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是實踐,而知識可以是經驗也可以是理論,理論指導實踐,實踐驗證理論,用所學知識藉以利用可以驗正經驗,最根本還是知識來源於前人實踐經驗當中萃取的精華同時經驗也並非適用於百分之百。
個人認為知識是對經驗的高度提煉和總結,偏向理論,經驗來自於實踐,是依據過往事例的處理方式對現在決定的一種支持。


這與哲學的實體理論的發展有關。

在希臘哲學中,實體被提出是柏拉圖在《巴門尼德篇》八組一推論的結果,是亞裏士多德《範疇篇》的結果,柏拉圖把存在理解為不變的多個客觀理念,理念是最高的實在性,那麼經驗作為可變的現象就是虛假,所以,知識是理念,流變現象只是知識的幻象。因此造成了「無窮回溯性問題」和「不變理念如何產生現象的問題」,在亞裏士多德那裡出現了「拯救現象運動」,有限的個別事物,是事物被稱之為事物的源頭,他通過形式質料分析,認為源頭只能分析到「作為存在的存在」——「實體」那裡,並把個別事物當做「第一實體」。從而肯定了經驗科學,現象界是創製科學,經驗和知識在亞裏士多德那裡有了初步的和解,但是他自身也有很多很多的矛盾。

在中世紀哲學,有持經驗不是知識,只是完滿完全的上帝的造物一派和共相只是空氣振動是一組名稱的兩派對立,唯名和唯實論最終都無法戰勝對方,哲學稱為「形而上學紛爭的戰場」,阿奎納和奧卡姆最終把哲學問題的無解性,稱之為「恥辱」,經驗和知識是否統一成了最大的問題。

近代哲學或西方現代哲學自笛卡爾始,笛卡爾認為「哲學應該成為科學」,需要「確定性」,然後在其沉思中,他把「我思規定我的對象」這條原理,擴大到經驗,表現為「通過我思規定」,「物理實體」,「心靈實體」和「上帝實體」可由「數學,物理學和形而上學進行先驗規定和認識」。經驗和知識的嘗試統一在近代以「先驗層面」是「有所關係的,但是根據和源頭有先後關係,我思有原理和根據的作用,認識我思就是認識理性能力」。在經驗主義中,休謨,洛克,柏克萊都認為「經驗纔是知識,經驗代表著可操作性,檢驗性」,如果知識不能操作和檢驗,就像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那麼仍然同「中世紀」一樣不可能。

此時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都認為,知識和經驗有關係,但理性主義認為,理性具有根據和原理的能力,是知識的源頭,高於經驗。但是經驗主義認為,理性只不過是身體力量,是通過經驗來發揮作用和表象自身力量的。

最後,就到了「強主體主義,強理性主義」的康德,費希特那裡,知識就是經驗,如同純批開始說的一樣,「我們的知識只能是經驗,但又不完全是經驗。」

到了現當代,德國哲學實際上變化不大,觀念論繼承了黑格爾和斯賓諾沙的傳統。沒有人在對「知識」產生懷疑了,而更多的是問「經驗問題」,「存在者為何是存在者,即為何在者在而無不在」和「在場問題」。英美哲學則發生了太多太大的變化,但是「經驗問題」變成了「事態結構」的「發生或不發生的可能性問題」,也變成了「科學實在」如何「還原」而「反映和再現」問題。

很贊同樓上的回答

知識是理論,經驗是實踐

直接學習到的是經驗,針對某一特定情況的實踐,能夠總結歸納成通用的抽象模型纔是自己的知識


現在大多數知識歸根結底其實就是經驗。只是根據一種現象然後自己總結出來某種模型或者理論往這種上面套,能夠在某個範圍內推廣這個理論那麼就成了知識了。其實我們很無知的,很多東西根本解釋不好。
知識是理論,經驗是實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