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周雲先生這樣的「先生」百越還有很多,知道「南粵先賢館」的朋友都會明白,為什麼會有如此奇葩言論存在了。

無外乎縱觀華夏歷史,百越絞盡腦汁七拼八湊,勉強建立了一個祭奠56位「先賢」的「先賢館」,都有哪些「先賢」入列:

(趙佗、楊孚、葛洪、冼夫人、陳文玉、惠能、張九齡、韓愈、包拯、余靖、周敦頤、蘇軾、崔與之、文天祥、丘、陳獻章、湛若水、黃佐、翁萬達、海瑞、袁崇煥、陳子壯、屈大均、陳恭尹、陳、阮元、張維屏、關天培、林則徐、蘇六朋、梁廷、朱次琦、陳澧、居巢、居廉、洪秀全、馮子材、鄒伯奇、洪仁、丁日昌、容閎、張之洞、劉永福、陳啟沅、張弼士、鄭觀應、黃遵憲、鄧世昌、康有為、詹天佑、丘逢甲、梁啟超、吳趼人、孫中山、馮如、朱執信)

蘇軾:不辭長作嶺南人,沒毛病!


周雲先生講「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他的意思是,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什麼關係。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中原「引進」的,由中原漢族移民帶來的中原雅言與當地百越語融合發展的結果。當地古粵人講古百越語,裡面有很多非漢語的內容,就是當地的土著語。

而研究認為,粵語中保留了許多中原古雅言的成份。因此得出,雅言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現在的陝西西府方言為最接近周朝雅言的語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古老的發音。

那麼,粵語是怎麼在「百越之地——嶺南」發展演化的呢?

可以這麼說,隨著中國歷史階段性的發展,粵語也進行著它自身的發展和演變。

1、在秦漢時期,作為粵語雛形語言,華夏族語言雅言隨中原移民開始傳入嶺南地區。

2、秦朝滅亡後,趙佗在嶺南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粵語得以發展。

3、漢朝加強對嶺南的管轄和統制,為粵語的鼎盛時期。

4、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粵語得以穩步發展。

5、在唐朝鼎盛時期,這一階段粵語仍然受中原漢語影響,為了交流,形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原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辭彙文法的語言。

6、唐宋時期,粵語逐漸定型。

7、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導致中原漢語與中源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逐漸增大。

8、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話向北方官方語言靠攏;而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

9、清朝中末時期,隨著海上絲稠之路開通,粵人出國走向世界各地,粵語也開始向外發展擴散,並開始向世界各地傳播。

10、近代、中華民國成立時,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但粵語不受限制而發展,曾一度差點被定為全國普通話。

建國之後,在全民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到考驗和挑戰。

以上證據說明,粵語是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由中原雅言逐漸融合嶺南地方語言,而形成今天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的一種漢語方言!

所以,周雲先生講的沒有錯,說得很對: 「粵語不是粵人古語,而是中原夏語」。


如果這個要較真,不妨用粵語我地這個單詞入手追朔,我地國語譯作我們,西漢廣州人譯作我這,秦之前廣州地區是講壯垌語,我地這詞不是嶺表外有那個省在運用,伏波馬援沒到到廣州,凡是古文獻都沒有我這詞


說起粵人不得不提古代的百越語,裡面有很多非漢語的內容,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什麼關係。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


吾乃土粵語即文言也!文言文就是土粵語!標準粵語則之謂白話亦今廣州腔!越南=安南!越與安音似!越來越好=愈來愈好!越=愈=安音似!閩南語發音同土粵語!肇慶梧洲玉林鄉下山區角落的尚屬文言!市區則之白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