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須拍馬一詞出自--浩然《艷陽天》第128章:跟在李鄉長屁股的後邊,溜須拍馬,可神氣啦。

溜須拍馬:「溜須」是指理順鬍鬚,「拍馬」是指拍馬背或拍馬肚子;喻指下級對上級一個勁地說好話,極盡全力地討好上級;如今也大量用於客戶之間的交流,為給對方一個很好的印象、更近距離的接觸對方,誇大對方的優點獲取信任等。

據《宋史》記載:「溜須」一詞卻與寇準有關,相傳寇準有一門生叫丁謂,有次二人一同用飯;飯後,寇準鬍鬚處尚有殘羹剩飯,丁謂看到後就過去幫寇準把鬍鬚上的殘留物給處理掉,恰被旁人看見,便認為丁謂此人故意做作、討好老師(此處,一者可以理解為師生關係很好,為避免老師出洋相之舉;二者可理解為故意做給他人看,因為旁人在想,你可小聲對老師說,讓其自己處理)。而「拍馬」一詞卻與寇準無關,史料記載,馬來自北方遊牧民族,中原的馬也基本來自北方;若是拍馬將是以將軍的戰馬為主,寇準是一名文官。

溜須拍馬,就其本意並無褒貶;而一旦用於人際關係就基本上是貶義。


古人以長髯為美,方是不方便,但大家都看不起白麪無須那一副偽娘樣,宋朝宰相寇準自然也得接地氣自然也不能免俗,這不,有次喫飯的時候鬍鬚就不經意粘上了飯粒,二把手丁謂一見馬上上前討好地為寇準把飯粒小心翼翼拈掉,還巴結地為宰相大人順帶溜順鬍鬚。雖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寇準這個人剛正耿直得很,就是看不慣丁謂這副阿諛奉承的樣子,就笑他: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

古人也跟我們一樣,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一傳二說的,溜須就成了討好奉承的代名詞了。

拍馬就更好理解了,就好像現在我們看到對方開個好車,羨慕得忍不住誇倆口,古人以馬為交通工具,兩個人見面拍拍對方的馬屁股以示親熱友好,比嘴巴上啥咧咧奉承幾句可來得實在更顯得真心實意,老是說人心不古,其實古人也是羨慕嫉妒恨連在一起的,東搞西搞的,好好的拍馬屁股也變成貶義了,意思也是阿諛奉承。

後來,人們就將溜須、拍馬整在一起,把討好讚揚巴結逢迎阿諛奉承稱為溜須拍馬。溜須拍馬這個成語最早還是出自浩然《艷陽天》第128章:「跟在李鄉長的屁股後邊,溜須拍馬,可神氣啦。」


說二句,"留須拍馬"是人們把最好的一面奉獻給對方。可以說"留須拍馬"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是人們共事處事順意心境,沒有無可非議。但如若用在官場,那就是"官風"不正。在此就說說寇準,寇天官吧,寇準幼小家貧,父親早世,隨母親為生。母親為了兒子有較好的發展,晝夜紡織,以伴兒讀。寇準在三十歲左右已顯鱗角。由於母親的辛酸勞苦,不久就於世長辭了。母親,去世前把一幅自已繪製的"寒窗課子圖"留給了家中劉媽。(圖有風有雨,茅草屋,織佈景,讀書時)。並囑託劉媽在適時交給兒子寇準。希望兒子能更好的服務於朝庭,給福予萬民。"孤燈課讀苦含辛,望兒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十多年後,冠準,身為宰相,一年在過生時,由於留須拍馬之人眾多,門前車水馬龍,堂中歌舞昇平。就在此時,大門口有一老婦說要給寇準祝壽,寇準聽後傳劉媽到至堂上,互問安祥。劉媽說,"我有一寶,是太夫人親傳,並在適時交於你,我看是時候了"。寇準接過"寒窗課子圖",就如母親親到現場,當即跪拜劉媽於大堂之上……。寇準留劉媽住下,共同回味母親當年教悔之事。從此後,寇準把母親的"寒窗課子圖"掛在堂上,示自己為官為民之道,至始至終不忘母親家訓。在自已的為之道上,經常講不許"留須拍馬,不準詭言奉稱"。使寇準長期養成,直言不諱,剛正不阿的為官性格。官位升至天官,為大宋為萬民立下不朽功勛。"留須拍馬"在寇準那兒是絕對行不通。淺談"留須拍馬",不足指正


