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知道自己去後百姓一定會很悲痛,他不想因為自己的離去,而使百姓悲傷給百姓帶來不必要負擔,他認為死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留下遺詔說「天下萬物的萌發生長沒有不死亡的,死亡是天地之間的常理,是世間萬物的自然規律,有什麼值得過分悲哀的呢!世人都好生而惡死,死後卻要厚葬來敗光家產,過度服喪來傷害身體,我德行淺薄,無法扶助百姓,現在去世了,又讓百姓過度服喪長期之哀,來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別人家的父子為我悲哀,傷害長幼的心靈,減少他們的飲食,怎麼向天下人交代呢!

他命令天下的官吏和百姓致哀三天,然後都脫去喪服,該幹嘛幹嘛,不讓發動民間百姓痛哭致哀,就算宮中當致哀的人,早晚各哭十五聲就可以了。其餘時間不準擅自哭泣。下葬之後,應當穿緦麻服喪三個月的只穿七天。將遺詔布告天下,使天下人明白他的心意。百姓雖然很是悲傷,但他們都遵從文帝的遺詔,但文帝龍潛之地的晉陽百姓,對文帝十分的感激,漸漸將文帝神化,修建劉王祠,紀念文帝。百姓視文帝為天子與龍的化身,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進行祭神龍活動。紀念文帝。孝文皇帝治理天下,

開放了關塞橋樑,他廢除誹謗罪,取消肉刑。賞賜老年人。收養孤兒獨老,他減少嗜欲,不接受貢物、不私自佔有利益。罪犯的妻子兒女不受牽連,不誅罰無罪的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女,功德顯赫恩惠百姓。所以他的兒子漢景帝即位後,下令為他爹文帝創作《昭德》樂舞,來彰明他的美德。大臣們說「世間的功績沒有人超過高帝,德行沒有人超過文帝,高帝應為本朝的太祖廟,文帝應為本朝太宗廟。天子應世代祭祀太祖廟和太宗廟,郡國諸侯應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廟,諸侯王和列侯派使者陪同天子祭祀,

每年向太祖廟和太宗廟進獻祭品。把這些規定向天下人公布。於是全國各地人民自願立廟祭祀文帝。紀念他的恩德。文帝從代國來到長安,在位二十三年、宮室、狗馬、服飾、車架都沒有增加過,對百姓不便的禁令,就廢止來便利百姓。文帝平時穿著粗絲衣服,他所寵愛的妃子,也不準穿拖地的衣服,宮室的帷帳不準刺繡花紋,以表示敦厚簡樸,為天下做表率。文帝修建霸陵,隨葬品都用瓦器,不修建高大的墳丘,節省財務,不去煩擾百姓。太史公說「孔子說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廣施仁德。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廢除刑殺了。漢朝建立以來,到孝文皇帝有四十多年,德政已經興盛,逐漸接近修改曆法服色,舉行封禪這一目標了,只是由於謙讓才至今沒有完成,這難道不是仁德嗎!

漢文帝是漢朝第三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本來皇位與他沒有什麼關係,誅呂后平衡結果,讓還是諸侯王的劉恆進京做皇帝,史稱漢文帝。

漢高祖劉邦死後,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由於劉盈性格懦弱,太后呂雉稱制,她殺功臣殺皇子,大封呂姓諸侯王,違反了漢高祖劉邦「異姓封王人人得而誅之」的約定,大家敢怒不敢言。呂后死後,在周勃等大臣的策划下,得到齊王劉肥兩個兒子的大力支持,成功剷除呂家的勢力,經過權衡利弊,認為劉恆最合適做皇帝,外戚薄太后的娘家勢力不大。劉恆和薄太后能生存下來,也是他們對別人沒有任何威脅,呂雉才能輕易地放過他們到封地生活,也正是這一點群臣才認為劉恆最合適。劉恆上位以後,繼續推行呂后推行的黃老之術,讓國家減負輕搖,讓老百姓休養生息。漢朝正是在他與他兒子漢景帝的精心治理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恢復了繁榮景象,這時期史稱「文景之治」。


老百姓很悲痛,而且是真實表現。

漢文帝非常節儉,愛民。

呂氏被清算,周勃陳平這些勛貴列侯集團當然廢棄宗親勢力最大,出力最多的齊王系,而選擇母族力量衰弱的代王入主。正因為如此,漢文帝在強大壓力下謹慎而且保持傳統,推崇黃老之治讓百姓休養生息,24年如一日的節儉與撫恤天下,將土地稅金降低到三十稅一,說老實話,3.3%的農業稅幾乎可以說是國家政權沒有收。又宣布減免人頭稅,庶民每年120錢的算賦降低到40錢,減免了三分之二之多。

比如漢文帝本預備建一個宮殿內的露台,計算後大約需要100金,因為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而放棄了建造計劃。

漢文帝借緹縈救父的故事明確廢除肉刑,廢除連坐法。甚至發布《除誹謗妖言法詔》,允許庶民公開議論國政,給予言論自由。

正因為漢文帝德被天下,公元前25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毀壞挖掘很多西漢皇陵,唯不敢冒犯的就是漢文帝霸陵與漢宣帝杜陵。


