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的騶虞幡為什麼有息戰解斗的神奇威力呢?

  騶虞幡止戰,這個事是有的。史書還有模有樣,咱們回顧相關的兩小段文:

  第一段:《晉書》楚王司馬瑋被滅:

  "會天明,帝用張華計,遣殿中將軍王宮齎騶虞幡麾眾曰:"楚王矯詔。"眾皆釋杖而走。」

  八王之一的楚王司馬瑋與賈南風合謀殺掉汝南王司馬亮,司馬亮被殺後,賈南風反殺司馬瑋。因為司馬瑋勢力很大,又因其間各種勢力糾紛,所以賈南風(借惠帝之名,行皇帝之實)聽從張華的意見,以騶虞幡為令旗來打壓司馬瑋,此幡一出,將士紛紛放下武器散開,司馬瑋被活捉,不久被滅。

  第二段:《晉書》司馬冏兵敗。

  長沙王乂徑入宮,發兵攻冏府。冏遣董艾陳兵宮西。乂又遣宋洪等放火燒諸觀閣及千秋、神武門。冏令黃門令王湖悉盜騶虞幡,唱雲:"長沙王矯詔。"乂又稱:"大司馬謀反,助者誅五族。"是夕,城內大戰,飛矢雨集,火光屬天。帝幸上東門,矢集御前。羣臣救火,死者相枕。《晉書》

  長沙王司馬乂與齊王司馬冏相鬥,齊王司馬冏派人偷騶虞幡,想讓司馬乂的人放下武器,乖乖聽話。只是他沒想到,司馬乂直接把惠帝給抬了出來,讓惠帝親上戰場,齊王戰敗,後被處死。

  騶虞幡第一次出場,兵士立即放下武器,第二次如果沒有惠帝到場,估計也可以息戰了。騶虞幡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騶虞幡,讀音zōu yú fān,指一種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旨解兵。清代趙翼曾在《廿二史札記》卷八里這樣解釋:

「晉制最重騶虞幡,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慴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

  為什麼會如此神奇?其實是因為騶虞是一種神獸,有很多故事。

  最早的故事是出自於司馬遷編的《周本紀》,傳說商朝末年的時候,昏庸無比的紂王聽信奸佞之臣,認為西伯侯姬昌將會威脅朝廷,於是將他囚禁在羑(yǒu)裏。為了救下主公,姬昌的家臣散宜生窮盡心力,費盡心思,終於找出三件寶物進獻給商紂王,希望看在寶物的份上,饒了姬昌一命。三件寶物裏,就有一件是罕見神獸騶吾——騶吾即騶虞。

  紂王得到寶物後,果然龍顏大悅,赦免了姬昌,還給了他相當大的權力,即代天子征伐諸侯國,姬昌因此勢力大增,後來就有了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的事情。在周人看來,騶虞就是姬昌的救命恩「獸」,沒有它,紂王未必會饒姬昌性命,以後的事情,自然更是沒有的了,所以姬昌也很感激,派人作曲,很久以後還有了詩歌《國風·召南·騶虞》,從此,騶虞就成了有帝王認證的仁獸。

  騶虞長得什麼樣呢?據《山海經》中的《海內北經》載:

「林氏國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虞,乘之日行千里」

傳說中,它大概是虎軀猊首,白毛黑紋,尾巴很長——這麼說吧,咱們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據說這種動物相當仁慈,連青草都不忍踐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它是不會喫的。

  後來,關於騶虞的記載,越來越玄乎,西漢初年的《毛詩故訓傳》這麼寫它來著:

  「騶虞,義獸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則應之。」

這麼一說,那就相當厲害了,只要是帝王仁德聖明,它老人家(老獸家)便會受感召而現身,也就是說,只要是它一出現,這當朝帝王就是聖明天子。其實也就愚弄愚弄百姓罷了,咱們別的人也不多說,就看晉惠帝,晉惠帝聖不聖明?他們當時的人也許有清醒的,但不敢說,咱們後人都清楚也敢議論,他吧,就是一個傻得不能再傻的傀儡皇帝,善良估計是有的,但是聖明,真的離他很遠,要不是他這個傻子當皇帝,西晉也未必會有賈南風專政,八王之亂,也許就不會有五胡亂華了,咱們漢人也未必就會走到瀕臨滅絕的窘境。

  當然了,在絕大多數人眼裡,皇帝是天子,不可妄議。當時的人們,就覺得這騶虞一出,天子必然聖明,就算騶虞本尊不出現,來個幡也是不錯的了。所以,一見此幡,人人放下武器,無條件投降,擁有此幡一方勝,比後世的尚方寶劍還要強悍——晉人真的很淳樸啊。

  正因為騶虞幡有如此效用,所以司馬冏才會想著用它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只可惜幡還是沒有皇帝本尊厲害,他最終失敗了,或許是因為騶虞本尊沒出場,只上了個幡,所以神奇的影響力下降了?不管怎麼說吧,這面旗幟的作用是響噹噹的。只是晉朝以後,騶虞幡也失傳了。

  不過了,幡雖然失傳了,人們對騶虞的崇拜並沒有消失。明朝永樂年間,騶虞的故事又出現了兩次,永樂二年的時候,周王朱橚為祝賀兄長登基,就獻上了騶虞,九年後,有人有樣學樣。這個用意咱們現代人都清楚,大概是朱棣從侄子手上搶來了皇位,覺得不是很好看,所以呢,安排某些祥瑞來洗洗地,騶虞是上天降下的仁獸,出現在當時,肯定算是對自己得位的肯定,嗯,是個明君。至於騶虞到底長什麼樣,是雪豹是獅子,是白化王獵豹還是熊貓,都無所謂了,要的,不就是個名頭嘛。

神話嘛,也多是人編的。(文/宛如清揚 圖/網路)


讀《資治通鑒》晉紀的「八王之亂」章節,司馬家族諸王率兵爭鬥打的難分難解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皇帝派人持「騶虞幡」命令停止戰鬥的描述。

騶虞幡,讀音zōu yú fān,指一種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旨解兵。《晉書·楚王瑋傳》:「會天明,帝用 張華 計,遣殿中將軍 王宮賫騶虞幡麾眾曰:『 楚王 矯詔。』眾皆釋杖而走。」 清 趙翼 《廿二史札記》卷八:「 晉 制最重騶虞幡,每至危險時,或用以傳旨,或用以止兵,見之者輒慴伏而不敢動,亦一朝之令甲也。」

這個「騶虞幡」從字面來看,應該是一面旗。但到底是怎樣的一面旗?是誰創製的這面旗?為什麼這面旗一出現,戰鬥各方就會乖乖的停止戰鬥?這些疑問還要求教各位大方之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