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是歐洲人的惡魔嗎?其實說到「上帝之鞭」,先簡單解釋一下這個詞在歐洲語言裏的含義,在英語裏這個稱謂是the scourge of god,其中scourge這個詞有鞭子的意思,但其實它更主要的意思是「災禍」和「苦難的根源」。所以其實用上帝之鞭來稱呼阿提拉並不準確,更準確的稱呼恐怕應該是「神降下的災禍之源」。所以這個稱呼實際上也代表了歐洲人對阿提拉的傳統看法。
阿提拉都做了什麼?

桃花石雜談到這裡也一直沒提阿提拉是匈奴人,因為這個問題是有爭議的。對於阿提拉的身份,更準確的稱呼還是匈人。不過匈人和匈奴的關係其實也很難有人徹底否認,而且現代比較主流的觀點基本也認可兩者之間有聯繫,只是具體兩者之間的相同度有多高有些爭議,所以在漢語裏,把阿提拉稱為匈奴人也勉強可以接受,只是桃花石雜談還是更習慣把他定義成匈人。

北歐古詩集裏描繪的匈人王阿提拉

那麼這個匈人王阿提拉都做了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他是當時的兩個羅馬帝國乃至波斯帝國最害怕的敵人。他曾經劫掠巴爾幹,圍困君士坦丁堡,並曾入侵波斯。而他最令歐洲感到恐懼的行動是跨越萊茵河,並試圖征服羅馬高盧行省,最遠打到法國奧爾良等地。之後他甚至攻入了義大利,一度讓人認為他會直取羅馬。

歐洲古畫裏在阿提拉帶領下殺入義大利的匈人大軍

好在他在準備再次對羅馬人發動攻勢的公元453年突然死亡,才讓羅馬人暫時逃過了一劫。但雖然阿提拉死後匈人帝國迅速崩潰,但隨著阿提拉以及阿提拉之前的匈人西征而進入歐洲的大量日耳曼人在此時已經將西羅馬帝國的社會秩序完全沖跨,最終西羅馬帝國也在公元476年被日耳曼人滅亡。所以從這個角度,阿提拉也可以算是間接滅亡了西羅馬帝國的人。因此在整個歐洲歷史上,將他稱為「神降下的災禍之源」也就毫不奇怪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對歐洲的影響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進入了至少持續了200多年的黑暗時期。之所以將其稱為黑暗時期,是因為這一時期與羅馬帝國相比,歐洲在科技水平與經濟方面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倒退。比如在羅馬帝國時期,各種大規模的土建工程,比較先進的運輸手段,以及一些看似超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科技都已經出現。比如下圖裡這個位於法國的加爾橋,如果不說,可能好多人會以為這是20世紀的建築,但它卻是建造於古羅馬時代。

代表了古羅馬土建工程高度的輸水系統加爾橋

而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出現了明顯的科技倒退,各種複雜的機械和建築似乎突然之間全部消失,羅馬時代的繁華城市景象也不復存在,整個歐洲似乎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農業文明社會,莊園和城堡取代了羅馬時代的大都市,成為了中世紀生活的核心。

後來歐洲人想像的阿提拉行樂圖

所以如果從社會發展水平的角度看,歐洲中世紀至少有接近800年的時間,其科技水平都一直不如羅馬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也低於羅馬時代。如果去追究這個時代形成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匈人的西遷帶來了日耳曼人,而阿提拉則是匈人對歐洲入侵最高峯時代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他也就成了摧毀高度發達的羅馬文明的一個象徵性人物,那他自己也就是惡魔了。

十九世紀歐洲古畫想像的阿提拉形象

所以其實一直到二戰時代,匈人(Huns)這個單詞在許多歐洲語言裏都還是野蠻的代名詞,比如在二戰期間,英國人在描述德國納粹的戰爭罪行時就經常將其形容成匈人。不過雖然西歐普遍將匈人和阿提拉視為野蠻人惡魔,但在自認為匈人後裔的匈牙利則始終將阿提拉視為一個史詩式的人物,在匈牙利的傳說裏,阿提拉始終是一個英雄,直到現在仍有很多匈牙利人非常崇敬阿提拉。

二戰時的納粹曾被美英稱為匈人


而在歐洲的一些發達國家,在二戰之後普遍不再對古代歷史抱持特彆強烈的「是非觀」,即不太會用完全的正義或者邪惡來定義古代歷史的人物,因此對於阿提拉和匈人的觀點也在向中性靠攏。匈人已經很少再被用於形容野蠻人,而是回歸本義,特指匈人這個歷史民族。所以阿提拉也越來越多的只是被視為文明衝突中的一方,一個曾經影響了歐洲歷史的人物。雖然不喜歡他的人還不多,但現在他的形象已經離惡魔越來越遠了。

對於歐洲人來說,阿提拉絕對是他們的噩夢。在他的一生,數次帶領軍隊入侵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帶給了歐洲無盡的傷痛。阿提拉的名字,也成為了歐洲人心中殘暴和殺戮的代名詞。

阿提拉是匈人的統治者,在他的領導下,匈人帝國達到了極為強盛的地步,版圖面積達到了巔峯。關於匈人的來歷,部分學者認為是曾經馳騁中國北方的匈奴人。匈奴在被漢朝擊敗以後,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附中原,而北匈奴則不斷向西遷移,最後到達東歐。但是這一說法目前還無法證明,關於匈人是否是匈奴人的後裔,目前尚無定論。所以不能說阿提拉是匈奴人,而只能稱呼其為匈人。

