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正史中,還是演義里,許攸的事迹都差不多。

不過,許攸真實的死因,比演義更加精彩!

許攸觸怒曹操而死,可是,我認為,曹操殺許攸,不是因為情緒憤怒,而是政治需要。

許攸被殺經過

我們看下許攸被殺的過程:曹操攻佔鄴城,入城後,許攸恃功驕狂,見到曹操經常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沒有我,你進不了這裡「。曹操聽了很不高興。後來,許攸有次在城門口,大聲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了這裡!「曹操聽說後,收押許攸,隨後殺了他。

到處吹牛逼,最後吹死自己了。

為何我說曹操殺他是政治需要呢?

我們看當時曹操的想法。

經營鄴,需要收復當地人心

鄴,是當時的大城。曹操攻佔鄴後,非常想經營這塊地盤。事實上,曹操、曹丕,後來都花了很大力氣經營鄴。

後來,在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曹操還一度想帶著天子遷都到鄴。可見,鄴,對於當時曹操集團的重要性。

銅雀台,都建在了鄴。曹操是把鄴作為了一個副中心了

因此,有效地整合鄴的資源、安定鄴的人心,是當時曹操集團非常重要的任務。

殺許攸,可以安定鄴人心

早在曹軍集團分析袁紹謀士時,就提到:許攸,貪而不智。可見,在河北時,許攸的名聲非常差。

許攸,在袁紹集團時,長期和冀州本地的士族發生衝突。

本地的士族代表審配,甚至在官渡之戰如火如荼時,查抄了許攸家,可見,許攸與當地士族關係是有多麼惡劣。

曹操想收降審配,其實看中的也是他在冀州士族的影響力

因此,對於本地的士族、百姓來說,如果許攸顯示得很受曹操重用,那麼,他們的人心是不安的。誰也不知道」小人得志「的許攸會如何對付他們。

許攸找死

此時,許攸如果稍微收斂小人嘴臉,或許還有活路,可是,他卻自己去作死。

你叫曹操小名」阿瞞「,或許不算什麼致命的事情,畢竟,大家熟嘛。可是,你在冀州城叫曹操小名,就是找死了。大家都看到,原來這個小人和曹操這麼熟,看來我們沒好日子過啦!人心不安!

你反覆強調自己對打敗袁紹的功勞,也算你驕傲一點,也不是容忍不了,可是,你在鄴城到處宣揚,就是找死了。被打敗,是一件屈辱的事情,尤其是因為小人的出賣而被打敗,就更受不了了!許攸,你原本出賣袁紹糧草那點事情,曹操的人不說,你也就不要說啦!偏偏小人得志,四處宣揚。那意思是告訴大家:」你們看,你們栽在我手裡了吧!「

許攸,一個被人忌恨的人,自己偏偏要去找死,誰又攔得住呢?


許褚殺許攸,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只能按三國演義的情節去分析。

許禇殺許攸,曹操為什麼毫不計較?事實上,這正是曹操想乾的事。

許攸是河南南陽人,想必出身士家大族,很早就認識曹操和袁紹,並且與曹操和袁紹是兒時的玩伴,許攸應該算是東漢末年最早想推翻漢靈帝的人了,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的當年,許攸就已經有推翻漢靈帝之心,改立合肥侯為帝,並且聯合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人圖謀,這叫什麼?這叫大逆不道、圖謀造反。

漢靈帝晚期,雖然昏庸不道,但至少仍是東漢名正言順的皇帝,況且當時人心思漢,在公元184年,黃巾起義還沒開始,許攸就敢這麼幹了,只能說明許攸的思想太過激進。

之後許攸跟隨袁紹到冀州,成為袁紹的謀士,在官渡之戰時,許攸的家人犯法,被審配逮捕,許攸聽說過大怒,從而投降曹操。

許攸的投降與戰局無關,與天下大勢無關,而只與他自已的家人利益有關,這樣的許攸,只能說是一個小心眼的人,而且其家人的犯法,多半也有許攸的縱容,但許攸的投降,又讓置身後方自已的家人處於危險之中,許攸的行為完全是只顧自已,甚至連家人都不顧及。

投降曹操後,許攸建議曹操偷襲袁紹的軍糧,許攸跟隨袁紹近十年,毫無情義可講,一投降曹操就立即將袁紹的命門告訴曹操,最終的結果就是袁紹大敗,從此以後,再無崛起機會。

當然了,對於曹操來說,許攸立了大功,隨之而來的,就是許攸的得意忘形,不僅直呼曹操的乳名,而且侍功自傲,口無遮攔,這樣的許攸又是一個頭腦極其低下的人,不懂得與上級相處,曹操可是當朝司空,且貴為一方諸侯,任何人受了許攸這樣的對待,恐怕都會動殺了的,何況奸雄曹操呢?