正所謂「蓋棺定論」,一個人死後百姓反應主要決定於其生前的功過是非,古有岳飛死後萬人稱頌,忠肝義膽流芳百世;而秦儈萬世長跪岳飛墓,人人唾罵遺臭萬年。那麼漢文帝死後百姓的反應怎樣,我們來看看漢文帝的畢生功績。

漢文帝的登基繼位可謂是天降錦鯉,漢文帝,劉恆,劉邦與薄姬所生,劉邦四子,從小為人行事低調,從不參與朝爭,且為人寬容仁慈。漢高祖劉邦死後,劉盈繼位,呂后把持朝政,相繼逼死其各兄弟,由於劉恆行事低調地位又不顯赫,從而躲過了呂后的迫害。

呂后死後,舊臣陳平、周勃聯手誅滅呂氏勢力,恢復劉氏,由於劉恆寬容仁慈的名聲,被推舉成為新帝,稱文帝。劉恆稱帝以後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常頒布減省租賦詔令,使得百姓有飯可吃有衣可穿,生活日益富庶。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懷柔政策,不輕易動兵,儘力維持相安的關係,使得邊境安定,國家無需募兵立馬,百姓能在安定的國家環境下生活。

漢文帝的安民為本、減省租賦、懷柔列國等政策直接奠定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凡對社會有功績之人百姓必念之,想周總理去逝時,十里長街相送。漢文帝去世時百姓更是痛哭流涕,畢竟被呂氏壓迫太久,好不容易出個為民著想的統治者,如今去世未來統治者是否會恢復苛捐雜稅仍未為可知,失去的總是最珍貴的。


老百姓能有什麼樣的反應,還是要看漢文帝到底做了什麼?老百姓對於皇帝統治好壞是最有發言權的。

漢文帝的皇位可以說是偶然所得,當初漢高祖皇位傳給了漢惠帝劉盈,劉恆作為老四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漢高祖劉邦也不待見劉恆母子,封劉恆為代王,薄姬隨同去了代地。代地是苦寒之地,靠近匈奴,但是他們母子還是去了。幸運的是他們因此避過了呂雉的瘋狂報復。

待到呂雉去世後,陳平周勃選擇了低調而且外戚勢力不強大的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漢文帝母子可謂因禍得福。

漢文帝繼位之後,實行無為而治,輕徭薄賦,重視民生,重視農業生產,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這都與薄姬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薄姬在後宮時,就不爭不搶,懷孕也是運氣。有了兒子也沒有如同戚姬一樣,飛揚跋扈,而是性格溫和忍讓。

薄姬成為薄太后以後,還是沒有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的想法,對待大臣子民寬厚仁慈,當初有人誣陷周勃造反,薄太后一眼看穿,並對劉恆說,周勃要是造反的話,早就反了,還用等到今天?一語點醒劉恆,使劉恆能夠繼續信任周勃等人,君臣團結一心,開創文景之治。

漢文帝至孝,在其母親生病時,親嘗湯藥,精心侍奉,實為皇帝之楷模,和康熙大帝有的一拼。

薄姬死後,陪葬於劉邦的長陵,至今仍然有附近村民前去拜祭,就是對薄姬寬厚仁慈、低調忍讓、教育子女等方面有值得敬佩和借鑒之處。這比戚姬被呂雉做成人彘,死無葬身之地好的太多了。

而且根據大漢實力,劉恆適當合理處理和匈奴等少數民族政權關係,採用和親等手段,保證邊境和平,讓老百姓不用經受戰火兵災。

所以在漢文帝在位期間,社會安定,人民安居,經濟發展平穩。而且劉恆還十分簡樸,衣食住行都是奉行節儉之風,大家都知道皇帝擁有天下財富,奢侈豪華是皇帝的通用標籤,但是漢文帝就是個例外,衣服一穿就是若干年,飲食起居也都是能省則省,為臣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老百姓喜歡什麼樣的生活環境?他們不會在意天下是姓劉還是姓張,是漢文帝還是漢惠帝,他們在意的是:社會是不是安定,是不是能吃好住好,是不是沒有社會不公平,是不是沒有貪官污吏橫徵暴斂,對不對?

生活在漢文帝統治時期,應該說老百姓是比較滿足的,這樣的話,漢文帝去世,老百姓是什麼反應,就不用我多說了吧!

功過自在人心,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是老百姓啊!

我是敏學訥言,關注我共同欣賞歷史故事!


漢文帝是位承上啟下的偉大帝玉,他無為而治,十稅抽一與民同樂,大力提倡養馬冶鐵,為後世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蓄備了大量人力物力,可謂功高蓋世,他也崇尚禮儀孝梯,以仁義道德治國理政,使大漢帝國,如日中天,光芒萬丈,可稱為國富民強,有大國氣度,為億兆黎民百姓而敬仰,在他仙逝後,全國各地皆自願立廟祭祀,以示懷念,還有更多的百姓為幻山守孝三年,以示哀思,唐太宗李世民也親祭祀過漢文帝,可見其仁孝德化千餘年綿綿不決,富址萬方。


皇帝死了百姓不會有什麼感覺。誰給他點錢就會感激。種地是要交皇糧的,誰也不想交稅。興百姓苦,亡百姓更苦。


晉陽百姓把漢文帝當作神來崇拜,還立廟,每天二月二舉行紀念活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