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發生在漢中之戰結束後,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劉備和張飛。原文如下:

此人戰績卓著,卻突然被劉備撤換,留下一個難解之謎 【燦爛海灘】 自媒體 第1張

且說玄德命劉封、孟達、王平等,攻取上庸諸郡,申耽等聞操已棄漢中而走,遂皆投降,玄德安民已定,大賞三軍,人心大悅。於是眾將皆有推尊玄德為帝之心;未敢徑啟,卻來稟告諸葛軍師,孔明曰:“吾意已有定奪了。”隨引法正等入見玄德,曰:“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於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

此人戰績卓著,卻突然被劉備撤換,留下一個難解之謎 【燦爛海灘】 自媒體 第2張

玄德大驚曰:“軍師之言差矣。劉備雖然漢之宗室,乃臣子也;若為此事,是反漢矣。”孔明曰:“非也。方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各霸一方,四海才德之士,舍死亡生而事其上者,皆欲攀龍附鳳,建立功名也。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願主公熟思之。”……張飛大叫曰:“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稱皇帝,有何不可!”玄德叱曰:“汝勿多言!”孔明曰:“主公宜從權變,先進位漢中王,然後表奏天子,未為遲也。”玄德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劉備在定軍山一役斬殺夏侯淵後,曹操親率大軍來到漢中與劉備交鋒。經過連番惡戰,曹操深感難以戰勝劉備,下令全軍撤出。至此,漢中被劉備多佔領。不久後,劉封與孟達又佔據了上庸諸郡,令劉備集團的實力達到頂峯。此時,眾多文武都有勸說劉備稱帝的念頭,諸葛亮和法正隨即拜見劉備,建議劉備稱帝。不過,此舉卻遭到了劉備的斷然拒絕。最終,諸葛亮提出了一個這種方案,讓劉備進位為漢中王,此舉也得到了劉備及眾文武的贊同。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諸葛亮口中的“事不宜遲”,意為事情要抓緊時機快做,不宜拖延。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元代賈仲名所撰雜劇《蕭淑蘭》第四折中的“事不宜遲,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小說中提到的劉備稱王之事,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先主傳》載:“秋,羣下上先主為漢中王……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羣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至於小說中提到的諸葛亮、法正等人建議劉備稱帝之說,只是作者的虛構,並非歷史的真實。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如果劉備稱帝,不但會引發天下震動,就連孫權都會與之反目,可謂得不喪失之舉。嚴格來說,作者的這個設計漏洞頗多,且不符合劉備、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形象在作品的定位,是作者的一個巨大失誤。

在這段成語故事中,小說作者還故意漏掉了一個事實,那便是孟達與劉封二人在奪取包括上庸在內的東三郡期間所發生的意見蹊蹺事。據《三國志•劉封傳》載:“蜀平後,以達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

劉備此舉,等於是奪走了孟達的指揮權,讓劉封統領進攻東三郡的軍隊。在劉封前來之前,孟達進展順利,已經奪取了房陵郡。這個時候劉備突然臨陣換將,顯然一句“陰恐達難獨任”是解釋不通的。更有甚者,在劉封率眾奪取東三郡之後,“封與達忿爭不和,封尋奪達鼓吹”,完全不把孟達放在眼裡,最終導致了孟達的投敵。《三國志•費詩傳》載,多年以後,諸葛亮對當時劉封與孟達之家的矛盾有過一次表態。諸葛亮認為:“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顯然諸葛亮認為完全是劉封的錯誤舉動才導致了孟達的投敵。

不過,由於史料的缺失,單憑這幾個記載似乎難以完全解釋劉封與孟達矛盾激化的原因。從兩人的地位來看,劉封是劉備的義子,位高權重。但孟達也並非等閑之輩,他不但與法正與密友,也是第一批投靠劉備的劉璋部下。如果沒有劉備的暗中支持,很難想象劉封是否敢如此肆意妄為。試想,以當初法正的跋扈,連諸葛亮都只能聽之任之,劉封又怎麼敢得罪法正的密友孟達呢?

更為蹊蹺的事,也就在孟達投敵的同一年,法正也突然去世,年僅四十五歲。這究竟是一次巧合還是蜀漢內部發生了一次不為人知的權鬥呢?一千八百年過去了,這依然是一個難解之謎。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