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被譽爲“人間天堂”,曾令無數歐洲人感到神祕而嚮往。18世紀後期,西學東漸日濃,西醫對中國醫學的影響也漸盛。廣濟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前身)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從1869年僅在橫大方伯租屋三間、粗略設立的戒菸所,到被譽爲“遠東最好的醫院”的廣濟醫院,到今天的浙大二院,這家醫院已經在風雨中矗立了150年。

150年來,一代又一代“浙二人”不斷地用自己的毅力、才華和汗水澆灌着浙大二院的根基,使其日漸寬厚、堅固、枝繁葉茂,成爲杭州這座城市最有溫度的見證者。

“對每一位前來就診、住院和許許多多因各種需要而來的人們,我們都當做親人一樣來對待,孜孜不倦地建設像家一樣值得信賴的醫院。”院長王建安如是說。

廣濟精神

一百年前的和諧醫患關係延續至今

翻開悠久的歷史畫卷,泛黃的舊照片上,梅滕更與一位小患者,一老一小,一醫一患,一個穿長衫,一個戴禮帽,行的是標準90度鞠躬禮。

瞬間永恆,定格了百餘年和諧醫患關係的寫照。時至今日,這張鞠躬圖依然廣爲流傳,成爲醫學人文典範,給無數人帶來了溫暖和感動。2014年,鞠躬圖被複原成立體雕像,永遠矗立在浙大二院門口,將這份和諧和溫暖穩固起來、延續下去。

1881年,26歲的梅滕更和作爲護士的妻子一起來到杭州,執掌廣濟醫院。醫院的核心價值“顯仁”是由他的心靈深處發出來的。梅滕更要求醫生作出表率,在醫院裏不能大聲說話,有交流需一旁輕聲私談;見面不能冷漠不語,須相互問候;行走不穿硬底鞋,避免發出聲音。雖然都是些小細節,卻反映出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無微不至的仁愛。

19世紀初,麻風病令人聞風喪膽。廣濟醫院在寶雲山上建麻風病院收治麻風病人,還明確提出:“感同身受,責無旁貸。” 患者以貧苦人爲多,本着公益慈善原則,衣被藥食,皆由醫院施送,不收分文。

正如其名——“廣澤濟世”,廣濟醫院如歷史長河裏的燈塔,給困難中的羣衆送去光明與溫度。抗戰期間,除了治病救人,廣濟醫院又承擔起難民收留、分流等救難工作。在最危急時刻,曾經收治上千名抗日傷兵,接納過25000多名婦女和兒童。

一百多年後,“廣濟精神”依然在醫院裏溫暖流傳。2011年4月, “廣濟之舟”志願者服務聯盟成立,爲病人提供貼心服務。從此,“紅馬甲”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閃耀在醫院的角角落落。

蒲公英精神

是省內多家醫院的發源地

更是衆多優秀醫學人才的培養搖籃

從1885年至1927年,370多名同學從廣濟醫校畢業。他們多有德才兼備、學貫中西之輩,畢業後或服務於公衆團體,或自立診所、醫院,像蒲公英一樣將“廣濟精神”播種至各地。

第六屆醫科畢業生楊玉生,就是其中的典範。1919年7月,他與同鄉吳鍾鎔、潘鑑宗、黃溯初等一起籌辦了甌海醫院,即現在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作爲浙江省醫學會的發起者,從浙江省皮膚病防治研究所到溫州醫科大學,從浙江省腫瘤醫院到邵逸夫醫院,這所百年老院在歲月滄桑中勇往直前,將星火之光,演變成浙江省醫學欣欣向榮的燎原之勢。

1881年,廣濟醫院開展了首例氯仿麻醉下的截肢手術,自此奠定了全省“外科鼻祖”的地位,百餘年來這裏培養的博士、博士生導師遍佈全國衆多三甲醫院,享有國內普外學科帶頭人培養的搖籃之盛名。

建國後,老廣濟成爲了新浙二。每一位浙二人充分發揚“蒲公英精神”,開創了諸多省內先例學科及相關手術,並填補了國內、省內醫學技術空白,如骨科、神經外科、心血管內科、腫瘤科等,均爲省內首批成立。

1957年,朱焱教授在浙大二院創立了全省第一個神經外科。目前省內大約70%的神經外科骨幹是從這裏培養出去的,爲浙江省乃至全國神經外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幾十年來,浙大二院的這些學科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遍佈全國各地,其中大部分已經成長爲教授、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省內多家大醫院的院領導、科主任出自浙二。

如今,浙大二院通過“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將優質醫療資源散播天南海北、祖國各地,建設基層百姓家門口的“浙大二院”,這也是“蒲公英精神”在醫療新時代下的不斷延續和發展。

