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面對錢學森之問,錢穎一教授的回答是,“科學探索,技術突破,商業創新,僅靠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教育,不僅是教,更是育。”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該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可行的操作方法有哪些?做了哪些嘗試?遇到了什麼問題?解決的方法有哪些?

在2019年亞布力年會上,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宋敏、正略集團董事長趙民、「凱叔講故事」品牌創始人凱叔、卓越教育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俊京、iTutorGroup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楊正大、YoKID優兒學堂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蘇德中和乂學教育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圍繞教育領域的創新思維和方法探索這一話題展開討論。科學隊長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紀中展擔任該場論壇主持人。

以下爲對話精編:

紀中展:過去幾年尤其是近五年來,教育行業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商業模式的改變讓很多教育行業資深從業者感受到了衝擊,O2O讓很多從業者措手不及;技術創新方面,AI的應用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互聯網對教育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比如在線直播等。因爲大家所處的行業比較分散,接下來我們就圍繞共性問題作有針對性的交流,主要聚焦到兩個層面:第一,我們要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第二,我們要做什麼樣的公司,即我們正在做的教育行業的事情對於下一代有哪些幫助。

宋敏:我是武漢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在本場教育論壇,我代表的應該是傳統的教育模式,即大學精英教育。大學教育是研究型教育,更多的是以研究爲驅動的教育,即我們是知識的創造者,而不是簡單知識的傳播者。這是一個一流大學最基本的標準。大學教育研究精神是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即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告訴學生結論,還要告訴他們爲什麼,同時還要啓迪他們有可能有別的結論,要用一種批判性思維去傳導知識。

對於學生的培養,不僅要傳授獨特的創新知識,還要教授學生一些人類社會多年積累的知識,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和理解世界的框架,這個框架有可能不太合理不夠成熟,也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但一旦有了一個框架我們就可以不斷幫助他們去改進和完善,這是大學應該做的事情。大學教育強調的是創新性知識和框架性知識,然後再通過學生自己不斷地吸收和完善,這是大學教育一個最基礎的出發點。

我認爲,創新思維是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落腳點。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如果純粹把重點放在知識傳播上,大學特色就沒了,所以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創新和理性思維的培養。

創新思維的內涵很豐富,我的個人理解是:首先,要有好奇心,要對世界充滿好奇。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培養孩子們的好奇心。其次,要有想象力,要對事情要有一個大概的分析和想象,然後按照這個方向去思考。第三,要有創新思維,要有批判性的思想,保持批判性思維。對於老師教你的,領導說的,要敢於質疑,懷着批判性思維去學習,否則很難創新。最後,要有學習能力,即包括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寫作能力、演講能力等最基本的傳統教育的學習能力。

唐俊京:我們很早就在思考,未來的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我們提出孩子面向未來需具備的四項核心能力——創造力、學習力、健康力、幸福力。

創造力是孩子面向未來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從模型結構來看,創造力位於整個模型的最頂層,可見其對於孩子未來的重要作用。而創造力不僅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驅動力,更是我們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關鍵。

創造力需要以學習力和健康力作爲支點。創造力是建立在掌握豐富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孩子具備優秀的學習力,指的是他們不僅僅掌握豐富的知識,更擁有持續的學習動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在已知中探尋未知,實現創新,因此學習力是創造力的重要前提;作爲創造力的另外一個支點,健康力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整個人類社會的挑戰越來越激烈,社會生活節奏不斷加速,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正確的價值觀、百折不撓的韌勁、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精神等優秀的素質,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

最後是幸福力。我們以及我們的孩子們所做的一切,將回到人生的意義上:我們爲社會做出了什麼貢獻,爲社會進步帶來了什麼價值,我們所尋找到的幸福人生是怎樣的?當每個人都具備讓自己幸福的能力,也就是"未來力"能力模型中心的"幸福力"時,我們將會內心充盈而美好,將會努力成爲更優秀的自己,在各個領域發揮自己的所長,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這是我們人生的終點,也是我們教育的起點。

蘇德中:今天的題目是創新思維,我希望我們做教育的,不要只談科技創新和AI、數據、線上創新。因爲我認爲在教育理念、服務模式、用戶體驗上,也可以有創新思維去經營教育企業。

第一,教育理念的創新。現在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是讓孩子學算術、學音樂、學體育,但最終還是爲了升學,爲了上更好的學校奮鬥,這種功利性是不是對孩子心智的成長、價值觀、判斷力等等跟他一輩子掛鉤的元素有益,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也是我對教育理念創新的堅持。