當後來,許攸又罵了許褚,起因是許攸炫耀自已的功勞,引來許褚的不滿,許攸就直接開罵了,許禇是什麼人?曹操的貼身護衛,一介武夫,曹操能夠忍受許攸,是因為曹操貴為一方諸侯,需要寬廣的胸懷接納各方的人才加入,才能壯大事業,可許禇不是,許禇在被罵後,沒有曹操的顧及,心裡感到不爽,因此一刀砍了許攸,只是許禇心中一時衝動而已。

許攸的死,完全是自已作死,從許攸的人生經歷來看,即使許禇沒有殺他,也一樣會有其他人殺許攸的,這樣作死的性格是其被殺的主要原因。

對曹操來說,借許禇之手除掉這個讓自已討厭的人,高興還來不及呢,為什麼要計較呢?當然了,面對眾人,曹操還是要裝模作樣的處罰一下許禇,畢竟曹操也有法律,不能隨便殺人,那樣不就亂了。

而在正史上,許攸之死就是曹操殺的,沒有借刀殺人,許攸在隨曹操平定冀州後,因恃功自傲,出言不遜,觸怒曹操而被殺。


許褚砍了許攸,愛才的曹操為啥毫不在乎?

這要注意時機,當初曹操連鞋都不穿,赤腳出迎許攸,成就曹操愛才名聲,那是在曹操最困難時期。許褚宰了許攸,是袁紹已經完蛋,冀州平定,曹操心情大好,當然,最重要的是,許攸不知天高地厚,囂張跋扈有點過頭。看三國演義第33回:

【一日,許褚走馬入東門,正迎許攸。攸喚褚曰:「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褚怒曰:「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攸罵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說許攸如此無禮,「某殺之矣」,操曰:「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深責許褚,令厚葬許攸。乃令遍訪冀州賢士。】

從這段故事,參考前面許攸給曹操進計,可以看出,許攸此人就是一個變節投敵、貪財好利的小人,算不上啥高級人才。當初許攸對袁紹底細清楚,知道烏巢守將嗜賭好酒,獻上火燒烏巢計,這對了解內情的,也就一般常識。曹操對許攸禮賢下士,實在夠客氣,可許攸卻有點狂妄過頭,招惹許褚,真是自作自受。

曹操深責許褚,就是把許褚狠批了一通,但許褚是曹操倚重的貼身保鏢,不可能再有更嚴重處罰,況且人死不能復生,再怎麼處理許褚,許攸也活不過來,曹操只能批評了事,但同時下令,徵招冀州名士,這期間就徵招到崔琰,崔琰的名望很高,為人正直,和荀彧類似,都是漢獻帝死忠粉。但大約九年後,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進封魏王時,崔琰、荀攸像當年(四年前)荀彧反封魏公一樣,因為不贊成,都被賜死。(556)


許褚一劍砍殺謀士許攸,愛才如命的曹操為何毫不計較?

許褚砍殺許攸,實際上出自於「三國演義」;正史中,許攸因觸怒曹操而被收押,之後被殺死!!

