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輸出,而且不要想著整本書讀完寫個讀書筆記,或者不停的把喜歡的句子記錄下來。這樣都容易半途而廢。

我其實之前也總半途而廢,但是最近我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

第一步:選定自己想要讀的書,根據整本書的頁數和自己的時間,制定每天讀書時間和頁數,開始最好不要定的太高,我覺得時間控制在每天一小時,頁數按自己的讀書速度定

第二步:每天讀書後,寫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喜歡的句子,發到大眾媒體。比如朋友圈或者頭條,個人建議發到微頭條,朋友圈容易有刷屏的嫌疑,而且朋友圈人羣太少,得不到明確的鼓勵;而發到微頭條羣體大,而且自己可以看到那篇更受歡迎,還可以和各地的讀者共同交流心得。

第三步:細水長流才能形成習慣,才能越走越長。讀完後可以翻看自己的微頭條記錄,總結出一遍對整本書的讀書筆記。當然可以發到頭條、簡書、豆瓣,用媒體的閱讀量時刻鼓勵自己,當看到自己寫的東西有人看,真的更容易堅持?


首先要使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在一個你覺得最合適的時間段和地點環境裏,挑一本想要認真研讀的書,如果書的氛圍和內容適合這個環境就更好了—這是個人喜好問題啦。

如果打算認真研讀,可以把感興趣或者有疑問的點做簡單的讀書筆記,若有時間就當下研究,沒時間可以利用碎片時間深入理解。但其實現代人最缺的就是大塊的純粹時間…

但其實市面上很多非小說類型的書,內容其實也不怎麼值得深度,還不如小說提供知識和感悟or帶來的閱讀舒適度高。總之依據個人需求,只要覺得值得深度閱讀,就靜下心來,可以先跳過一些冗長的空無一物的部分,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切入。


閱讀思考是一個漸近的過程。首先是閱讀和讀什麼內容的書有關:小說是長篇還是短篇?雜文,其中包括散文,遊記,雜感等。詩歌有現代詩(包括敘事詩,抒情詩等),還有古詩詞(包括元曲等)。這裡還要包括翻譯小說和詩歌,戲劇等。還有歷史,哲學,經濟學也就是文史哲內容;其次不同內容的書有不同的喜好,不同的閱讀方式:讀小說,長篇小說就需要選擇自己喜好的內容,最好是國內外名著。要捺下性致細心讀(武俠小說除外),一般是讀第一遍是盡量快速粗略讀,但是重要內容,感人詞句最好記下耒,記住章節,頁碼,以備查找。或直接抄寫下來。例如《三國演義》中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曹操同劉備對天下英雄的論述:"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穩:大則興雲吐霧,小剛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這段句子寫得是何等精鍊與精采!其實每部名著裏幾乎都有這樣感人的詞句。凡這樣的詞句記下耒,會受用一生;再者為什麼閱讀是一個漸進,漸變的過程。就是隨著閱讀量的廣度和深度的增加,你的興趣和需求會不斷增加和變換。比如著作作者的情況(這就涉及到名家傳記),著作寫的年代,時間,社會歷史背景(涉及到歷史)等。就是武俠小說也不例外。五花八門的雜文中學到的東西更好。美美的語言,真真的情感,委委敘述,無一不是一種享受。當你讀了楊朔,孫犁,

吳伯簫,李健吾等人的散文從國內到國外;從櫻花到梅花;從山區到城市無所不在,無所不有。這些如醉如癡的享受是用多少金錢也買不到的;古典詩詞使用字詞的精鍊,準確和精美:如李白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千金散去還復耒"。還有白居易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多麼豪氣,多麼傳神,是用現代語言表達不清的佳句;元曲雜劇編排的精彩和曲折了及把歷史故事演澤如此精妙等都會給你帶來無盡的藝術欣賞和借鑒。慢慢的你就會在大量閱讀中不知不覺地獲得各式各樣的啟迪和知識,對社會對人生有一個真正的認識。比如魯迅的《阿Q正傳》和《傷逝》等,它們不僅僅是一個故事,你反覆閱讀幾遍,就會給你對做人,正確對待愛情和婚姻有一個新的認識高度。


怎樣能提高自己閱讀書後的思考過程最好的方式有兩種:

第一,寫讀後感

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思考過程。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在看完一本書之後,想法是有的,但因為不動筆寫,很多想法在腦海中都是一閃而過的,瑣碎又片面。

而用筆寫的話會增加我們的思考能力,包括語言組織能力,在這一過程當中就會進行非此即彼的聯想與思考。

那關於寫讀後感的話,對於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歸納能力比較強的朋友來說可以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再來寫讀後感。