感謝邀請。

溜須拍馬這個成語是一個比較新的辭彙了,而組成這個詞語的兩個部分,一個是溜須,另一個是拍馬。不論是溜須還是拍馬,在歷史故事中都是逢迎的表現。而只有溜須是和宋朝偉大的宰相寇準有關係的。

溜須的故事

在古代中國人,男子習慣從三十歲開始蓄養鬍鬚。很多大臣在當上官之後,更是把自己下巴的鬍子收拾的很認真,

相傳當年寇準當上了宰相,而他的一個學生丁渭也逐漸成為了副丞相。在一次陪寇準喫飯時,看到寇準的鬍子上粘上了一個飯粒,便主動上前幫助寇準弄了下來,順便大大的讚美了一下寇準的鬍子。寇準大笑,問丁渭:世上還有溜須的丞相麼?搞得丁渭很是尷尬。

而溜須這個詞語從此流傳下來。

拍馬的故事

北方的遊牧民族,家裡的馬匹就是他們最重要的財產。家裡的馬匹越好,平時就越驕傲一些,在與別人相遇時,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誇讚。

到了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雖然他們已經生活在平原地區,但是始終沒有改掉養馬騎馬的風俗習慣。更有甚者,那些當了官得蒙古貴族相互攀比,從草原個外地買入品相好的馬匹,於是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下級不好直接給上級戴高帽,便使勁稱讚對方的馬匹。被大家習慣之後,便把這種曲意奉承的行為稱為拍馬。

溜須與拍馬的組合

溜須也好,拍馬也罷,都是存在個人目的而對上級的誇讚行為。到了近代史的時候,中國文化出現了一次小復興。而把這兩個詞語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成語的是偉大劇作家曹禺先生,在《艷陽天》中進行了使用。這本身也是一種對傳統文化非常熟悉的體現。


"溜須拍馬"一詞今天多用來比喻那些阿諛奉承之人,但溜須和拍馬是兩個典故,"溜須"一事還真跟寇準有關,這便是北宋大臣丁謂與寇準的故事。

『』拍馬『』是指人們牽著馬相遇時,常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附帶隨口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後來,人們就把對上司的奉承稱為「拍馬屁」。溜須和拍馬廣泛用於諷刺那些不顧客觀實際,專門諂媚奉承、巴結討好別人的行為。

相傳,在北宋真宗朝代的時候,一次宴會上,宰相寇準鬍鬚上沾了一點湯汁,而付宰相丁謂見了馬上起身幫寇準擦掉了湯汁。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可能是丁謂的行為也太過於諂媚溜須了,過分地巴結討好,使正直而古板的寇準有些喫不消,寇準竟毫不留情面,直言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使得丁謂當場羞愧難堪,至此,丁謂就開始記恨寇準。

人們常說,小人常慼慼,這小人既難養又難防,據說寇準雖剛正不阿,但是在有些環境下也沒能免俗。他深知官場上投桃報李的潛規則。當時,李沆出任宰相,寇準曾經就將丁謂推薦給了李沆,說丁謂才華卓著,可堪大用。但是,李沆卻一直壓著不用。後來寇準出任宰相,便極力扶持丁謂。於是,丁謂官運亨通,從諫議大夫、一直做到副宰相。

然而,等到丁謂的腰桿硬了,便毫不留情地開始收拾起寇準,而且招招狠毒,步步為營,讓寇準防不勝防。

一朝天子一朝臣,後來宋真宗生病,劉皇后參預朝政,劉氏家族因此大肆攬權,丁謂也藉機開始巴結劉太后,廣攬大權,並以權謀私。寇準對此頗為不滿,反對劉皇后幹預朝政,反對丁謂專權獨斷,但寇準卻在劉皇后與丁謂的誣陷排擠下,被一貶再貶,最後被擠出朝堂,貶到了雷州。

