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唐宋元明清,在幽默中掌握歷史新知識!

史可法是一位好人,一位忠貞不二的愛國者,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卻不是一位軍事人才。前面誇的再花裏胡哨,最後一條不達標,也是白扯。

史可法軍事能力極其一般

史可法,生於1601年,卒於1645年,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禎元年,史可法中了進士。請注意,進士意味著史可法是文人,不是武將。自古以來,文人武將很難轉換,除非是不世出的天才。

崇禎八年,史可法終於在武將當中有了一席之地。並不是說史可法的軍事素養多麼優秀,而是因為能打的都打死了。崇禎八年,史可法率軍擊潰天堂寨的農民軍。

崇禎十一年,史可法由於長時間沒能平定戰亂,被朝廷要求戴罪立功。(這是一個極為玩味的辭彙,明明沒有建樹,為什麼還要戴罪立功呢?還是之前的那句話:能打的都打沒了。)

崇禎十二年,史可法因父親去世不得不服喪,在之後調任南京兵部尚書。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京,崇禎上吊,史可法聽聞痛哭,用頭顱撞擊柱子,血流到了腳下。在之後,史可法擁立福王,積極籌備軍隊,準備反撲。

1644年末,清軍與李自成的軍隊發生內訌,史可法以聯虜平寇的緣由,放棄北征。這是史可法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可他毫不猶豫的丟掉了。

揚州之戰,影響華夏子孫的核心戰爭之一。清軍圍攻揚州,短短一天,揚州城破,史可法寧死不屈,被殺身亡。

順便說一下,揚州城是整個明朝最為堅固的三座城市之一,剩下兩座為北京城、南京城。(關外暫且不算)

同年六月,清軍圍攻江陰縣城,八十一天後城破。相互對比下,不得不說:史可法自始至終都不是精通軍事才能的人。

沒錯,這就是事實

大家有沒有想過:史可法不會打仗,崇禎知道,福王知道,甚至連清軍都知道。

可為什麼崇禎信任他,福王依賴他,清軍敬佩他?沒有道理啊,庸才不是應該被摒棄麼?

不,恰恰相反。史可法從來不是一個人,它代表著一種看不見說不清的東西,咱們的老祖宗稱呼為:氣節。

崇禎年間,大臣相互推諉,誰都不幹事。史可法說:沒人來,我就上。

我們只看到了史可法偷襲農民軍和打輸的那幾場戰爭,卻沒有看到:那一連幾個月都不脫衣服,為了大明王朝拼了老命的史可法。

當其他大臣都在打口水仗的時候,只有史可法默默的丟掉紙筆,拿起大刀上陣殺敵。當所有人都道貌岸然,想要投降清軍的時候,只有史可法不離不棄。

崇禎死了,那就跟著福王;揚州城丟了,那就把自己的命也放在這。事實上,清軍一直想招撫史可法,但史可法從未有過投降的念頭。

一位有氣節的人,往往是最受人尊重的人。

弘光元年,福王賜謚號:忠靖!

清乾隆年間,朝廷追謚:忠正!

後人收其著作,編書:《史忠正公集》!

1985年,揚州博物館為史可法立塑像!

2002年,揚州史可法紀念館印製《史可法誕辰400週年》紀念封!

史可法,從不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但歷史證明:他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明朝的統帥,基本是文人,這是它的制度設計,說白了就是對武將的不信任。有明一朝,承宋制,文官的地位很高,武官的地位很低。等到用人的時候,就知道了這種制度的缺陷性。史可法很有節氣,但作為一名統帥,談不上有指揮能力。有人做過統計,明朝的武將,科舉出身,繞個彎再帶兵,經過戰爭的實踐鍛煉,成為一名將軍,要五年時間。而李自成的將軍,從當兵到能帶兵打仗,只有一年時間。而滿人是馬背上長大,從小就會打獵,從小會打仗。試問,這種培養機制,怎麼能打勝仗呢?明朝亡於清,純粹是自作自受、作繭自縛,活該啊!


我對明末文人煩到極點!唯一可取的是不分場合與國家利益一個勁死諫!好事幾本上沒幹幾件,在國家滅亡的路上出了很大的力氣!明的滅亡,個人認為文官集團是第一罪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