對於剛開始寫讀後感,或者記憶能力和歸納能力不強的朋友可以分章節來寫,也可以根據自己讀到的有感覺的語句來寫,這樣的效果會更佳。

當然這樣的方式關鍵點在於不要偷懶,不要想著看完某一個內容在來寫,這樣往往容易忘記,還是要及時記錄下你的所思所想,效果才會好。

第二、與朋友交流讀後感

這樣的方式最好能夠找到幾個和自己一樣愛讀書的朋友。看完書後一起來聊一聊,在聊的過程當中,朋友的思想也能給我們不同的啟發和感悟,畢竟每個人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與知識體系都有所不同。這樣的方式更能使我們對一本書籍進行不一樣的理解與詮釋。


讀書做筆記不單單是摘摘抄,還要加入自己的思考,沒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的東西,終究不是你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思考自身經歷。

當你看到某書中某個案例的時候,可以聯繫一下自身的經歷,是否有類似的,如果有類似的話,你看了書中的案例之後得到什麼啟發,將來有什麼計劃。可以把你的這些啟發記錄下來。用標籤閱讀法,把你的計劃部分那一張標籤,拿出來貼到顯眼的位置,根據你做的計劃去執行,這樣纔能夠做到學以致用。

2.思考你身邊的人的經歷。

你身邊人的經歷跟書上的案例是相同的還是相反的,如果是相同的你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如果是相反的,它的結果是什麼?你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對你有什麼啟發?

3.從你在網上或者書裏或者電影裏看到的其他的相關案例與這個案例有什麼不同?

這些案例的結果,是否有共同點和不同點。產生不同的結果的原因是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發?

看一本書需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從自身的經歷,身邊人的經歷,以及從其他渠道看到的故事或者案例進行對比。對比他們發生的原因,以及產生的結果的不同點。進而得出你自己的結論,以及今後的行動指導。

相信經過這樣的思考和記錄,你看一本書的印象會更深刻。

我是豬豬貓張讀書,專註分享好書,共同成長。


通過閱讀首先獲得愉悅,是一個正常而自然的現象。那麼如何讓自己能夠更多地深入地去思考呢?有三種方法應該可行。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應該說很少有人能從一開始讀一本書時就進入深度思考狀態。當我們讀書時,首先呈現於我們面前是書中字面的內容,要麼講述一個故事,要麼描寫一段景物或場景,通過優美的語言激發想像,使人情不自禁跟著作者的設定走,依靠如此我們可以掌握書中的內容,有了表象和感知上的認識,這正是我們能進行思考的基礎。這樣再反覆閱讀時,可以根據對書籍內容的掌握和自身關注點,對自己多問幾個問什麼,自然就引發了思考的過程,而且可以更加深刻理解作者寫作背後的深意。

二.行動起來,寫一些讀書筆記和讀後感之類的文章。通過寫作來強迫自己來思考,雖然辛苦,但確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強迫自己讀完一本書後寫一點什麼,不僅可以有的放矢地來關注書中的內容,還可以使自己產生獨家的評判標準和觀察角度。這些當然也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得來。

三.多與書友交流。當大家都讀了同一本書,就有了交流的基礎,一起聊一聊書中的故事,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視覺和看法,一起笑談中實踐上已經促使你開始進行深入的思考了。

因此,讀書有主動的思考,也有被動的思考,開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是被動的,只要堅持養成思考的習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了。這裡我認為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寫作了,拿起筆來,它就會促使你去想,去思索。


你的原因總結起來,無外乎幾點。沒有他們說的這麼一大段問題和講解。當然,人家也是一片苦心,這裡不多去評論。

第一是,你心中沒貨,說明自己閱讀的書少了或者說很少。建議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從淺顯易懂的生活化書籍開始閱讀。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不要急。

第二,讀書讀到好的句子可以記錄下來,偶然靈感勃發下也可以把片段瑣碎記錄下來。看過幾本書,不要想著就能長篇大論,文字離開人生的生活,沒有體驗,它是無任何意義的而且乾癟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第三,我覺得許多人已經忘記了從書出發,現代化的快節奏生活,使心蒙塵,依然不自覺的盲目而機械的行走。這裡可以多說一說。你賺到錢,你內心是真正的快樂嗎?那不一定。在三十歲之前,世界允許我們犯許多錯,蹣跚學步,磨磨蹭蹭的前行,不撞南牆心不悔是堅定的一種態度。但身心的損傷一定要在三十以後自覺覺醒並且彌補清理一下,我特別喜歡現在慶山的話。三十歲以後你的興趣愛好還沒有跟你現在的工作發生主題而直接到連接,沉重的活著變成一種痛苦。

我想說的暫時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這就是碎片化信息社會的閱讀後遺症,想要改正首先端正心態,靜下心來去讀一本有質量的書;其次,多讀上幾遍,有時每讀一遍就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理解,也就越會被它吸引;最後買幾本經典書籍,每天讀一會,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