丁謂最後也因作惡太多被彈劾,被貶到崖州時路過雷州,想要拜訪寇準,寇準斷然拒絕了,至此之後,兩人徹底斷絕了聯繫,老死不相往來。


「溜須拍馬」這個典故還真的和寇準有關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阿諛奉承,以博得對方的好感。「溜須拍馬」是一個聯合性的成語,典故來源不同,分為「溜須」和「拍馬」兩個典故,後人將它們組合起來成為成語,這兩個典故隱含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

寇準、丁謂和「溜須」。

一、寇準其人。寇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19歲中進士,深得宋太宗賞識,32歲任樞密副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委副主席,無軍隊控制權)、參知政事(副宰相),宋真宗時期擔任宰相(同平章事)。1004年,遼國軍隊南侵,43歲的寇準為主戰派,力主宋真宗親徵,最後和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之間有了100年左右的和平時期。(寇準劇照)

二、丁謂其人。丁謂是北宋前期著名的奸佞之臣,是寇準的門生。他非常聰明,過目不忘,並且在收取賦稅方面有兩把刷子,得到宋真宗的賞識,但是這個人擅長奉承,迎合宋真宗,宋真宗也提拔他為參知政事(副宰相)。(丁謂劇照)

三、典故出處。一日,宰相(同平章事)寇準和參知政事(副宰相)們(丁謂在其中)一起工作後,大家聚在一起喫工作餐。寇準不小心湯飯撒到自己的鬍鬚上,在一旁的丁謂趕緊起來為自己的老師擦拭捋順鬍鬚,寇準大笑說:

「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

搞得丁謂很沒有面子,懷恨在心。不過「溜須」這個典故可流傳開來了。

四、後續。寇準對丁謂很不感冒,丁謂也對寇準懷恨在心。1006年,寇準被王欽若、丁謂等排擠出中央政府;1017年,寇準再任宰相,丁謂等再次將寇準排擠出中央政府,1023年,寇準病逝於雷州(今天廣東雷州半島,在北宋時是貶謫官員去的地方)。

孔子曾經說: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話沒錯吧!

「拍馬」典故的來源。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大都是遊牧民族,尤其是蒙古族。馬匹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平時放牧,戰時作戰,有一匹駿馬,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他們相遇時經常誇讚對方的馬,這時候一般情況下都會拍對方的馬,稱為「拍馬」。後來逐漸演變成對上級的一種恭維,誇獎上級的馬就意味著誇獎馬的主人,有眼光,有實力,有地位。(駿馬圖)

拍馬這個典故,流傳到漢族聚集區發生了演變,把奉承稱為「拍馬屁」了。

「溜須拍馬」成語的出處。

1964年-1966年,著名作家浩然寫作的《艷陽天》小說出版,並在1973年拍攝成同名電影《艷陽天》。在《艷陽天》小說中「溜須拍馬」這一成語纔出現,是一個聯合組成的新成語。(《艷陽天》作者浩然像)


溜須拍馬是兩個意思。

相傳寇準最初是縣令,越級提拔被趙光義重用,就在是否拜相的問題上卡住了,因為寇準年紀不大,趙光義需要一個老成穩重的託孤之臣。寇準知道後,回家能喫中藥,於是一夜白頭,立馬老了二十歲,第二天上朝,故意用手擼著自己的白鬍子,讓皇帝和同僚們相信自己老大不小了,其實就是向皇帝和同僚示好。

大宋朝和契丹人邊境交易頻繁,尤其是馬匹生意更是做的風生水起。看一匹馬是不是好馬,肥不肥,就是看馬的兩個屁股。小編出身農牧結合部的小山村,從小放馬長大,對此略有了解。如果一匹馬的兩個屁股圓潤肥滑,說明身體素質不錯,能喫上好草好料,反之亦然。契丹人到了馬市,就會用手拍馬的屁股,意圖向買主說明,我的馬是好馬。

由於溜須拍馬都有向對方示好邀功之意,因此後人將阿諛奉承之徒向上級諂媚表忠的行為形容為溜須拍馬。


"溜須拍馬"這一詞我們都知道是貶義,說的是那些阿諛奉承之人。那這個典故是怎麼來的呢?又和歷史上那幾個人物有關係呢?

