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極為講求孝道,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在喪葬風俗上。古墓給人的印象,就是裡邊藏滿了各種金銀珠寶等珍貴的寶物。古人認為,親人在去世後,只有入殮豐厚的陪葬品,才能使他們不至於在地獄過不好,同時也是身為後人展現孝道的最佳方式。西漢是最重孝的朝代,國家有三分之一的財產埋入了地下。然而也並非每個有權有勢的古人,都希望自己厚葬,很多在彌留之際反倒叮囑後人“薄葬”自己,比如接下來小編要說的這位。

抗倭英雄墓太寒酸,盜墓賊瞧不上,350年後挖出22件一級國寶 【口述史地】 自媒體 第1張

大家都知道日本和我們中國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交往史上,總共發生過五次戰爭,我國獲勝三次,其中將日本打得最慘的一次是發生在明朝萬歷時期的朝鮮海戰。在截擊擴張成性的日本豐臣秀吉軍團時,盡管戰場不在中國,但很多明朝官員傾盡全力,為抗倭出謀劃策,立下了痛擊日本的巨大功勞。

當時,任明代兵部郎中的王士琦,領兵2萬自四川赴朝作戰,阻擋倭寇東西中三路。因為在抗倭戰爭中立有大功,王士琦被提拔為巡撫大同。然而,除了在戰場上戰功顯赫外,王士琦同樣是一位兩袖清風的廉官,死後根據自己生前的囑託,以草蓆裹屍入殮,陵墓也修建得十分的寒酸。

抗倭英雄墓太寒酸,盜墓賊瞧不上,350年後挖出22件一級國寶 【口述史地】 自媒體 第2張

在我國的盜墓史上,明朝的盜墓現象最為突出,因為當時的盜墓賊發明瞭“老鼠衣”,在探尋古墓時變得更加簡單。位於浙江臨安張家渡村王莊山北麓的王士琦陵墓,卻絲毫沒能進入盜墓賊的法眼,因為他以草蓆入殮的喪葬佳話被記載到了當地的地方史書中,在臨安一帶廣為流傳,給盜墓賊們以寒酸墓的印象。在歷經了幾百年的風雨和滄桑後,山麓腳下的王士琦墓早已被湮沒在了雜草堆裏。

上世紀50年代後期,當地一位農民上王莊山去割豬草,無意中發現長長的雜草堆中坐落着一座古墓。由於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較強,農民立馬上報給了縣城的文物局。局裡派來的考古隊火速趕到,立馬對此墓進行了一番搶救性的挖掘,發現主墓室有一具用早已腐化不堪的草蓆包裹着的屍骸,確認就是明代抗倭英雄王士琦的陵寢。

不過令考古隊沒想到的是,王士琦墓無論是外觀還是墓室內部都修建得其貌不揚,但裡邊卻發現了不少的金器,將整座狹小的墓室照成金光一片。經過一番仔細的清點和整理,考古隊總共從王士琦陵墓中出土了107件各式各樣的金器文物,其中便有罕見的金絲冠、金扒耳和金戒指等。後來,這些金器中有着多達22件被列為了國家一級文物,令人震撼。

其中,最惹眼的是那頂金絲冠,由金絲編制而成,孔眼十分均勻,而且從外面找不到一個接頭,做工精湛到了極致。冠頂前面有金絲盤成的“福壽”二字,前後左右有4孔,冒頂有5樑,所以又稱“金樑冠”。如此珍貴繁多的金器,入殮到350年前一座草蓆裹屍的古墓中,想必應該是後人自己的決定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