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感覺不太好意思啦


我是一個開書店的,只看不買可以啊。

這年頭,來實體書店看書就很感恩了好嗎?

多少人是來照相的,我們不是還得忍著。(攤手)

所以看書真挺好的。

其實商場裏很多店鋪,幹逛不花錢的人也有很多嘛。正常心態就好。


因為看到您提到感覺不太好意思,說明您是真的喜歡讀書,而且懂得感恩。而不是隻去書店擺拍的。這就已經讓人高興了。書店最缺的是穩定的讀者。只有穩定的讀者纔有足夠的潛在顧客。

其實看書最大的成本是什麼?

時間!因為這是無法購買無法回溯的。

不看書不賣書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沒有閱讀習慣、沒有如何從書裏取得信息的思維方式。包括學校教育也是壓力重重卻讓人來不及從學習中獲得快樂。這樣遇到事情只想從朋友那裡問一句或網上隨便一艘就能快餐解決。讀書讀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深閱讀,五年十年後思維方式就會與不讀書的人逐漸拉開差距。

如果你偶爾去逛一下,看半天書沒買。這樣和逛街沒買衣服,逛超市沒買東西一樣。零散顧客,偶爾的購買行為是否發生對商家來說有沒有都行。

那麼如果你是經常去逛、去花時間真的看書仍然沒買呢?你會逐漸從書裏得到一些,書逐漸成為你的生活必需品,培養你的興趣愛好,擴大知識面。閱讀成為你的習慣。然後:

1、年輕但沒錢:只要培養了習慣,將來總有一天你會因為看到一本好書而觸動,念念不忘。甚至因為看了一些好書對將來考試、工作有幫助,影響你的一生。從而感激書店。同時,因為你的長久逗留,書店有人氣。

2.1、年輕,工作後開始逐漸有閑錢。因為電子商務的影響而在書店看書,在網上購買紙質或電子書。

可是書店現在也擁抱互聯網,誰說書店就只能在店裡買紙質書了?很多書店也通過微信等途徑賣書並和讀者互動培養書店的品牌呀。如果價格合適,那麼你也會在這家書店的微信網店裡買書。

2.2、年輕、工作後開始逐漸有閑錢。在書店看到一本好書,搜一下網上和實體書店的差價。加上快遞費和書店直接買差不多。那麼就在店裡買了,畢竟哪裡買不是買?不用湊單、即時取得,即時獲得閱讀快感的滿足。

3、有錢可以支付買書但依然沒買,可是長時間在書店裡看書累了,或者因為喜歡書店氛圍而約朋友在書店會面。那麼現在書店也開始多種經營。坐在舒服的椅子上,然後買份飲品、買盆多肉也是一種消費。

互聯網+時代書店經營確實不容易。經營要有濟世情懷,要能有耐心培養顧客和品牌,還要關注每天流水,壓力很大。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淘汰落後,演化求生。而您持續的停留、真正的閱讀,正是給自己培養一個對一生都有好處的習慣,也為書店或者這個行業留下一份希望。

雖然沒有買書,但能否有機會和書店的人在微信或當面聊聊天,說那本書好那本書不好,給他們第一手的市場反饋?成為他們的朋友。書店裡很安靜,店員也挺寂寞的。一個笑臉一句問候也有用。只要有心,真的愛書,那麼讀者就不僅僅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還會有複合價值。和很久前計劃經濟時代店員賣書和賣豬肉一樣,能賣給顧客就不錯了。而且賣什麼都是一樣拿計劃時代的工資不同。現在的書店還是期望顧客互動的。少數依然對書對讀者不感興趣的店員和老闆其實沒能真心經營,早晚被淘汰。這樣的店當然看了不買是正常的,因為不值得。

我曾經在一個二手書店為老闆解釋DK系列圖書而讓老闆增加了一個細分品類,結果成為老闆的一個持續銷售熱點。


這個很正常,但是在書店裡人不多的時候,孤零零一個人就可以感受到來自老闆的森森「惡意」。

如果老闆沒有進一步行動的話,你可以理直氣壯的繼續,你是在幫他刷人氣!


一到寒暑假就去書店看書 看已經拆封的樣品書 一個下午讀完一本書 看完書心情挺好 一般書店的工作人員都挺好的 也不會白愣只看不買的人 (就算白愣能咋 也不能把我攆出去吧 ) 你看啊 現在很多書店都有拆過封的樣本書(沒拆封的我們就讓它在書架上好好的趴著哈) 就是為了給喜歡讀書的朋友看的 我個人認為買回去的書都是擺著收藏或者想以後再看幾遍的 像小說 或者一些名人自傳我都不會買回家的 但是像詩集一類的如果我喜歡就會把它帶回家好好養著 所以等到寒假回家 我還會去書店只看不買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