這個典故來源於北宋大臣丁謂與寇準的故事。

丁謂,幼家貧,應試入仕。其人聰明機智,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且善於揣摩上意,知宋真宗喜道家,巧造道觀昭應宮;邊境騷亂,丁謂以鹽換糧,兵不血刃制止騷亂。這個人很有計謀,善弄權術,對於部下也很仁慈,在當時宋真宗時是和寇準並列的人物。

而寇準呢則出生於名門望族,家境優越,自幼得名師教導。加之其人性格耿直,脾氣較暴躁,所以和丁謂三觀不合也很正常。

二人一開始是很好的朋友,在宋真宗時期,寇準官至宰相,而丁謂任副宰相。因二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飲酒作樂,寇準平日說話直率爽快,有時不與人留客氣,讓別人丟臉敗興。丟臉之人已經恨之入骨,而他還不自知。

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很長,又喝多了酒,鬍鬚上沾了肉湯。丁謂在寇準身邊,見狀忙起身拿布錦幫寇準擦拭鬍鬚。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且我感覺丁謂的這個舉動雖有拍馬之嫌,但多是出於二人感情之好。但寇準的老毛病又犯了,毫不留情面的斥責丁謂:"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

當時很多人在場,搞的丁謂下不來臺而羞愧難堪,至此,丁謂就把寇準整倒作為第一要務。

後來,宋真宗生病,劉皇后參預朝政,丁謂乘機巴結上了劉皇后,也升為宰相,和寇準平起平坐。由於寇準反對劉皇后專權,被丁謂尋了一個籍口,一再被貶,最後被貶到了雷州。

而丁謂,最後因得罪人太多,也因別的勢力崛起,最終也被彈劾遭貶崖州。路過雷州時,想要順路看一下寇準,寇準概不見客。後寇準客死雷州,丁謂卒於光州。


        「遛須」和「拍馬」是兩個不同的典故,但都是一個意思,形容那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之人。只有「遛須」這個典故與寇準有關。

         宋真宗時,靠獻媚邀寵取得宰相之位的丁謂,有一次與老宰相寇準一起喫飯,丁渭看到寇準的鬍鬚上粘了飯粒,便親自上前為寇準溜須拂拭,並盛讚其鬍鬚。原以為會博得寇準的歡心,殊不知寇準深知此人心術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難道天下還有溜須的宋相嗎?」「溜須」由此成為典故傳開。

        蒙古人十分喜愛馬。人們看到駿馬,總喜歡拍馬屁股稱讚一番。但是一些趨炎附勢的人,看到權貴時,不管所帶的馬是優是劣,總要爭先上前拍著馬屁連連恭維:「好馬!好馬!大人的馬真是好馬。」後來,人們就用「拍馬屁」來形容阿諛奉承的行為。


謝邀!

溜須拍馬的典故就是與寇準有關。寇準與丁謂都是北宋名臣,兩人都富有才華,只不過一人正直一人奸滑。剛開始兩人惺惺相惜,互為知己,後因立場不同成為死故。

說起丁謂此人,要特別交待一下。他文趕韓愈、柳宗元,詩比李白、杜甫;兩三千字的文章,看過一遍就能背誦;

聽說丁謂博聞強記,過目不忘,一次宋真宗故意為難他:「唐朝的酒多少錢一斗?"丁謂立馬隨口答道:「三百。"

宋真宗問:「你怎麼知道的?"

