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後山人,偶座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第一次看到這段是在2012年,第一次看到這裡,我的臉火辣辣的「疼」,是的,這個字很準確,就是「疼」。覺得這打油詩說的不就是我自己嗎?一股股痠疼感在心裡一陣陣的揉搓,心中難以言表的攪拌感,很難受。

看完整部劇,我的靈魂得到了啟迪,不是學會了什麼,是重新定義了自己。每次好為人師的誇誇其談,在強者面前一定是舞弄半卷殘書的小丑模樣;對收入不滿意,不是歸罪於生不逢時,就是歸罪於遇人不淑。其實,出自我手的所有方案,內心都是沒底的。是時候正視自己了。

年輕的時候總覺得自己能成為了不起的人,有了點積澱就自視甚高,而平凡做好當下的自己怎麼就平庸了呢?

社會是浮躁的,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想當主角的時代,但零到一的痛苦,沒幾個人能熬過去。

再一次呼籲看了《天道》就做馮世傑。有緣就從馮世傑逆襲丁元英。

只要囊中羞澀就沒資格說自己是隱士,是淡泊名利,那都是遮羞布而已。


心之所想,與誰能知??

酸甜苦辣鹹,或許只有自己知道。根據丁元英的自嘲,我也自嘲了一下,我可以解釋我心所想。。

《卜運算元 自嘲》

——雪人

本生邢土地,

偶赴上古坡。

三載農大非農餐,

哪敢問蒼天。

僥倖北大園,

一塌糊塗間。

論道紅塵繁瑣事,

彈指一揮間。

備註:我出生在河北邢臺,那是我的故鄉。偶然考上大學,去了保定,古坡,保定的別名。上了三年大專,喫了三年城市裡的飯。小時候很窮,所以,喫到嘴裡的,那是多麼激動,所以,不是農家的窩窩頭,因為,小時候常喫。就是這樣,也不敢問問老天爺。後來有機會,北大成人進修,又過了三年,一塌糊塗,即是北大的「一塔湖圖」,也是想責怪自己學業一塌糊塗。想了想過去經歷的一些事,也大膽憧憬以後得生活,何不都坦然以對,順其自然呢?歷史長河,人的生命不也是一瞬間的事兒,何不看開一些,萬事努力了,就彆強求,跟隨自己的內心,做最真實的自己。


卜運算元·自嘲

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這首詞的詞牌名是卜運算元,詞牌名比較古老,但本詞的詞韻並非《詞林正韻》而是《中華新韻》。句中用詞並不晦澀,意譯是說,本是沒見過世面的山野村夫,偶爾走上廳堂被尊為貴客。仗著在經堂讀過半卷典籍,就坐井觀天說古論今。志向遠大視功名如兒戲,胸懷寬廣如大海般容納福禍,可說到自己囊中羞澀時,便破口大罵都是天地愧對於我!

本詞雖然原名是自嘲,但實際上刻畫的是世上那些死讀書、讀死書的腐儒,他們坐而論道時慷慨激昂指點江山,而處理實際問題時顧此失彼狼狽不堪,但往往這些人從不審視自身的不足,永遠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外部因素,是典型的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真正的讀書人,應該有由君而聖的志向和胸襟,不但明白「理」,同時也要懂得「事」,所以纔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只有理論聯繫實踐,把二者有機統一,才能實現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聖人之道。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句話很明白地告訴讀書人,只有在青少年經過不斷學習才能到三十歲建立起自己的認知和判斷體系,然後經過十年的歷練,到四十歲才能不惑,再經過十年的錘鍊,才能到五十歲而知天命。這樣的道理在現代社會同樣適用,任何人任何時代的成功,都是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修正、不斷前進的結果,概不例外。

