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了幾位劉秀手下的精兵強將,就該說蜀帝公孫述的覆亡了。怎麼開頭呢?還是先來個過渡,怎麼過渡呢?還是以一個人來過渡,他叫做來歙(讀作溪)。

以來歙來過渡是因為他既是劉秀的精兵強將,又死於伐蜀的過程中,恰好可以作為介紹這個歷史進程的開頭人物來介紹。

我們馬上開始。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魯迅先生的這句話用到來歙的身上可以說很恰當了。當然,也一定會有讀者提出質疑,魯迅先生這句話是用來稱頌革命者的,來歙作為一個封建王朝的將軍,配得上這句話嗎?

當然配得上,您忘了,魯迅先生不還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輝,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來歙是不是中國的脊樑大劉不敢貿然評價,但是他一生聲中的幾次堪稱「壯烈」的壯舉卻足以令人欽佩。

第一次是奔襲並死守略陽。這件事我們在《246、悔恨何及》一文中有過比較詳細的介紹,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來歙並不只是在戰場之上纔有這樣的膽略和魄力,他在外交場合同樣敢作敢為。

當年隗囂佔據隴右和天水兩郡,割據自保之餘也事實上成為了公孫述的戰略屏障,為了爭取隗囂孤立公孫述,為下一步的行動打好基礎,劉秀多方尋求出使隗囂之人都沒有合適的,這時來歙自告奮勇擔負了這個重任。

來歙既是劉秀的親戚又是隗囂的朋友,他們曾經在長安有過一段交往,所以他勇敢的擔起了這個責任。受命之後,他曾在建武三年和建武五年先後多次出使隗囂,過程中他曾經送馬援回隴右,也曾帶著隗囂的兒子到洛陽做人質,但要說最刺激的一次,還是他勸說隗囂和漢軍一起進攻公孫述而隗囂猶豫不決的時候,激動的來歙差一點就要上前直接刺殺了隗囂。要不是當時隗囂躲得快,加上來歙平日裏在隴右人脈還不錯,有人替他說話,估計他就要交代了。

攻下了略陽,來歙在平定隗囂的過程中算是立下了大功一件,但是這並不是他事業的盡頭,到了建武十一年,來歙又和大將蓋延、馬成在河池、下辨地區進攻公孫述的將軍王元和領軍環安,取得大捷,攻克下辨,乘勝前進。

古時候的河池和下辨就是今天甘肅省隴南市的成縣和徽縣兩個縣,他們位於隴上和漢中的交界處,是蜀地的門戶,這兩個地方丟了,那蜀地的門戶就洞開了,所以蜀人非常緊張,馬上派出刺客刺殺來歙。

刺殺這種事,實在稱得上是源遠流長。太史公曾專門為刺客們立傳,古往今來,無數人認為「肉體消滅」是解決問題的捷徑。所以,這一次,來歙中招了。

史載,來歙被刺後「未殊,馳召蓋延」,還沒死,趕緊派人叫來蓋延。蓋延趕到一看,「因伏悲哀,不能仰視」。又驚訝又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了,只剩下哭了。沒想到,他這一哭到惹惱了來歙!

來歙斥責他說,「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無以報國,故呼巨卿,欲相屬以軍事,而反效兒女子涕泣乎!刃雖在身,不能勒兵斬公耶?」

我們為大家翻譯一遍:蓋延你怎麼敢這樣?現在我被刺客刺殺,沒辦法再報效國家了,所以叫你來,想把軍中之事囑託給你,你怎麼能像女人和孩子一樣的只顧著哭呢?身上雖中利刃,難道不能整軍殺你嗎?!

身中利刃,性命危在旦夕,可是來歙心裡竟然完全沒有自己,也沒有家人,反而一心為國為君,此等大忠大義真是令人感佩至極!這纔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將軍!

聽完這番大義凜然的斥責,蓋延趕忙強忍住淚水,起身接受囑託。囑託完畢之後,來歙又親筆給劉秀寫了一封信,簡要敘述了被刺之事,又推薦了太中大夫段襄,並且向劉秀提出:「臣兄弟不肖,終恐被罪,陛下哀憐,數賜教督。」這纔算交代完了身後事。

然後「投筆拔刃而絕」!

可能以前我們總會認為,在戰場上勇猛殺敵勇於捐軀才叫勇敢,才叫視死如歸,但是像來歙這樣,一心為國,臨死還惦記著君主和朝廷的人又何嘗不是視死如歸呢?

真將軍不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