許褚是誰?自典韋死後,與曹操關係最密切的人,甚至勝過曹操的妻子兒女;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真愛」,用真愛二字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兩人之間,隱藏許多微妙的,不可言說的,千絲萬縷的關係,不是情侶,卻勝似情侶;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是真愛,又怎麼可能會有心靈感應;徐他等人要謀害曹操的時候,許褚並不在曹操身邊,而在自己的營帳中;而當徐他等人帶刀進入曹操大營,準備行刺的時候,許褚的小心臟立馬七上八下,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趕緊趕到曹操身邊,殺死徐他等人——這就是傳說中的「心靈感應」,許褚對曹操是有「心靈感應」的,這玩意不是真愛,還能怎麼解釋?而且後面曹操死後,許褚的表現,顯然比曹操的兒子們更誇張;因為曹操之死,氣得能嘔出幾十兩鮮血的,除了許褚,再也找不出第二位了;從許褚的表現來看,這貨對曹老闆,絕對是「真愛」;

所以在「演義」中,羅老爺子,就利用這個與曹操有「心靈感應」的男人,假借許褚之手來殺掉許攸,為曹操除一大害;因為根據演義的情節發展來看,曹操不好直接下令殺掉許攸,否則難以服眾,會寒天下人心,畢竟剛許攸立了大功;

正史中,曹操殺許攸的原因,就簡單多了;

之前荀彧也說過「許攸貪而不治」,就是說,許攸這個人,不僅為人貪婪,而且還不知道檢點;許攸為什麼投降曹魏?三國志武帝紀交代過「袁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許攸投奔曹操就是因為貪財,袁紹不能滿足他,所以才投靠曹操;

而曹老闆在年輕的時候,就我已經認識許攸了,而且兩人關係還不錯;許攸是個怎樣的人,曹操非常清楚;狂妄自大,不知檢點,極度貪婪,在利益面前,什麼事都乾的出來;留許攸一命,遲早會惹火燒身;曹操不可能總留個定時炸彈在身邊吧,以曹老闆的性格,一定會殺許攸,不管許攸犯沒犯錯,都必死無疑;只是時機問題;

也是許攸自己找死,老毛病始終難改;當曹操大軍開進冀州的時候,許攸自恃功高,屢次輕慢曹操,不分場合,多次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此時,曹操考慮到戰爭剛結束,不好處決功臣,所以只好陪笑;等到時間久了之後,許攸的身份就不一樣了,變成了曹操的臣子;但是,他還是老樣子,多次輕慢曹操;現在曹操殺他,就有理由了,輕慢上司,不服管制,理當問罪;


↑↑點擊關注,了解更多歷史資訊

首先我們要先明白以下這四個問題。

第一,許攸是個什麼樣的人?

史書記載荀彧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正」。也就是說許攸是個貪官,品德有問題,可這樣有才無德的人在亂世是可以用的,不過也看是誰用。許攸貪,在袁紹那裡是不合時宜的,因為袁紹的手下審配,審配這人是要打「老虎」的,許攸這隻「老虎」就被審配盯上了。可曹操卻是能容忍這樣的人才的,畢竟郭嘉程昱等人也不見得高尚,那許攸還有什麼缺點呢?能致命的缺點。

有,就是情商太低,且不僅如此,許攸還是一根自私自利的牆頭草。許攸之死就在於他根本不把曹操當君,許攸跟袁紹和曹操是發小,他自私自利,先去袁紹那裡收斂錢財,袁紹一時不好發作,畢竟發小,許攸就得寸進尺,直呼其名,還以為對方還是小時候的玩伴,說話行事一點分寸都沒有,許攸情商之低,可見一斑。這樣的人,忍一時可以,卻忍不了一世!所以,袁紹借許攸貪污一事暴打許攸,無非就是發泄。袁紹外寬內忌,是容不下許攸的。

那曹操呢?曹操能容許攸的貪!但曹操容不下一種人——自私自利的牆頭草,很不幸,許攸向曹操證明了他許攸就是這種人。許攸是這樣的證明的——「袁紹對許攸真的很好,那次暴打是久久忍耐的結果,何況錯本就在許攸,袁紹這次只是沒有偏袒許攸而已。袁紹要是對許攸不好,袁紹早殺了許攸了。可許攸呢?二話不說,直接出賣袁紹,袁紹根本就沒有對不起他許攸的地方,甚至可以說袁紹一直很對得起許攸這個發小,袁紹對這個發小還是不錯的,可許攸關係嗎?他只關心自己今天挨打了!一氣之下直接出賣「發小」,出賣「主公」,我是真的服,做人渣到這種地步!」

一個生而讓人討厭的人+自私自利+牆頭草,這樣的人一旦你滿足不了他一丁點要求,難保他不會出賣你,就像當初出賣袁紹那樣出賣曹操。也就是說,許攸是一直得罪你,你卻不能得罪他半分的人,你若做不到以德報怨,他就會把你給「賣」了,你說這樣的人,曹操能容得下嗎?連聖人都容不下這樣厚顏無恥之徒!