丁謂答:有杜甫詩為證:「速宜將就飲一斗,恰有三百青銅錢」

丁謂不僅善琴棋書畫,通曉音律,精通天文地理,處理事情也很有方法。一次皇帝命他修玉清昭應宮,工程浩大,需15年完工,除資金外還有三大難題。一是碎磚碎瓦要運出城去,二是需要從城外運送大量新土進來,三是大量笨重材料運不進來。丁謂到工地一看,馬上制定出解決方案:

第一,開挖一條貫通工地與城外的大溝,所取之土備作建宮之用;

第二,引溝入河,將河水灌進溝內,用木排運輸建築材料;

第三,日夜輪流施工,待工程完工,將碎磚碎瓦推溝填平;

經過丁謂的巧妙安排,原計劃15年的工程,提前八年完工。

還有一個有勇有謀的故事,也值得一提。

淳化年間(990-994),川陝一帶邊民因不堪忍受壓迫,以王均為首起兵反叛朝迋,攻掠卅縣,搶奪男女。朝迋派兵進剿,叛軍依託熟悉地形機智對抗,官軍無功而返。宋真宗派丁謂剿辦,丁謂單身冒險進入洞穴,號稱帶有皇上聖旨,所有人員一律赦免死罪。並贈送錦袍、銀錢、布匹等財物,把頭領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決心效忠朝迋,並把誓言刻在石柱上。就這樣,丁謂兵不血刃解決了朝迋一件棘手的事。

景德元年(1004),契丹鐵騎南下,北方邊民紛紛搶渡黃河逃命。渡河難民每天有幾千人,船工出於利益考慮,拒絕渡河。丁謂到後,從牢中綁出幾個死刑犯,冒充船工拖到河邊斬首,船工害怕殺到自已頭上,馬上開始擺渡,不到三天時間,所有難民渡過黃河。

遼軍來勢甚猛,官軍短時難以集結抗敵,丁謂調集百姓幾百人,鳴金鼓,擊刁斗,聲振百里,對岸遼軍以為宋軍早有防備,調轉馬頭回去了。

閑話少講,書歸正傳,丁謂本可以才華取勝,他卻喜歡搞些阿諛獻媚之事。

一次,宋真宗與貴妃一起釣魚,半天釣不上一條,真宗皺其眉頭,羣臣不知如何是好。丁謂笑臉上前勸道:「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鉤遲。」

真宗吟詠反覆,感覺丁謂真是有才。

話說寇準當宰相的時侯,丁謂當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兩人是上下級關係。

一日宴會上,寇準鬍鬚上沾了一粒湯汁,丁謂馬上離座,躬身微笑而對寇準,小心翼翼地擦去宰相鬍鬚上的湯汁,寇準覺得此舉不妥,於是說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長官拂須耶?」

一個真心想奉承上級,一個覺得此風不可長,並且受之有愧。

這便是溜須拍馬的典故。

丁謂一向取悅皇上,以達到謀權營私的目的。他鼓動皇上大興土木修宮建殿,以寇準為首的大臣反對,他一意說服皇上:「陛下有四海之富,建一宮奉上帝,而且用來祈皇嗣,大臣若有阻撓,我願意與他辯論。"

後來,宋真宗生病,劉皇后參予朝政,劉皇后家族大肆攬權,胡作非為,丁謂藉機巴結劉皇后,廣攬大權,以權謀私,寇準堅決反對劉皇后干政,反對丁謂專權。二人懷恨在心,於天佑四年(1020)將寇準趕至相州(安陽)任知州,後貶道州(湖南道縣),

乾興元年,丁謂勾結宦官雷允恭,修改"詔書",把宋真宗病死歸罪寇準,再將他貶往雷州(廣東海康)。

丁謂勾結太監陷害忠良,排除異已,以權謀私,激起了大臣的強烈反對,經過彈核,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弟弟同時被貶,從家中搜出貪污受賄財產無數,宋真宗特為他在蘇城西南橫山所建宅府,是否充公沒有交待。

丁謂貶往光州(三亞)途經雷州,想拜訪寇準,寇準一口回絕。寇準死於雷州。

景佑4年(1037)4月,丁謂死於光州,歸葬蘇州城西華山刁嘉原。

參考《宋史.丁謂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