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國際貿易論文,本篇論文具體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宏觀因素分析我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的影響,然後根據市場佔有率,顯性比較優勢以及貿易競爭指數等指標分析兩國農產品貿易水平,並且結合引力模型,實證分析了我國對日本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因素,並給出建議和對策。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1.1.1 研究背景

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不斷加強,各國之間的貿易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貿易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各國之間的貿易越來越緊密,相互依存度很高,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國都應該抓住機遇,積極商討合作,為貿易創造更加有力的條件,因此自由貿易區便逐漸形成。自貿區的建立有利於減免關稅和市場准入的貿易環境,減少貿易成本,增加貿易效率能夠使國際貿易更便捷的進行。我國和日本都是貿易大國,對世界 GDP 的貢獻都很大,加之日本與我國相鄰,我國與日本的貿易非常緊密,已經成為重要的貿易投資夥伴,我國與日本簽訂自由貿易區的計劃,既有利於中日貿易朝著更繁榮的進程發展,又能夠促進周邊國家共同發展,對亞洲經濟發展意義重大。2012 年,中國日本以及韓國決定開起自貿區計劃,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九輪談判,但由於對部分商品的貿易開放程度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目前還沒簽訂完成。中外學者也會從自貿區這一方面重點分析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貿易影響因素。現如今,日本有超過八成的農產品是進口我國的,我國相繼成為日本第二大進口國,連續十年佔據前三,我國與日本的農產品貿易已經成為兩國貿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以說兩國貿易超九成成交額來自農場品成交額。我國屬於發展中國家,而日本屬於高度發達國家,我國與日本的經濟總量相差不大,但人均 GDP 卻存在明顯差距,由於我國先天的地理環境,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這就有利於我國農產品的發展和出口,同時加之我國有用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勞動力成本不高,更加促進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對於日本出口農產品上存在顯著優勢,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與日本的雙邊貿易。然而,由於日本資源匱乏,國土面積小,人口密集度高,這就迫使日本不得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以滿足國民需求,更是由於這方面的原因,日本政府保持本國農產品發展,會設置跟高的貿易壁壘,以避免國外農產品佔領本國市場,對進口的農產品收取高額的關稅並且制定較高的貿易標準政策,同時對本國農產品實施高額的農業補貼稅。我國與日本相鄰,這也促使我國大量農產品出口日本,為了推進兩個共同進步,我國積極響應自貿區的建立,努力促成談判,對農產品的自由貿易積極響應,但日本當局對農產品進出口持謹慎態度,不支持也不反對。

........................

1.2 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都對國際貿易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並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不同的是國外學者大多從理論方面研究貿易的發展,對中日貿易實際問題的研究卻不是很多,而國內學者對中日貿易研究問題主要集中於非貿易關稅壁壘和匯率等方面,都是從單個因素來研究影響國際貿易的發展。以前的學者主要都是從貿易壁壘等方面來研究我國對日本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比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現今,學者們換了角度來分析我國對日本農產品貿易出口影響因素,從一國國民生產總值、匯率以及兩國貿易差距等因素來分析。

1.2.1 國外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大多使用貿易引力模型或者恆定市場份額來研究貿易影響因素。Pietrzak (2015)採用引力模型,選取 1999-2010 的數據,分析了貿易總量、人均 GDP、人均 FDI 、匯率、地理距離對歐盟國家雙邊貿易的影響。結果表明貿易總量、人均 GDP、人均 FDI 的增加會促進貿易的發展,而匯率、地理距離的增加則會制約貿易發展。Muraleedharan(2007)利用 CMS 模型研究東南亞出口胡椒粉,研究表明,進口市場的需求對出口有顯著作用。大多數學者都把影響貿易的因素分為技術性貿易壁壘、貿易總量、人口規模、距離、匯率等,認為技術性貿易壁壘會阻礙貿易發展,值得人們重視。Henson Spencer(2002)實地調查發現技術性貿易壁壘會減少發展中國家出口,發達國家會制定嚴格的進口標準,從而導致大量商品無法出口。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1973)提出邊際產業轉移理論,他認為國際貿易與 FDI 是互補關係,FDI 應該從處於劣勢的產業開始轉移。Bj?rn Alecke(2012)用面板數據證明本國出口與 FDI 存在替代關係。ECOYS(2009)運用引力模型證明 TTIP 協議能減少非關稅壁壘的影響,預測 2018 年GDP 能夠增加 1%左右,並且自貿區國家制定的統一標準能夠減少貿易成本,增加全球貿易總量。Estrada(2012)對比分析了中日韓和東盟自貿區,中國逐漸成增加鄰近國家貿易的主力軍,大多依賴我國的發展,而減少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依賴性,有利於中國貿易的發展,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摩擦。

.........................