第二,曹操想殺許攸嗎?

許攸到了曹操那裡,還是本性不改,你說曹操能不生氣嗎?他一直在忍啊!不過曹操也不好發作,畢竟人家許攸是功臣,還是他(曹操)發小,要是自己動手殺了許攸,天下人會認為他曹操是不仁不義之徒,「殺一人,而絕四海指望」,這勾當做不得,太不值了。曹操是想殺許攸的,但不好動手,或者說許攸不好殺,要殺的話,就要找理由,為的就是瞞過天下人的眼睛。

第三,曹操既然想殺許攸,曹操動手了嗎,動了什麼手腳呢?

曹操動手了!曹操做的最大手腳就是縱容許攸!讓許攸飄飄然起來,讓他炫耀,讓他引起天下人的嫉妒!許攸當時的行為必定引起眾怒!正如富二代那麼多,為什麼偏偏很多人就只討厭「王思聰」呢?是因為他「炫耀」呀!而曹操的縱容就是要殺許攸的前兆。「欲先殺之,必先捧之」,許攸輕而易舉就中套了!

第四,天下人對許攸的看法

天下人對許攸是「羨慕嫉妒恨」!由於許攸的不斷「作死」行為,讓曹操「借刀殺人」的計划進行得更加順利。很多人對許攸是「敢怒不敢言」,「不敢言」讓許攸更是猖狂無比,可眾怒之下,必有勇夫!許褚終於忍不了了,一刀下去,痛快!痛快的不只有許褚,還有曹操,還有「敢怒不敢言」的群臣,還有「妒火中燒」的天下人們!

所以說,許攸這人死得活該啊,像他這麼能「作死」的,這麼能吸引仇恨的,我還是第一次見,所以,他一死,「痛快」了「妒火中燒」的天下人。可以說,想殺許攸的人實在太多了,不只是曹操,只不過因為他(許攸)跟曹操的關係,大家不太敢動手,而曹操是不能動手的,不過,眾怒之下,勇夫總會有的。

而且就算許褚不殺他(許攸),還有李褚,還有王褚,還有趙褚等人也會動手殺許攸,許攸難逃一死!

總結

所以曹操不計較許攸之死,有倆個原因

第一,曹操很想殺許攸。

第二,「天下人」也想殺許攸,這是最重要的原因,許褚是做了天下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大家不僅不會因此怪罪許褚,還會為他點個贊,許褚自然就因此免過一死了。

說白了,曹操之所以不計較,那都是許攸自己「作」的,所以人哪,就是不能太「作」!


許褚確實是曹操身邊的愛將,確切一點說,許褚就是曹操的貼身保鏢。

但是許褚和謀士許攸之死沒有任何的關係,完全是許攸這個「作死小能手」自尋死路。

謀士許攸與曹操的關係。

許攸與曹操、袁紹年輕時候的關係非常好,其中與曹操的關係更為親近,所以當時許攸能夠親切的稱呼曹操為「阿瞞」。

許攸與曹操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

許攸曾經密謀廢漢靈帝,另立合肥侯為帝。

雖然不是改朝換代,但稱一句「謀朝篡位」絕不為過,一旦泄露,絕對是抄家滅族的死罪。但是許攸偏偏就能敢於找曹操做幫手,力邀曹操一起參加。

雖然曹操最終拒絕參加這樣的大事,但是曹操依然能夠安然無恙的脫身,絲毫沒有被許攸懷疑會泄露秘密,可見兩人關係已經好到一起謀朝篡位的地步。

許攸為什麼沒有投靠曹操,反而投靠了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家裡面的地位非常的高,就算是起兵造反,起點也比別人高好幾個檔次。