第二,商業模式創新。過去國內幼教行業的發展,大部分是以加盟爲主。這樣無論是在品質、服務和運營上都是無法完全控制的。YoKID日託品牌全部是直營,我們把運營權抓在自己手上。也許正是這樣的商業模式的創新,使我們得到了資本的認可,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第三,服務創新,或許說是用戶體驗創新。我們談情懷,但不能只談情懷,也要真正從用戶角度,從家長角度來滿足他們的需求。比如幼兒園下午三四點就關門了,但YoKID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真正解決了家長上班沒辦法及時準時接、帶孩子的問題。

凱叔:“我們希望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我們公司的理念,四句話,“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永不磨滅的好奇心”。這四句話變成了我們打磨極致產品的底線,創立品牌到現在四年時間,我們公司每天爲近三千萬的孩子提供“故事服務”、“內容服務”和“教育服務”。

談到素質教育,我的觀點是不要“妖魔化”應試教育,因爲很多人才都是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教育就是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所謂的應試教育,不過是將一個人成長的核心素質挑出來,然後在那個領域進行考覈,但它本身也是在提升我們的素質,由此可見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千萬別“非此即彼兩元論”。

隨着技術的發展,它正在由反人性慢慢順應人性,而且這個趨勢正在逐步推進。比如我們所做的一些列詩詞學習產品,用諸多技術和藝術手法使這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個閉環。教育通過技術、多媒體的表達,越來越順應人性,使得學習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很愉悅的體驗過程,與古代“頭懸樑,錐刺股”的學習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了。今天孩子在非課堂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遠遠超過我們小時候。

學校的職能,隨着孩子在生活、家庭中獲得的信息和教育越來越豐富而發生轉變,這種轉變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件事絕對不可以有巨大變革,它一定是漸進性的。隨着這個進程的推進,我認爲,“學”和“習”會分開,“學”和“習”是兩個概念,“學”是生活場景中可實現的,比如一個人在臺上或屏幕上講,一個人聽,這種狀態獲得的信息遠遠要比在學校獲得的多。今後學校的教育重心有可能由“學”轉爲“習”。這是一個趨勢,但需要很長時間去實現。“習”這個字特別有意思,它的甲骨文就是一隻鳥,振起翅膀,下一個動作就是高高地騰飛。未來,學校的功能也會逐漸向這個方向去轉化。

楊正大:傳統的教育理念是偏向填鴨式的,老師把準備的講課內容提供給所有人,每個人接受的知識都一樣。而我們採用的方法是哈佛大學早年在商學院、醫學院甚至法學院採用的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給學生培養了這種意識後,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就能不斷參與和提問,鼓勵犯錯,通過協作來解決問題,然後再有針對性地解決每個人的問題。因此,能夠保持每個學生的特殊性,讓每一位適合的老師來教這堂課,透過大數據讓每一個學生得到他需要學習的內容。

慄浩洋:我認爲,一直以來中國最大的教育問題就是優質老師的資源稀缺問題,真正211、985畢業的學生選擇做老師的屈指可數,這就導致中國的整體教育水平相比全球低了不少。特級教師是中國政府給教師的最高榮譽,平均每3000位老師中才能選出1位,要有20年到30年教學經驗才能評上。特級教師,就像是經歷過大數據的人腦訓練一樣,對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案。

那麼,AI的教學水平能夠超過特級教師嗎?2014年美國三大人工智能自適應教育巨頭,都相繼舉辦了人機大戰,結果顯示,AI教學水平最後得分超過了特級教師教學17分至24分。蓋茨基金會經過三年研究,也認爲AI知識教育是我們人類最需要的,AI教育將會顛覆整個教育行業。我們也在各地舉辦了人機大戰,結果都是AI教學勝出。在我看來,AI教學之所以效果比特級教師好是有原因的。AI教學匯聚了包括特級教師、命題組、資深的教研員等700多位研發人員、300多位教學專家,他們其實是把他們所有的經驗都拆解到一個教學系統中去。並且AI教學是個性化教學,可以精準檢測知識點漏洞並推薦最適合每個孩子的學習路徑及內容,因此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

趙民:要做好創新思維,我認爲從社會層面來講是三期疊加:第一是要改革,第二是要開放,第三是要用新科技。

第一,改革。我認爲改革現在做的還不夠,但聽了大家的演講,我認爲這就是改革巨大的動力和組成部分,教育行業還沒有出現太多的獨角獸和千億人民幣、百億美元市值的大公司,所以需要大量的創業者投入到教育行業,用自己的各種理解和辦法來做創業的驅動者。

第二,開放。我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開放也是不夠的,在全國各行各業的開放中是屬於滯後的,平均水平以下的。現在想獲得體制內教育部正規的批文很難,但是可以通過創業的方式來實現,繞個道來開放,我覺得這在中國是可行的。