2 貿易理論

2.1. 絕對優勢理論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1927-1790)在 1776 年《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他反對重商主義,認為貿易是自的,並且首次提出了自由貿易的理論。顧名思義,是說某兩個國家生產一種商品在成本和地域上存在的差異,所以其中一個國家生產這種商品所花費的成本較低,從而這個國家就會大量生產該種商品。主要內容(1)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人們更傾向於進行分工,從而能夠增加國民財富。(2)每個人分工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然後進行交換能夠獲利最大。(3)將家庭分工推廣到國家層面,論證國際分工的必要性,主張進行自由貿易,斯密認為每個國家可以交換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這樣對各個國家都是有利的,國際總財富也能增加。(4)自然條件同樣會影響國家分工。每個國家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自有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在國際貿易中獲利。

斯密指出分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作用,每個國家根據自身的優勢進行分工,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利益。但如果兩個國家在各個方面處境不同,一方處於絕對優勢另一方處於絕對劣勢,這樣的情況下,是無法運用絕對優勢理論來解釋的。

......................

2.2 比較優勢理論

大衛李嘉圖鑑於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比較優勢理論。李嘉圖認為即使一個國家的各個商品處於絕對優勢,另一個國家的各個商品處於絕對劣勢,因為勞動力成本不同,他們同樣可以交換商品,進行國際貿易,獲得利益,一個國家應該出口那些優勢的商品,進口劣勢商品,並且差距越大,進行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 A 國和 B 國只生產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假設分別是 a、b,也就是說 A 國的勞動力全都生產 a 產品,B 國的勞動力全部生產 b 產品,A、B 兩國同樣可以進行貿易獲取利潤。李嘉圖對進行國際貿易的條件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只是比較優勢模型的一種特殊狀態,李嘉圖將「看不見的手」延伸到了全世界。那麼,根據結論可以推導出國際貿易只會發生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交換中,但現實卻是國際貿易大都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這就使得該理論無法完全解釋貿易的發生和產生貿易利潤的原因。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主要闡述的是兩個國家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貿易理論已經無法解釋一些貿易現象,這樣就催生了新的貿易的產生。20 世紀 60 年代初,產業內貿易這種新的貿易理論因運而生,產業內貿易又稱雙向貿易,是指一個國家能夠既出口又進口同種類別的產品。產業內貿易否定了自由競爭市場,認為市場都是不完全競爭的,同時從需求供給要素說明國際貿易的原因和發展,理論還說明產業內貿易的利潤來源於規模經濟。該理論對於研究中日產業內貿易現狀以及提出相應對策具有積極作用。

......................

3 中日兩國農產品貿易現狀 .................... 10

3.1 中國和日本農產品現狀分析 .................... 10

3.1.1 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概況 .......................... 10

3.1.2 中日農產品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分析 ........................ 11

4 中國對日本農產品的特徵分析 .............. 21

4.1 貿易政策 ......................... 21

4.1.1 關稅 .................... 21

4.1.2 非關稅措施 .................. 22

5 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分析 ............ 28

5.1 理論分析 ............ 28

5.2 模型構建與數據來源 ........ 29

5 中國對日本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因素分析

5.1 理論分析

.......................

6 結論與政策建議

6.1 本文結論

本文主要闡述我國對日本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進行比較分析,選取市場佔有率、顯性優勢以及貿易競爭指數等指標,並借鑒引力模型,來對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進行比較,從而得出我國的 GDP 對日本農產品有促進作用,而影響日本農產品發展的主要是人均 GDP 和匯率。中國與日本的距離、農業的增值以及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對農產品出口沒有太大的影響。總結如下:

(1)根據農產品貿易現狀分析,農產品貿易規模也進一步加大,中國主要出口農產品到日本,貿易規模增大,但是雙方的貿易增長率卻相對於中國出口增長率來說增長緩慢,雙邊貿易規模還可以擴大。從勞動力角度上,日本的勞動力成本高,資源相對於中國來說比較匱乏,這使得中國在農產品貿易中具有優勢。從農產品分類角度出發,中日之間出口種類比較類似,種類大的農產品具有較高的競爭力。

(2)通過對中國和日本在農產品貿易特點上分析,可以得出中日之間農產品貿易主要是農業產業之間的交易,中日之間的貿易主要集中在進口,也就是說,農產品貿易進口要大於出口,而且還存在貿易以產業之間貿易為主。根據 TC 指數可以知道,中國貿易競爭指數相對於日本來說還是比較高,僅僅在指數上放映,但是主要貿易的競爭力體現的不太明顯,存在一定差距。中國的農產品優勢的種類多,但是之間的貿易額差距卻很大,說明在農產品種類的選取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總體上中國和日本在競爭力上相當,各有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間貿易。

參考文獻(略)


還有問題也可下方評論or私信我——編輯部的王姑娘

收集大家的問題,發文章來給你們解答!

文章——2018-12-24發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