曹操,難聽一點就是宦官之後,雖然以家裡也有一點地位,但是無法與袁紹相比。

所以許攸投靠袁紹也是理所當然的,這也與許攸一點也沒有看好曹操有關。儘管如此,許攸依然力勸袁紹與曹操結盟,但是後來發生了「官渡之戰」也就不了了之了。

當然這也是後來兩個人中間產生隔閡的原因。

官渡之戰,許攸叛投曹操。

許攸這個人才能也是有的,但是私心比較重,因此家風可想而知。在官渡之戰期間被政敵抓住了把柄,而全家被袁紹抓了起來。

於是許攸一怒之下投靠了好友曹操,並且獻出了「火燒烏巢」,燒毀袁紹軍糧的大計。

曹操量小,許攸恃功被殺。

官渡之戰對於曹操來說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難關,而許攸獻出來的「火燒烏巢」之計,也確實是給了曹操以弱勝強,並且越戰越強的機會。

因此在曹操佔領了鄴城之後,許攸榮歸故里。但是許攸對於曹操依然不甚尊敬,沒有將曹操視為主公,竟在公共場合公然稱呼曹操的小名「阿瞞」。

此時的曹操已經是一方諸侯,必須非常的注重身份、顏面,而曹操的多疑也是大家所共知的,因此曹操心裡就已經有了芥蒂。

許攸越來越過分,甚至在城門對眾人說「這家人沒有我,進不得此門。」

終於,曹操無法忍受,許攸下獄被殺。

許攸之死,首先在於他沒有正視自己的身份,依然是將曹操當做兒時的玩伴;恃寵而驕,則是個人品行修養方面的問題,死的一點也不冤枉啊。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三國時的曹先生可是個現實主者,他殺的文人不少不少的。如孔融彌衡楊修荀彧等,但對大將,卻愛惜有加,很少舉起屠刀!許攸之死,似乎與彌衡之死,彌衡在魔鬼之前,是瘋狂無知自大,視天下英雄為酒囊飯袋衣架,唯余孔文舉還有可取之處,終被老曹借刀殺人了之!

而許小子作為謀士,大戰之際,貪污內鬥,無路之下,叛投老曹,老曹赤足而迎之,燒掉烏巢之糧,一舉滅敗袁紹!許攸輕狂複發,自謂功大,大軍之前,輕呼阿瞞,這事不說老曹,既使任何統帥,又不生氣?許諸揮刀之下,死不足惜!一個人找死,又怎能不死?

歷史找死之人多如牛毛!或自狂,或為功,或為權,或為色,或為財,或為氣,種種不一,而真正順勢而為,順勢而退,自律如范張之人,少之又少!——當今紅塵滔滔,誘惑千萬,我們敢不自律乎?


許褚一劍砍了謀士許攸,是因為許攸侮辱曹操和許褚了,事情經過是這樣的。

許攸原來和曹操是發小,後來長大後,各自發展二人分道揚鑣了,許攸做了袁紹的謀士了。

(曹操)

官渡之戰前夕,由於許攸的家屬觸犯了律法,受到了袁紹的懲罰。許攸對袁紹十分不滿,於是就偷偷溜走投奔了曹操。

曹操正在洗腳,這幾天讓他很心煩,大戰來臨之際,曹操的軍糧不多了,正在發愁,聽到警衛員說門外有個自稱是你發小的人,叫許攸來求見,曹操聽罷,顧不得穿鞋就赤腳迎接許攸了。

原來曹操知道許攸是袁紹的謀士,此時許攸來投,袁紹的秘密曹操就知道了。他能不興奮嗎?

果不其然,許攸告訴曹操,袁紹的軍糧都貯藏在烏巢,許攸獻計,曹操夜襲烏巢,故此得到了充足的軍糧,在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從此確立了曹操中原霸主的地位。

這樣一來,許攸立下了大功,許攸居功自傲,時常不尊敬曹操,常常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眾將都很反感許攸,尤其是許褚,好幾次對曹操說:「許攸狂妄無理,讓我教訓教訓他吧?」曹操笑著說,許攸就是這脾氣,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過了不久,剛剛打下了鄴城,有一天許褚騎馬和許攸騎馬相遇到城門前,許攸壞毛病又犯了,他用馬鞭指著許褚罵道,「不是我許攸,你們這些武夫和阿瞞能大搖大擺的進城門?你們都是沾了老子的光了,臭丘八!」

許褚跳下馬,要揍許攸,誰知許攸也跳下了馬,他見許褚誇著刀走了過來,於是迎了上去,伸長脖子對許褚罵道:「有種你往這砍,不砍你是孫子。」許攸用手指著脖子對許褚說道。

(許攸)

許褚火往上撞,揮刀就砍了下去,許攸當場斃命。許褚提著許攸的人頭來見曹操,把前後經過說了一遍,曹操嘆息道:許褚你不該殺他,許攸和我是發小,他原來就喊我阿瞞,現在他改不過來稱呼,他脾氣就是好居功自大,世界之大,啥樣的人都有,你能殺絕嗎?

