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是板面最遺憾!板面在我們阜陽老百姓心中地位可是逐漸升高。除格拉條以外,主食還當屬它了。其實,比起阜陽板面我還是比較青睞於太和板面,太和雖是個小不起眼的縣城,正由於它的板面故此名聲大噪。我雖不是地地道道的太和人,但阜陽人卻是名副其實的,吃過的板面也不計其數,更是喜這太和板面的味道。想要吃到一家正宗的太和板面更是不易,因為假冒偽劣太多了,那麼就讓小編與你一起探討這板面的宗劣。

板面其實可以分為兩種:羊肉板面和牛肉版面,而我們平時吃到最多的都是牛肉板面,我第一次吃板面是羊肉的,再來一份羊龍骨,真的可以坐上一個小時。太和作為板面的正宗發源地,而自古以來正宗的板面都是羊肉的,不過由於羊肉的味道過於膻,許多人都接受不了這個味道,隨之而來的就是改進,也就形成了現今的牛肉板面了。

想要吃到正宗的羊肉板面如今也只能在太和縣城及周邊才能吃到了,如果在其它地方吃到所謂的正宗板面,也只能算是牛肉的,不過在味道上也不差些什麼,但唯獨少了羊龍骨。在阜陽,與板面一起吃的還有滷味,雞蛋、香腸、雞爪或豆乾等,一碗加起來也不過15,總體來說也是相當便宜了。

從歷史角度出發闡述太和板面,其實時間並不那麼長久,據相傳,在上世紀80年代時期,太和板面是由一位安徽人士發明出來的,而在製作方法上更是平平無奇,寬寬的麵條加上幾片青菜一起煮即可,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它那個湯底,最主要的功夫就在湯料上。現如今板面已經非常有名,尤其是在我國的北部,陝西人就喜歡用肉夾饃配上一碗太和板面,但是其中的緣由我便不了了知了。

在我們安徽境內,也有著許多打著太和板面的旗號麵館,但其都是牛肉板面。但不過由於太和名氣過於小眾,並不是那樣人盡皆知,所以直接將太和板面的名稱改為安徽板面,其實小編好奇的是,為什麼不改為阜陽板面呢?難道是怕與阜陽板面相撞嗎?哈哈哈,看來我是太小氣了。

阜陽板面的麵條相比太和板面是比較細的,口感上更是大有不同,所以在區分上只需肉眼一瞟即可,更無需看細節。不過太和除了板面比較有名,還有香椿和薄荷,曾經太和還有一個較為響亮的稱號:「清涼世界」,因為太和年產的薄荷油在全國的佔比在三分之一以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