創新精神

每條血管裏流淌着創新因子

讓百年名院煥發強大生機

今天的浙大二院,老院區面積比19世紀末的廣濟醫院並未擴大多少,年門診量卻從千餘人次發展到500餘萬人次。“浙二人”們竭己所能爲患者付出,但又從不墨守成規。

上世紀五十年代,余文光教授完成國內第一例胰十二指腸手術,開了中國胰十二指腸手術的先河;石華玉教授在國內胸外科首創椎旁阻滯下肺切除等手術;腦外科醫生朱焱教授在省內率先開展顱腦手術;上世紀六十年代,樓福慶教授開始的茶色素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治療的研究居國內領先地位;上世紀七十年代,首先開展肝臟及心臟移植手術,成功搶救燒傷面積達100%、Ⅲ度燒傷74%的病人,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同體斷肢移位再植”手術……

這樣的創新基因讓醫院不斷散發出光輝,讓百年名院煥發強大生機。

進入新世紀以來,浙大二院更是全面突破,碩果累累:鄭樹教授在國際上最早發現三個與大腸癌相關的新基因,揭開大腸癌神祕面紗;彭淑牖教授攻克“胰腸吻合口漏”世界難題,發明“神刀”,改寫了世界外科器械史;姚克教授是中華眼科最高獎項大滿貫得主,是“眼科汽車醫院”發起人和領隊人……

圍繞臨牀若干關鍵的疑難問題進行產學研一體化聯合攻關,一項接一項的創新成果,遍及浙二所有門類。

王建安教授作爲國際知名的心血管病專家,在心臟瓣膜病和心肌梗死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和系統性成果。他帶領團隊自主研發經導管介入的瓣膜產品,創新瓣膜介入理論和關鍵技術,全球領域推廣“杭州方案”,明顯降低高危患者的介入治療併發症,技術與產品不僅推廣至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更是輻射到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同時,浙大二院也緊跟時代步伐,成爲“互聯網+醫療”的弄潮兒。今年2月,浙大二院與浙江移動聯合打造全國首個“5G遠程綠色急救通道”:通過立體急救網絡的智能監測和AI技術,識別突發病情,調配急救資源;救護車將患者生命體徵數據實時傳送回醫院,院內團隊實時監測和指導,提前做好搶救準備;超聲科醫生在院內操控B超操縱桿,遠程控制幾公里外基層醫院的B超機械臂,實現遠程診斷。

服務精神

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

150年來持續溫暖着這座城市

一個醫院能長久矗立在患者心中,醫生與患者之間彼此信任的橋樑,都是源於醫院有溫度的品質和服務。“患者與服務對象至上”,是浙大二院始終如一的價值觀,橫亙於歲月,滲入了一代代醫護人員的血脈,化入一日日平實日常的言行。

在浙二,通過“流程跑”“機器跑”“數據跑”,代替了“患者跑”,充分發揮省級大醫院示範引領作用,當好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最多跑一次”領跑者。

在浙二,急診救治高效一體,率先成立胸痛、卒中及創傷中心,急性心梗患者90分鐘內打通閉塞血管率達93.6%,急性腦梗塞患者平均在45.7分鐘內得到溶栓治療;設立集放射檢查、臨牀檢驗、創傷處理、手術治療等所有急救措施爲一體的一站式創傷復甦單元,構建立體式急危重症快速轉運通道及最大的空中急救聯盟,成爲一體化急診創傷救治“全國標杆”,圓滿完成省內各類重特大傷亡事故救治任務。

在浙二,濃濃的醫患情會分分秒秒溢出。從1964年起,腫瘤團隊跨越半個多世紀的11765張隨訪卡,是醫患關係的紐帶、是檢驗治療效果的試金石,也是腫瘤科學研究的基石;綜合ICU醫生爲剛從死亡線上“逃過一劫”的心肌病患者彈奏了一首琵琶曲,這是患者耳中最美妙的音樂,是在傳說中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發出的生命之聲。

在浙二,醫生們也常常被患者感動。49歲的“杭州女婿”馬克走了,浙大二院器官移植團隊完成了他的心願,從他的身上取出心臟、肝臟、腎臟和角膜,移植到六位等待已久的受者身上,讓他們重獲新生,繼續替馬克愛着中國愛着杭州。

在浙二,面對每一次突發,生命的集結號如風馳電掣般,快速、精準、高效。“7.5”事件的救治,20多個科室、1000多人,共同創造了19位重度燒傷患者院內零死亡的生命奇蹟。

漫步浙二門診樓前,一座還原歷史的紅色拱門上,書寫着蔡元培當年的題詞——“濟人壽世”,時刻提醒着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這是這所百年名院給這座城市最有溫度的禮物。

首席記者 俞茜茜 見習記者 陳彥汝

通訊員 方序 鄭芬芳

編輯 潘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