是技术演进潮流中的一个局部问题,千万不要成了冷战的工具,5G毕竟它不是原子弹,对人类没有破坏作用,只会更加促进社会的进步,促进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丰富。现在有些政治家选错了抓手,5G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是通讯技术自然的发展演进与技术迭代的产物,它本身没有意识形态,也没有多大的社会效能,外界夸大了它的作用。网络安全问题是可以通过建立统一标准来解决的,类似GDPR,基于标准国际立法来监督所有企业必须遵守,不必担心过度。若果,社会不改变这种思维,你们的前进会困难重重。

 

但困难从来都是更大胜利的前奏、挑战更是坚强队伍的磨刀石,我们也要从作战队列中选拔英雄与骨干,我们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要英勇奋斗,我们不能像一只病猫,等待着,幻想特赦。敢战方有前途、善战才能胜利;不能为保销售而牺牲质量、研发质量、生产质量、交付服务质量、商务财务质量……实在做不上去的国家允许合理收缩。我们不是上市公司,不用拼一张财务报表。我们的队伍既要英勇奋斗,又要灵活机动,战争是产生名将的土壤,我们要不拘一格选人才,未来的领袖将在这场战争中诞生。(来源:任正非在“CNBG誓师大会”上的讲话)


03 | 陈春花:成为领袖,你要先学会领导自己



“领导力”这个词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在哈佛大学图书馆的索引里,这个词的索引有170多万条;在亚马逊上有关领导力的著作,有18万本。所以可以想见,领导力是极度被关注的。我们之所以关注它,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找到真正的领袖,还有一部分人非常希望成为真正的领袖。但事实上我们发现,无论你去找领袖,还是你希望成为领袖,都不容易。

 

为什么领袖如此的重要?为什么如此重要的领袖,我们这么难找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想真正成为领袖的人,需要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你得领导你自己。很多人无法真正成为领袖,就是因为走到最后,他其实领导不了自己,或者约束不了自己。

 

我常常跟企业家交流,我说,对于企业家来讲,最后的挑战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管理,而不是你去管理别人。怎样成为一个真正能领导自己的人?应该有两个训练:一个是训练你的认知,让你能够理解环境;一个是训练你的能力,让你能够拓展可能性。


我们很多时候不能成为自己的领导,是因为我们对环境的把握上不够,我们常常抗不住诱惑,抵抗不了挑战,接受不了更大的冲击,这说明我们的认知不够。当我们不能够真正领导自己的时候,常常是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有局限性,很多问题我们无法去解答。事实上,如果你有认知,你就能够真正地拥抱环境,当你真正拥有能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是有无限的可能性。(来源:陈春花在“戈14沙8”出征日发表的讲话)


04 | 李斌:创业的本质,就是你永远无法在当下找到最优解



提问:创办蔚来后,有什么事会让你觉得“如果当初这么做就好了”?

 

李斌:我自己不会有后悔这种情绪,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不可能保证每一件事都那么高瞻远瞩,算无遗策。很多事情你只能有一个大方向,再逐渐寻找最优解,因为我们的很多尝试都是没有先例和经验数据的。你要做到的,就是尽量确保自己做对的事比做错的事要多。


提问:你是连续创业者,也投资了许多公司,对你来说,创业似乎永远是“始于此刻”的事。你想过不创业去做什么吗?

 

李斌:没想过,好像我也只会创业,过去20多年,我一直在创业。蔚来肯定是对我挑战最大的一次创业,如果不说最艰难的话。创业的本质就是做难的事情,容易的事情别人早做了。每次创业,或者每一个重要阶段,我都希望跳出来,剖析一下自己做错了什么,怎样可以做得更好。我比较享受这样的过程。创业是我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来源:《YiMagazine》对李斌的专访)


05 | 宁高宁:均好才可持续



模型的外围是四个部分:社会、客户、股东、员工。从人类社会诞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开始,其目的无外乎让生产更有效率、让人们生活更好。即便我们今天不讨论使命和价值观,我们这个组织的存在也无非是为了社会好、客户好、股东好、员工好。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股东好也就是国家好。在实际运作中,这些要素是运动、循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分开。因此,每个层面都必须好,就像一个人,眼睛、耳朵、鼻子都必须好。

 

大家试图从这四个角度理解对标,恰恰这四个角度就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目的,恰恰教科书也是这么写的。但今天,我们不是抄书,也不是谁强迫我们接受的,而是我们经过研究讨论,发现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

 