匈人帝國在阿提拉的率領下實力達到了巔峯,並不斷的入侵歐洲各國,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成為了阿提拉重點打擊的對象。東羅馬帝國在匈人的不斷侵擾之下,被迫每年向匈人繳納高額的貢稅。後來,阿提拉在進攻波斯薩珊王朝失利之後,又重新將目光轉向東羅馬帝國,不斷侵擾迫使其繳納更多的貢稅。由於東羅馬帝國實在無法承擔高額的貢稅,阿提拉以此為藉口,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並兩次包圍了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

對於西歐,阿提拉也沒有放過。阿提拉以與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莉亞的婚約為藉口,率領大軍討伐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與西哥特王國結盟,組成聯軍共同應對阿提拉的侵略,最終打退了阿提拉的進攻,而西哥特國王卻在此役中戰死。後來,阿提拉又再次進攻西羅馬帝國,並將西羅馬帝國皇帝從拉文納趕跑。而西羅馬帝國為了對抗阿提拉,僱傭了大量哥特人作為僱傭軍,最後間接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所以,對於歐洲人來說,阿提拉是當之無愧的惡魔??,給廣大歐洲人民帶來了無比沉重的苦難,也因此被歐洲人親切的稱之為「上帝之鞭」。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阿提拉是匈人,目前並沒有史料能夠確切證實匈人和匈奴人之間的聯繫,因此說阿提拉是匈奴人是不準確的。這位有著「上帝之鞭」稱號的匈人大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狠角色呢?他在位的十九年裏,又是怎樣蹂躪鞭撻歐洲大地的呢?

在歐洲歷史上,馳騁於馬背上的征服者總能與兇狠和殘暴劃上等號,雖然阿提拉在年少時曾作為議和條約中的人質之一送到羅馬宮廷,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但絲毫沒有渾濁他血管中流淌的匈人天性,他在羅馬的成長和見識,更為他未來的征服之路提供裏強大的動力。

阿提拉在繼承了魯嘉統一的匈人帝國之後,匈人勢力迅速擴張,從拜占庭帝國的庇護下要回了幾個叛教部族,並和拜占庭簽訂了頗為不合理的條約,謀得了極大地利益。然而不到五年,阿提拉又找藉口掐架,率領匈人橫渡多瑙河,把伊利裏亞地區和色雷斯地區徹底摧毀,隨後先後攻陷了馬古斯、費米拉孔以及塞爾曼等城市,再度橫掃巴爾幹半島,最後攻至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再次簽訂更為苛刻的條約之後,阿提拉才班師回朝。然而好景不長,阿提拉趁著自然災害席捲君士坦丁堡之際,再一次將鐵蹄踏上了這塊被他反覆蹂躪的土地。雖最後草草收尾,但對君士坦丁堡的國家和心理創傷卻久久不能平復。

公元450年起,阿提拉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西歐。阿提拉借著使者無信和法蘭克人求助的由頭,集結大軍猛攻西羅馬帝國,並爆發了著名的沙隆之戰,阿提拉在此次戰役中失敗,但依舊重創了羅馬軍隊。隨後,阿提拉離開高盧,將利刃指向了羅馬帝國的核心—義大利。匈人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一路南下,沿途城鎮慘遭蹂躪,幾近摧毀,最終又是一個不平等協議,才肯班師撤走。

歐洲人賦予阿提拉「上帝之鞭」的美稱,除了因為阿提拉的匈人大軍多年來在歐洲土壤上的橫行馳騁,更是道出了阿提拉鐵騎如同惡魔降臨般的殘暴以及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創傷。阿提拉的傳奇一生,如同沾了血水的長鞭,抽打在那一時期歐洲歷史的每個字眼上。


這尼瑪什麼問題。從阿提拉和他兄弟一起繼位開始,匈奴人大規模進攻階段就那麼不到二十年,最早去波斯,被擊退,去東羅前後打了十年,東羅馬人甚至都沒把對戰波斯的主力叫回來(類似的過程後來的阿瓦爾人、斯拉夫人、馬扎爾人、保加利亞人都複製過),最後公元450年纔去西羅馬,還在沙隆戰敗,也就452年攻入北義大利是真的傷到了西羅,可是啊,就問你,這麼點時間夠幹什麼?而且453年阿提拉死後,羅馬人轉過頭就叫上蠻子一起把匈人滅了。匈人勢力的發展是個半個多世紀的過程,阿提拉青少年時期也一直在西羅馬當人質,繼位後又殺了兄弟,政局不穩才表現的那麼有攻擊性。阿提拉這一串操作最大的影響在於,最終完成了匈奴勢力崛起後近百年以來的歐洲勢力的重構,就戰事本事而言,就那麼回事啊,同時期羅馬人和別的蠻子之間,仗還少打了不成?上帝之鞭是翻譯問題,阿提拉熱是週期性的,記載就一直在那,然後過幾年就有人要提一次那份已經很過時的資料,原因嘛,都懂。有心人需要的一個所謂的「匈奴王」,作用是協助「黃禍」論、手下敗將論之類的玩意,是阿提拉還是阿蒂拉,他們可能都不在乎。至於歐洲人的惡魔,我可以說這是個病句,我看不懂麼……


實際是誇張的說法,因為阿提拉是屬於野人,歐洲人認為自己趨於腐敗墮落,所以上帝派阿提拉來羞辱他們,阿提拉猶如上帝之鞭,上帝之鞭就是這個意思,阿提拉並沒有掀起多大波浪,就灰飛煙滅了,算是猖獗了20年,考慮到古代的情況,猖獗20年,就相當於現在2年,如何一個完整的有生命力的集團,都不會20年就玩完的,中國人對社會歷史理解能力低,老是搞不明白這些事情,例如秦始皇,真膩害,就不會僅僅10年被殺個乾乾淨淨了,諸葛亮真聰明,蜀國也就不會二世而亡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