在《遙遠的救世主》中描寫本詞出現的場景中,韋天逸說道:咱們也飲酒作詩附庸風雅一回,歪詩、打油詩、順口溜都行。而當丁元英在他們的裹挾之下隨口吟出自己原創而格律工整的《卜運算元·自嘲》時,作為職業文化人的報社編輯還能有顏面來段歪詩、打油詩、順口溜嗎?丁元英作詩是用事實說明一個道理,既然是碼字玩詩,那就踏踏實實按照詩詞格律自己創作,投機取巧的打油詩順口溜是永遠上不了桌面的文化垃圾。如果說高級音響玩出了財力和氣度,那這首《卜運算元》確實寫出了丁哥敢於直麪人性弱點的氣魄和對人性劣根性的洞察。韋天逸對照《卜運算元·自嘲》所描繪的酸秀才可笑面目,落荒而逃是唯一的選擇。

以銅為鏡正衣冠,以史為鏡知興衰。讀一部好書,一樣是打開了一扇窗,知恥而後勇,能讓我們讀完後實事求是對人對己對事對物如實觀照,就是今天的收穫。

步一首原韻,致敬經典:

卜運算元·自題

自比是高人,指點座中客。

偶讀經閣萬卷書,坐井驚天闊。

坦蕩履功名,低眉隨福禍。

又見春風拂柳時,明月雲間過。


本是後山人,偶做堂前客,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

這是丁元英寫的《自嘲》,也是丁元英的自嘲,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可能是《遙遠的救世主》作者豆豆的自嘲,更應該是每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反思的國人的自嘲!

近代以來的國人都在一種文化撕裂的時代大潮下掙扎,中西兩種文明的碰撞是奴役和反奴役形式的激烈碰撞,中西兩種文化的碰撞是殖民和反殖民形式的激烈碰撞,一邊是數千年體制和文明傳承下天朝上國的自豪、自信和自尊,一邊是西方堅船利炮下社稷危亡民心動蕩中的彷徨、茫然和恐懼,國人在這種極度的自信又極度的自卑的心態下,更是極度動蕩不安的國度裏磨礪了一百多年!

如今來看國家的政權似乎已經找到了出路,政權的建立可以一蹴而就,但是文化和文明的融合卻需要漫長的歲月去發酵、消化、吸收和重整,百年前魯迅先生筆下麻木的國人和迂腐的孔乙己不乏孝子賢孫,柏楊先生筆下「醜陋的中國人」也有一羣鐵杆擁躉,這些「孝子賢孫」和「鐵杆擁躉」們有自嘲和自省嗎?孫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扔須努力」的希冀和期望,不僅僅適用於國土的統一和政權的建立吧,文化和文明的領域同樣需要革命!

丁元英的「自嘲」是在酒桌上說的,如果不是醉酒後的狀態,以丁元英以往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屬性下國人居高臨下的包容心態,他未必會發起自嘲,對面是一羣所謂的文化人,有媒體人,也有體制內的人,總體說他們不是社會邊緣人,而是代表著社會上的主流羣體,他們是思想文化的喉舌,有話語權,他們是社會的管理者,甚至是社會遊戲規則的參與者和制定者,但是他們這個羣的文化深度、思想境界、智慧修養與他們所處的身份地位不匹配,他們本應該是孫中山先生和共產黨先輩們「革命」的對象,卻可笑可悲而又可憐的成為了「主流」、「同志」和「革命者」,當時酒桌上的丁元英所表現出的自嘲,卻遠遠不止是自嘲,而應該是「欲悲聞鬼叫,我哭豺狼笑;灑淚祭雄傑,揚眉劍出鞘」,這種拔劍揚眉盪斬不平的快意纔是醉酒後丁元英的心境,也是作者豆豆的心境,但是他極致的修養和包容下壓抑出的卻是自嘲!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本是後山人,偶做屋前客"。《自嘲》的第一句即道出了丁元英的無奈。

從整部劇看,丁元英首先是奇才一枚,雖天生內斂隱忍(二付早點錢和公園讓座兒),卻因看透紅塵而曠達俗世(對父親的生死觀),這種矛盾的性格集於一身必定造就他與現實社會"格格不入」的所作所為。

"醉舞經閣半卷書,坐井說天闊」。看似自嘲,實為嘲諷某些自詡為佔據主流人生觀、價值觀高地的人。

"大志戲功名,海斗量福禍」。依丁元英的性格,這句話可以反向理解~~求功名者實為"海禍鬥福「啊。

"論到囊中羞澀時,怒指乾坤錯"。丁元英囊中從未真正羞澀過,卻為何還要怒指乾坤錯呢?