如果单独把它写下来,写到另外一张纸上,我们有社会责任,我们要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这些讲起来很好讲,但是讲完以后没有逻辑关系在里面,人们就会忘掉,也没法放到大体系里面来理解。但一旦把它们放到一起,有逻辑关系了,你发现这是一个模型,里面任何一个因素漏掉的话,其他部分就受影响。

 

我们提到均好性、持续性,提到国际领先的企业几十年以来持续进步,而在中国企业能活五年、十年已经不错了,过去这一两年几乎每天都有大企业出问题。这就是差距,因为人家可以做到均好,从而实现稳定增长。当然,均好也会带来问题,就是太慢了,太保守了,创新不够了。不过,这也只是有可能,并不是必然。(来源:宁高宁在“2019年高层战略研讨会”上的关闭总结)


06 | 高瓴资本张磊:这个世界只有一条护城河



从高瓴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和投资者就有一个约定,那就是高瓴要做能够“make sense”的投资。可不要小看这个“make sense”,这实际上是一个最大的门槛,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并不make sense。作为投资人,就需要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回归到本源,用第一性原理去做价值判断。


We are Entrepreneurs who happen to be investors. 我们既是投资人,又是创业者。高瓴希望能做提供解决方案的长期资本,能够跟这些不断的疯狂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家携手同行。因为你的品牌、渠道、零售、规模、知识产权等等,都不是护城河,这个世界只有一条护城河,那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的疯狂的创造长期价值。


我们要做穿越周期的、全天候的、全阶段的、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长期投资人。不论是早期种子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还是上市公司投资、并购投资,高瓴都能做长期的资本服务支持方。有很多企业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和我们相遇相识相知,也有些企业家是我们刚刚认识的新朋友,我们有机会继续投资他们,继续跟他们做长期的朋友。我们发现优秀的企业家身上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终身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他们把学习研究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


做投资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高瓴是非常重视研究的,很多人说执行是很重要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多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不是执行的不足,而是执行的强大掩盖了战略的不足。那怎么样能让战略做得更好?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只有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只有更准确的判断才能做出更好的战略。(来源:张磊在“与时偕行 洞见·非凡 2019瓴峰会”上发表的演讲)


07 | 杨浩涌:第一名,四六不算赢,竞争要带节奏



首先,我们要问一下自己,第一名到底怎么界定?如果只是四六开,我不觉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我们都知道第一名有很多优势,越是寒冬第一名越能达到更为前面的位置——用户和资本都会更倾向于选择第一名。第一名要意识到,对于大部分市场来说,四六格局这个差距要么被放大要么被缩小;一定要专注于拉开差距,只有当差距放大到二八才算稳定、这才是有意义的第一名。

 

扩大胜局是很重要的。要把你的资源用在锁定胜局而非其他上。没有人能在战争期间搞建设,这太难了——先把战争结束才能搞建设。每个人的胜局定义是不一样的。只有清楚知道你的终局目标,你才能为每个阶段的战争制定正确的胜局KPI。

 

ToC公司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是,增速往往一年翻好几倍,消费者的认知也很难改变,所以ToC的产品先发优势很重要,第一名的优势很难被翻转。除非出现一个做得好上20倍的产品,但大部分时候第二名的产品做得更好往往是 “自欺欺人”,用户是很难感觉到的。

 

四六开且资金足够的时候,第一名要竭尽全力带节奏,快速拉开差距。花钱最重要的其实是要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能有两亿的资金快速去解决战斗,比你在后面去慢慢抠,效率高得多。

 

绝大部分情况下的公司其实都是这样子的。ToB的公司有些逻辑同样是有效的。先发优势,早期的阿里同样需要让客户产生一个先入为主的认知。ToB行业一样是第一名有机会拿到更多融资,擅长花钱的人可以用这笔钱带来更好的团队,研发更好的产品。

 

好的创业者能把一处的能力转化为公司整体的优势。整体优势的意思就是,我不但钱比你多,团队也比你多比你强——这是不断强化的势能。当我的兵力是你两倍的时候,我赢得当然很轻松。稳定下来以后,第二名会很痛苦,怎么干都干不过。因为第二名的客户质量差、流量小、钱少不够做投入,所有的问题都会加倍放大。主战场压着第二三名打,他们是很痛苦的。

 

这就是带节奏:把对手拉到你的节奏上,你的节奏就是——你开始掏钱的时候他必须跟着你掏钱,但是他钱不够资源不够,跟也痛苦不跟也痛苦;你在前面跑,他在后面只能不停追。你所经历的痛苦,他因为资源少,他的解决能力会差很多。

