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成长基本依靠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与创新等元素所驱动。但是进步与创新,在国内生产GDP的统计上,无法完全揭露,以致造成经济成长指标失真,并有低估的现象。譬如,一支智慧型手机,因为技术不断创新,现在的品质比起五年前要高出许多,但价格却更便宜。所以制造这支手机,对于经济成长的贡献,却远不如五年前。因为GDP的计算,只能依照货币价值统计,所以呈现逆向衰退,而手机的品质与功能,所带来之好处,却是成长的。

其他有如电脑、扫地机器人、成衣服饰等都是如此。这就是科技创新,让大家能够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福利,却无法充分反映对经济的贡献。一般而言,创新的初期,因为价位高,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也高。随著技术普及,竞争者加入,价格开始滑落,渗透率提升,消费需求也随之增加,虽销售总值仍能维持成长,但对经济成长的贡献开始减缓,惟仍保持正向。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成熟期,产品利润变的极其微薄,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一年不如一年。多年前HTC宏达电,在智慧手机市场风光一时,对台湾的经济成长贡献,曾经高达0.5个百分点。今天国内手机制造商群雄并起,但是整体利润持续下滑,对GDP的贡献反而远不如前。

同样,透过世界贸易分工整合,让全球生产链,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大量生产,消费者可以较少的花费,享受相同的商品。这种全球运筹模式的创新,让产品超乎想像的便宜。但是因为产品的单位生产附加价值减少,必须依靠需求量的增加,以维持GDP的持续成长。可是只要整体消费需求不再成长,总产出就会停滞。这也是为何全球各国经济,普遍陷入L型低成长的道理。中国大陆过去一直扮演世界工厂,当全球需求减退,立刻反映在GDP的成长当中。但是消费面所获得的利益,却不曾在统计数字中被揭露。

至于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效果亦是如此,因为创新导致产销过程的效率化,或传销层次减少,使产品服务与价格同步降低。刚开始时,会带来销量的增加,造就了GDP的成长,一旦需求到达饱和,就会停滞。但是创新过程所带来消费品质的提升,在GDP统计中被忽视。譬如目前网路销售,带来革命性的改变,无论商品交易资讯的多元性、价格的透明化,物流的便捷性,大幅减少了采购时间与精力成本,大家都过得比以前更好。但是以前,实体商店销售,有许多销售层次,包括生产、批发、零售、代理、仓储、运输等,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现在一步到位,中间厂商受到压缩,只有网路赢家,所以产品到销售,中间所能创造的附加价值,反而减少,反映在经济成长中,就是衰退。另外在所得分配面,就业机会与劳动报酬,也会同步减少。所以未来只有能够创新者,才是真正赢家,但所得将更趋集中,分配不均则是创新世界的棘手问题。

更明确的说,GDP的生产面与分配面,受到产业创新的影响,虽然生产力增加,但是简化了生产与销售的过程,各生产部门的关联度减少,致使投资乘数降低,也就是原来投资一块钱,所能创造的GDP减少了。但整体经济因为创新,可以享受的产品与服务内容,非但未减,反而增加,却无法纳入统计,让GDP统计有失真之虞。

简单举例,如果需要买一本书时,通过网路书店购买付款,直接快递送书到府,就完成购买程序。但是与过去必须亲自到实体书店购买相比,出门时必须开车或乘坐大众交通工具,中间如果天气热,还会喝杯冷饮或咖啡,书店要有店面、要付租金、要雇用员工、要有库存,并需要传统金流服务等,以上的一切都是关联产业,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现在的创新行为,简化了生产交易所需要的循环周流,反而让经济成长数字,显得有气无力。未来工业4.0,电脑、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发展,更会取代目前的生产服务模式,虽然能够创造新商机,但也会侵蚀旧商机。另外劳动需求相对减少,产业关联性降低,GDP成长必然受到影响,但这不表示整体经济福利的减少。在可见的未来,新经济的浪潮,传统工作机会减少,财富日趋集中在少数创新者手中,社会阶级的极端化,将成为无可避免灾难。

所以各国政府应了解,面临新经济时代的产业环境,低成长将成为常态,不要被GDP成长数字所迷惑,未达到一定的预设目标,就拼命用宽松政策去达成,在全球生产力过剩;需求饱和的情况下,再做无谓的金融刺激,只会让边缘厂商,在低利的环境下欠债苦撑,反而错过,去产能的绝佳时机,让债务雪球愈滚愈大,徒然助长资产泡沫与投机环境。政府更应该关注的是民众实质生活水准指标变化,而非一味追求GDP的成长,并以财政手段,矫正日趋恶化贫富不均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