《天道》對丁元英這個人物的塑造,苦心孤詣,實希望現實社會中多一些"後山人莫做堂前客「衷告,也希望各階層少一些"半卷書說天闊"的投機分子。

"囊中羞澀,莫怨乾坤錯「。因為你既然選擇了"大志戲功名」,那麼福禍多少,則不必計較"海量「還是"斗量「了。


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人的想法都是被娛樂小道消息所迷失,失去了事物本真的是非判斷力,後山人有幾個能做到,所謂什麼大師都想坐到前臺大道奇談,大多本來膚淺的道理到成了很多人的毒雞湯,催生出很多所謂人生導師,丁元英所處的環境和當時的心境可以推斷出芮小丹起初也是為了印證歐陽所描述的丁元英,她內心其實是不太願意相信歐陽的描述,歐陽描述是根據事實和一起共事一年和丁身邊的朋友的看法得出的,芮自認為還是有點學識和見地的,所以就有了這飯局。自嘲充分說明瞭丁有對世俗的包容,所以纔有芮所說的自認為是一場貓捉貓鼠遊戲,可那個人也不是老鼠她也不是那隻貓??,這也是他們兩後來能出現點什麼事的源起,如果丁沒這心靜也不可能讓自識不凡的芮那麼瘋狂的追求。還是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哲人大多都獨處著,年輕的海子臥軌自殺雖然大多數人看來是極端但也許那纔是最好的結局。他改變不了周圍的一切自己也不想被改變,那就讓自己遠離這裡。心靈領土還是存在的,但願這喧囂浮躁的社會內心都能做個後山人。


這首詞道出了鳳凰男的無奈,後山飛出來的金鳳凰,到了前堂,發現了無數的不適應,才發現社會的現實與書中的理想有多大的差距!若拋棄又覺得那是唯一,若融入又捨不得自棄,唉!好一番糾結如何活下去!只好一個字「避」,偏又避不開離不去,只好施一點才藝,造一段傳奇,塵世如此大,紛繁離奇,匹夫救得了多少苦?濟得了多少民?想拋拋不了,想棄沒得棄,無奈只好遠離。

跟一首

卜運算元. 遠行

本是前市民,偶行後山去。

崎嶇山道荒草隱,踽踽獨自行。

山聳前路遠,樹橫牽衣襟。

人隨路轉古村近,一片好風景!


我記得一點,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自嘲沒什麼本事,還學什麼古代文人的那套酒後吟詩的儒雅,把別的人也嘲諷了,意境很高


前面都是鋪墊,最後一句露出爪牙。本來怒指乾坤錯也沒什麼,但是加上前面一句,就不一樣了,論到囊中羞澀時。

我混的不好,錯的不是我而是全世界。

與之對應的是,杜甫在草房子房蓋被風掀開凍的瑟瑟發抖時,除了嘆一聲命途多舛,想到的還有天下寒士


這部劇我反覆看了好幾遍,充滿哲學道理和生存之道。不錯!對佛法和其他宗教信仰的獨到理解,很有有感觸!

道是什麼?是自然規律,掌握了任何事情的自然規律,你就是贏家,但是有時又會被中國的道德綁架!殺富濟貧,殺了誰救了誰?

怎麼救?這部劇給出了答案!

同時寺廟論法也有啟發,信佛不是為了成佛,這是兩個概念。在乎的是一種過程,非結果。為成佛而修心者成不了佛!

王廟村的扶貧之前沒成功,是輸血式的扶貧,沒效果,現在的這種是責任綁定,多勞多得,不勞不得的方式,反而可以起到效果,其實也是印證了佛法的精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