曹操只是責備了許褚一番,畢竟人死不能復生,於是厚葬了許攸。

【我是秉燭讀春秋,歡迎加關注,點贊和留言評論】


首先我要說說許褚為什麼敢殺許攸?在三國演義里許褚給人的印象是粗人,實則不是,許褚是粗中有細的人,許褚看出了曹操早有殺許攸的心,而又不好明說,許褚只不過做了曹操想做而又沒法做的事,所以事後許攸不過得了個厚葬待遇,而許褚不過是被責罵幾句罷了。

曹操官渡大戰能獲勝許攸立了大功,可許攸的作用也就限於此了,在攻下冀州後,如果許攸急流勇退就可能保命,可許攸不懂收斂,還處處口出狂言,這就是自尋死路,同時許攸不可能和荀彧程煜一樣受到曹操重用,因為許攸畢竟是投降過來的,也就是說曹操對許攸還是不信任,曹操也害怕在遇到勁敵時許攸還會反叛過去,同時曹操喜歡忠義之士,而許攸顯然不合格。

要論才華許攸肯定不如曹操手下謀士荀彧程煜郭嘉等,這些人在曹操手下都忠心耿耿而且對曹操畢恭畢敬,而許攸性格卻又是桀驁不馴,而許攸又在攻下冀州後居功自傲口出狂言,這顯然犯了忌諱,而許褚不過是做了順水推舟的事。

其實許攸的作用就是幫曹操打敗袁紹,如果袁紹不死許攸還能活的久點,因為曹操還要利用許攸做廣告以便招攬袁紹部下,可袁紹一死河北平定,許攸的作用就沒有了,如果曹操繼續重用許攸,那就是變相鼓勵投降了,所以許攸必死。


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曹操愛才不假,但也分人,在三國演義中,呂布的文治不行但武功絕對是第一流中的尖子,該殺也是一樣殺,左右反覆,毫無信義。許攸也是一樣,他有才但有「案底」袁紹不重用他,加上點變故,他馬上就能賣主,依曹操的脾氣沒直接剁了他算是客氣,但還是給了極高的禮遇的,主要是因為人才來投,而且是發小,你能不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你把人家砍了誰還敢來,所以曹操不單留,還要用,後來許攸作死的花樣不斷翻新,許褚砍了許攸正好是曹操的好借口,許攸有能力但也不是沒他不行,能背主的人有一次就難保不出第二次,用著不放心。


一、無論和曹操發小的關係有多好,也不能以顯擺的方式稱呼「阿瞞」太多目中無人,抬高自己身價不能靠這種方式。

二、太過重利,無論有什麼本事,有什麼軍功一沾貪污,那這個人都不會被最高統治者所接受,或者暫時容忍但心中地位至少相對從前來說也會降低。

三、得罪權貴,包括曹操的親信和愛將,仗著自己和曹操關係「好」,又有大功在身,誰都不放在眼裡,那些功勛之臣可看不慣他這種做派,畢竟你是後投的,很多人都是很早就加入曹營的。

四、居功自傲,烏巢有他一功,官渡也有貢獻,但這可不是免死金牌,就算是有免死金牌,那東西也是隨時可以廢掉的,只看您作的夠不夠狠而已。

縱觀曹操的謀臣,沒有一個這樣的,都比較低調謙卑,對曹操也有足夠的恭敬,比如郭嘉、賈詡,沒有一個象許攸那麼狂的。

總結來說,許攸相對來說只是個小才,再加上居功自傲、賣主求榮、貪贓枉法、恃才傲物外加拿領導不當幹部,都是取死之道,荀彧也曾說許攸貪而無智,如果說許攸啥本事沒有那有點矯枉過正了,所以這裡的「智」大概也包含情商的意思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