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讀這本小說的時候不自然的把巴士底獄為代表的封建統治力量同舊時期中國的地主階級相比較

就小說中的情節來說,在封建王朝統治下的法國人民飽受壓迫的暴政,些許是基於復仇的目的,在封建王超被推翻以後,許多貴族流亡海外,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大批法國本土的貴族甚至過去曾與貴族統治階級有過瓜葛的法國人也被處決。小說的主人公達奈也是一個封建貴族出身,但是他不願意用壓迫勞動人民的方式來破得自身的利益,他選擇了放棄家族的繼承權,並隻身到了英國開始了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達奈從來就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份子。但是在法國封建王朝破產之後卻無法避免的成為了犧牲品和受害者。 應當如何評價大革命前和大革命後的這種普通民眾對貴族的仇恨和大開殺戒?


這是一份從個人角度和需求出發的純乾貨閱讀筆記,但我希望也能對你有用。

閱讀體驗:

剛開始讀聞到了世界名著幾乎都有的那種冗長而古典的外國味兒,語言華麗、誇張而又啰嗦。

但是當進入節奏之後越來越感受到狄更斯出色的敘述能力。其故事架構、線索布局和節奏把握都是令人稱道的。尤其讓人敬佩的是在思想上,狄更斯並沒有一邊倒地支持平民、批判貴族,他在批判貴族剝削之後又開始批判革命的失控和過度,總之,他批判一切非理性和惡性的行為。

理性解析:

(一)人物關係

(二)故事架構設計

整體上基本採用雙線敘事。一條線是馬奈特醫生一家人在英國的生活,一條線是以德法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的革命活動。兩條線前期並行,到法國大革命爆發、查爾斯·達內回到法國開始匯合為一條線,馬奈特醫生一家與德發日夫婦為代表的革命派進行鬥爭,以卡頓成功營救達內為結束。查爾斯·達內和馬奈特醫生的身份是兩條線索的紐帶。馬奈特醫生則是全書人物關係的核心。

(三)藝術技巧

本書比較出彩的藝術技巧主要體現在對「象徵」和「伏筆」的運用以及對敘事節奏的把握。

象徵:

「從德發日酒店門口打破酒桶,到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之夜,都暗示著那血與火的日子即將來臨;象徵愛的金線、寓意歷程的足音,還有蒸蒸的霧氣和熊熊的烈火,伐木人和莊稼漢,能發出回聲的街角,整日編織的命運之神,無不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和象徵主義的隱喻。」

——《雙城記·譯版序》

時間關係不再選取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伏筆:

「本書中用了較多懸念和伏筆,如洛瑞先生的答覆「復活」以及傑里對這兩個字的擔憂,馬奈特醫生在露西婚禮前和達內的密談,德發日太太的編織,羅傑·克萊的出殯,達內的神秘身世,馬奈特醫生在獄中的揭發材料,卡頓的突然出現在巴黎,等等,都是作者的苦心安排,既是故事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使情節更加曲折離奇,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雙城記·譯版序》

最大的懸念和伏筆是一開始就拋出的馬奈特先生被囚禁的原因,而對這一懸念的解答同時全書結構的高潮——大革命中對達內的第二次審判。狄更斯把隱藏的信息像一顆炸彈一樣在這裡引爆。這一節同時回答了三個問題:

1. 馬奈特醫生入獄的原因。

2. 馬奈特醫生為什麼會在女兒婚禮當天與達內談話後犯病。

3. 德發日太太為什麼會告發達內,欲致其於死地。

在解開這些懸念的同時還引出了情節高潮:卡頓捨己為人的行動。而這一情節又建立在另外兩個伏筆的基礎上:

1. 卡頓對露西深沉的愛與告白;

2. 卡頓與達內相貌極為相似。

從《雙城記》這裡我對伏筆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故事的藝術效果本質上就是對信息的隱藏與呈現。其中重點不是呈現而是隱藏。

把隱藏的信息結合矛盾衝突像打繩結一樣編織起來,各種伏筆匯聚到繩結處就會引發爆炸般的藝術效果。

另外,在整體節奏上,《雙城記》還是比較乾淨利落的。

從以時間為標準的線性敘述來看,常常出現「一年後」「五年後」之類的敘述,對無意義的內容直接帶過。

從章節與章節的銜接來看,狄更斯並不求銜接自然平穩,有時候新的一章彷彿開始讀另一部作品似的,與前章的聯繫逐漸開始顯現,經常令人出乎意料:「哦,這不是前面的達內嗎?原來他還是侯爵的侄子啊!德發日先生不是馬奈特醫生的僕人嗎?哦,原來他還是革命黨啊!德法日太太原來就是當年那個家庭被毀的小姑娘啊,原來如此……」

狄更斯很少在某一個章節把一個人物的全部面貌或身份展現出來,用多個章節敘述時往往刻意減少與前章此人物形象的聯繫,看上去就像重新塑造另一個人,讓讀者把這些形象碎片像拼圖一樣拼起來。這樣做的好處是行文乾淨利落,又給讀者驚喜感和參與感。

在人物塑造上,狄更斯最棒的是對於卡頓的塑造方式:放蕩甚至墮落的私生活與深情、利他的靈魂的對比,使人物立體化而又尤為感人。

經典語句:

1.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個睿智的年月,那是個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時期,那是疑慮重重的時期;那是陽光普照的季節,那是黑暗籠罩的季節;那是充滿希望的春天,那是讓人絕望的冬天;我們面前無所不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們大家都在直下地獄——簡而言之,那個時代和當今這個時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權威們也堅持認為,不管它是好是壞,都只能用「最……」來評價它。

2. 飢餓到處橫行,飢餓被推出高樓大廈,鑽進掛在竹竿和繩子上的破衣爛衫;飢餓和麥稈、破布、木片、廢紙一起成了衣服鞋帽;飢餓也附在那男人鋸下的小柴片上;飢餓從不冒煙的煙囪上朝下俯視著,從滿是找不出半點可供充饑的殘渣余屑的垃圾堆的骯髒街道上冒出來。飢餓刻在麵包店老闆的貨架上,存貨不多的每塊劣質麵包上,都寫著「飢餓」二字;在腊味鋪里,每一根待售的死狗肉臘腸上,也有飢餓的印跡。在炒栗子的轉筒里,飢餓的枯骨和栗子一起咯咯作響;飢餓碾成了粉末,撒在那一小碟用幾滴捨不得放的油煎出來的帶皮土豆片上。(擬物,化抽象為具體)

3.太陽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見的景物,再也沒有比這個人更悲慘的了。他富有才華,情感高尚,卻沒有施展才華、流露情感的機會,不能有所作為,也無力謀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癥結所在,卻聽天由命,任憑自己年復一年地虛度光陰,消耗殆盡。(適合引用)

4. 這些平民百姓就是在這樣的淫威下過日子的。多年來的慘苦經歷告訴他們,這種人能夠憑藉法律手段,乃至超出法律的手段,對他們做出怎樣的事來。

5. 泉水潺潺流動,河水湍急奔流,白天流入黃昏,城市裡有這麼許多生命按照規律進入死亡,時間不等人,那些老鼠又在他們那黑暗的洞穴里擠得緊緊地睡著了,化裝舞會在晚餐時分歡天喜地地開場,一切事物都在按自己的規律發展著。(於無聲處聽驚雷)

6. 許多好心腸的人,往往會一廂情願地過分誇大自己所做的好事,從而產生了過分樂觀的幻想。(適合引用)

7. 在瘟疫流行時,我們中有些人,就會暗暗受那種病吸引——有時會閃過一個想要死於那種病的可怕念頭。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埋藏著類似的奇怪東西,只有在適當的環境中才會暴露出來。(適合引用)

8. 這年頭是個冒險玩命的時代,要下冒險玩命的賭注,才能贏得這種冒險玩命的賭博。讓醫生去打穩牌,我來打險牌吧。(適合引用)

9.他徘徊過,掙扎過,迷途過,如今終於踏上了正路,並且看到了路的盡頭。(適合引用)

10.我看到巴塞德、克萊、德發日、復仇女、那個陪審員,還有那法官等一大批從舊壓迫者的廢墟上興起的新壓迫者,在這冤冤相報的機器被廢除之前,一一被它消滅。我看到從這個深淵裡升起一座美麗的城市,一個卓越的民族。經過未來的悠悠歲月,在他們爭取真正自由的鬥爭中,在他們的勝利和失敗里,我看到前一個時代的罪惡,以及由它產生的這一個時代的罪惡,都逐漸受到懲罰,消亡殆盡。
首先,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把它同中國的去幾千年普通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痛恨,記得在中國的文革時期,由於對過去的歷史的恐懼使得在普通勞動人民心目中的「資產階級統治力量」成為了眾矢之的,大批本來和這件事沒有關係的人,成為了受害者 《雙城記》中的主人公達奈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也是一個封建統治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不願意用這種方式去壓榨獲得利益,在同自己叔叔的一番談話之後憤然離開了法國前往英國開啟了自己的人生。 小說的開頭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經典,狄更斯的那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被無數人引為名言 在剛讀這本書的時候,讀到小說中的那些中那些貴族處決的情節的時候,我想起了同態復仇這個名次,在過去的高壓中敢怒不敢言的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發言權,按照街頭巷尾的痛斥聲或者讚歎的鼓掌來評價你個人究竟是舊王朝的餘孽還是個高舉正義大旗的反對黨。今天我們中的一些人乍一看會把這當做按照民意來看待政治議題,只是處理方式簡單而已。 可是我們如果深入的讀到這些的時候會發現當前一秒達奈還在被當做賣國賊送上監獄法庭審判,下一秒就因為他岳父的被封建迫害的一封信而獲得了法庭上上下下的鼓掌,贏得了來自「公眾」的眼淚和歡呼擁抱。真的可謂是一句話柳暗花明一句話十面埋伏 就我的觀點來看,這--法國大革命後那由居民在街頭巷尾組織起來的社會,就是混亂的一場狂歡,狂歡於自己獲得了話語權,自己真正當家做了主人,這本來是好事,不過矯枉過正對於封建貴族的仇恨使得他們把大批貴族送上了絞刑架和斷頭台,連國王王后也不能倖免。可是,在看那些為這些「清洗」而夜夜圍著巴黎狂歡的居民,他們的生活真的有了改觀么?貧窮的人照樣貧窮,一伙人剛剛為了處決了一個流亡貴族敵人而圍在一起唱歌跳舞,轉過身又要為了今晚如何填飽肚皮而發愁。平靜的生活還是在平靜的街頭巷尾度過…… 換句話說,我覺得大革命後的社會由人的「熱血」組建起來的「不像人的社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