第三,用新科技。互聯網時代,教育不分地點,打破了地理位置邊界,這就是新技術帶來的挑戰。

我認爲教育行業在接下來的五年會是一個精彩紛呈的行業,因爲它是家庭消費升級最主要的支出部分。教育是人人都需要,而且需要終身教育,因此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投入。

我認爲現在教育領域存在的很多問題,是細分市場創新思維的市場接受程度,歸根結底是戰略執行力的問題,即定了市場目標,做了相應定位,風險投資也投了錢,但最終如何實現目標是需要相應的戰略執行力。

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企業家隊伍要呼喚“中國的喬布斯”、呼喚“中國的馬斯克”,必須要有創新思維。創業創新的根本來自於創意,而創意的根本來自於創新思維的教育。

【互動】

提問:在中國目前的傳統教育中,應試教育仍然居於主導地位,但是隨着科技與教育的不斷融合,你們覺得未來五年教育領域會是什麼樣的格局?課內和課外教育是否會在某種程度上融合?一些大的教育公司是否有替代學校甚至是大學的趨勢?這些教育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是否有可能會顛覆教育行業?

慄浩洋:關於教育科技對整個行業的顛覆,我認爲,未來的老師要轉型成由他們來監控所有的教育大數據,每個學生有標籤,老師也有標籤,老師通過數據來處理所有問題,爲學生打造個性化定製教育,而不是把老師自己變成一個腦力和體力工作者。

但人工智能不會代替老師,因爲教學方面人工智能肯定會超過特級教師,但在育人方面,人工智能無法做到情感溝通、三觀塑造這些還需要老師來做。但是如果不會用人工智能教育的老師是一定會被社會淘汰的,這是一個真正的顛覆式的轉型,但目前社會對這一點的認知度還不夠,所以需要不斷推廣。

唐俊京:關於教育領域五年以後的格局,我個人認爲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或公辦學校和輔導機構,可能會在某些方面融合貫通,比如說技術方面或學習數據共享方面,這是能夠做到的。但這兩種主體的組織形式,還是應該有自身固有的定位和思考,輔導機構教育是主流學校規範教育體系的補充,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因爲輔導教育機構更多的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成長的需要,而公辦教育更多是解決公平問題,這兩者的定位不會出現太大變化。

凱叔: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一定不要有一種妄念,那就是期盼一個完美教育體制的出現,或者說我們要共同打造一個完美的教育體制,我覺得這都是頂級妄念。爲什麼呢?因爲如果我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千差萬別,那麼就請不要期待有一個一致的教育體制可以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爲人才。

民間教育和官方教育會不會有一個融合?我認爲這個融合需要分兩個層面去看。第一,是兩者的教育在孩子們個體心中的融合,而且這種融合會越來越多,甚至根本分不清楚孩子所學的知識和能力究竟是在課堂產生,還是在非課堂環境中產生的。第二,就是體制上或制度上的融合,這種融合其實也是正在發生的。現在很多教育機構開始嘗試爲學校、爲各個地區的教育部門提供服務,但是我認爲從中國的體制發展上來看,很難說一傢俬營企業或者幾傢俬營企業就可以取代教育部門的工作。中國人比較信奉中庸治學,我認爲中庸其實是把合適做到極致,民間的力量、技術的推進一定會對體制內的教育有越來越大的影響,但是一定不會取而代之。

趙民:我認爲,未來五年,教育行業應該會出現百億美元和千億人民幣的獨角獸企業。教育現在基本是一個沒有主導公司的領域,雖然有一些大佬,也有過百億的企業,但這個行業和人工智能領域一樣,可以容納太平洋,容納很多的獨角獸企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蘇德中:我們不一定有一個完美的教育理念,但是我們要爭取打造一個更開放更去功利化的教學理念。教學理念不像科學那樣1+1=2,它是不斷進步的。我們不一定非要去構建一個完美的教育理念,但一定要通過社會、政府以及我們的教育企業去引導一個更開放的、更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

紀中展:最關鍵是社會的包容度有多大,我們不是建立一個統一的完美的教育體制,因爲這幾乎是妄念,但我們可以給孩子和家長更多選擇,讓他們自己決定,這是沒錯的。

楊正大:教育真正要打造的就是“一人一類,千人千面”的模式,這纔是真正的公平。

我認爲中國目前教育體制不會在短期內有太大變動,學校本身有它存在的意義,同時還兼顧學校教育的責任和公平性。但是我認爲,未來五年,除了0到3歲階段的孩子外,課外教育將會被在線教育取代。因爲線上可以採集到非常多的信息,而線下信息相對還是比較分散,比較難採集。當我們掌握到這些數據後,再實行“一人一類,千人千面”教育時,效率就會比學校教育要好。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