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運動對身體好,但也有一些小眉角要注意,包括久未運動的人不要一次進行太過激烈的運動,或是在大太陽底下進行長時間的運動,這都有可能導致人體負荷不了而得到「橫紋肌溶解症」。

 

日前有一位青壯年男子平時沒有運動習慣,卻一口氣完成了3000公尺的夜跑,結果除了全身無力之外,還導致小便呈現醬油色,醫生診斷他罹患橫紋肌溶解症。

 

今天在南投市的一名17歲少年與友人在大太陽底下打了2小時的籃球鬥牛賽,除了有肌肉痠痛、噁心等症狀外,小便還一度尿不出來,最後尿出來的尿液竟然還呈現深紅色,最後醫師也判定該少年為熱痙攣所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

 

六、七月迎向高溫季節,全台灣的氣溫都直線飆升,中央氣象局更是時常發布高溫資訊提醒民眾慎防熱傷害。

 

高溫造成的熱傷害可分為熱水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熱中暑,其中的熱衰竭是在高溫環境下,體內缺乏水分及鹽分,使身體功能失調,導致大量流汗又皮膚溼冷;熱中暑則是在高溫環境下,身體來不及排汗控制體溫,有可能會發熱超過40度還意識不清,所以熱中暑也是所有熱傷害中最嚴重的一個。

 

長時間處在悶熱環境下,沒有即時補充水分及鹽分,就有可能造成體溫失調、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等問題,而「橫紋肌溶解症」就是屬於嚴重的熱中暑,若再沒有得到及時治療,也有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

 

所以面對炎炎夏日,想要從事戶外活動時,還是要視環境與身體狀況做調整,若已有不舒服的現象就不要再繼續進行活動,趕緊補充水分、讓身體降溫,並且立即送醫治療,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首圖為示意圖 取自pixabay)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