 

但你要注意的是,你要尽力让自己跑到安全的第一名的位置,而不是在危险的第一名的位置上沾沾自喜。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比例,四六是我举的一个例子。(来源:杨浩涌在“亿万学院”的授课内容)


08 | 徐井宏:企业走出去战略要清晰,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可能有一定的必要性,什么时候走出去,或者你怎么走出去,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和你自身的能力。就像我过去曾经讲,永远不要把创业当一个噱头,不要为创业而创业一样。今天我同样的观点,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而是为了你企业发展的真实需要而走出去。你走出去要做什么?是要提升研发能力?还是要扩大产品市场?还是要增强生产区域降低成本?还是要通过投资、并购等来扩大产品线?这些都要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怎么走出去,战略上一定要清晰,永远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我们大量的并购案例和盲目的走出去所产生的失败比比皆是。所以我也想,中国的企业面对所有这些,既要有这样的志向,又要能够真正的冷静。所以企业在走出去的愿景下,需要不断地培育自己的能力。而这里最核心的,是你这支团队,你的人才结构是否具备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国家还是欧美的发达国家,还是其他的任何一个地区,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其实“国际化”的另一个词汇我觉得就叫“本土化”,就像很多海外公司,为什么到中国很多东西觉得跟我想像的不一样,我说因为你没有真正的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规则。同样,我们到另一个国家也要对它的文化、法律、规则能够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如果按照我们在中国的思维,按照我们在中国的交流方式,这种做生意的方式,完全搬过去那你一定头破血流,其实很多国外公司到中国也同样是头破血流。(来源:徐井宏在“第五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09 | 卫哲:推动未来市场发展的三大人群



第一个人群是95后。95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小康1.0,而85后是温饱1.0。十年前,阿里巴巴招员工是85后为主,特别喜欢招苦大仇深的,所以那时候没人纠结996。最近苦大的不多了,仇深的就比较多,也就意味着996要讨论了。

 

第二个人群是二胎。去年中国的婴儿出生只有1500万,预计今年还会降低,但是去年和前年发生质的变化。过去二胎在新生儿占比不到10%,2018年超过50%。一对夫妻生二胎也比一胎时收入提高,二胎的消费能力比一胎高2-3倍。二胎的消费带动,不仅仅是对母婴行业的推动,我们周边有多少人因为生了二胎考虑换大一点的车,考虑换一套多一间房的房子?二胎晚了十年,否则对经济的推动早就显现出来了,不要怀疑二胎对经济的推动。

 

第三个人群是非主流人群。非主流人群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蓝领,一个是农村人口。拼多多也好、头条、抖音也好,都是被中国非主流人群推动的。过去做投资,都是聚焦于沿海发达地区,三四亿白领成为中国的潜在中产阶级,对蓝领和中国农村人口的关注是不够的。(来源:卫哲在“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上发表的演讲)


10 | 张泉灵:没有满足需求、效率、定价权的生意都会很痛苦



好生意都满足了一个真的需求。这个需求不是自己觉得很酷,而是市场上很多觉得真有用。

 

好生意真的提高了效率。我们今天说已经在互联网信息如此对称的一个时代里,如此透明的时代里,为什么有一些事情需要公司来做,一个公司存在的本质是公司内部的效率比外部做同样事情的效率高,才有必要成为一家公司。所以本质上,你如果真的做了一门好生意,一定是你做这件事情比别人做的效率高,比同行业,竞争对手做这件事情效率来得高,才有可能变成一门好生意。


很重要的是一门好生意,一定在产业链当中最终形成定价权。如果你发现对上游没有定价权,对下游也没有定价权,两边都可以随时挤压你的时候,哪怕做成很大的规模,未必是好生意。也许对某平台有好处,但未必是好生意。对上下游都没有定价权,随时可以被挤压的生意是非常痛苦的生意。


在产业链当中有定价权的,我认为本质上有两件事情会让你在产业链当中形成自己的定价权,一个是品牌,另外一个是供应端的效率提高。如果我们在供应端的效率始终无法提高,有可能规模会做得非常大,但是依然无法在上下游获得你的定价权。(来源:张泉灵在“全球木兰论坛暨2019(第十一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发表的演讲)


品牌传播 | 企业专访 | 投稿合作
请添加微信18514460011


| 极 · 物 · 精 · 选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极物精选商城,get更多生活好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