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

即將告別春日的滿目芳菲,

迎來夏日的桃紅柳綠。

對於三明學院而言,

今年的5月同樣意義非凡。


5月10日,

三明學院將迎來自己的前身

——福建省立師範學校

遷址永安大湖興學80週年紀念日。



      回顧三明學院辦學歷史,既是一部抵禦外敵、弘揚民族精神的奮鬥史,也是一部兼容幷蓄、支持地方發展的發展史。


百年閩師 薪火傳承


     “師法者,溯其源。”三明學院的歷史可追溯到1903年。時任閩浙總督崇善和前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陳寶琛,商定將福州東文學堂改建成官辦全閩師範學堂,這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師範學校,開啓了近代福建師範教育的先河。

  1936年8月,由福建省立福州師範、莆田師範、龍溪師範和福州鄉師、建甌鄉師合併爲“福建省立師範學校”,成爲八閩之地唯一的師範學府。

  1938年1月,素有“閩師”之稱的福建省立師範學校,內遷至當時的福建省臨時省會——永安。

  1939年5月9日,在永安文廟辦學的“閩師”遭到日機轟炸,爲保障師生安全,10日,閩師遷往距永安城西20公里的大湖鄉。在這座小山村裏,師生們將當地宗祠、祖堂改造爲教學場所。

  “官廟如今變講堂,莘莘學子此中藏;讀書報國吾曹事,要把文明勝列強。”這正是閩師在大湖鄉學習、生活的寫照。如今,永安大湖“閩師之源”辦學遺址依然保留着,並被列爲文物保護單位,成爲學院教師校史校情教育基地和學生愛國主義實踐基地。

  閩師在永安堅守的日子,始終與中國人民的愛國鬥爭共進退。校長王秀南根據戰時形勢,實行“三杆教育”,要求學生拿起筆桿能寫、能教;拿起槍桿能從戎報國,抵抗外侮;拿起鋤杆能勞動,自力更生。

  “三杆教育”不僅讓學生受教,也啓迪民衆、宣傳抗戰,極大地促進了抗戰愛國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1942年,福建省師範教育恢復按地區設置,“福建省立師範學校”因校址所在地隸屬永安,故改名“福建省立永安師範學校”。抗戰勝利後,爲解決閩西北教育問題,福建省立永安師範學校繼續留設永安辦學,1946年遷迴文廟。

  新中國成立後,永安縣人民政府接管福建省立永安師範學校,定名爲永安師範學校。1972年遷往三明市區,更名爲三明師範學校。1992年,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爲三明師範學校題詞“閩師之源”。

  1999年,三明師範學校、三明師專、三明職業大學合併組建三明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升格爲三明學院。




振興師範 服務基層


     2018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把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爲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和根本性民生工程。三明學院積極響應新時代教師建設、振興師範教育號召,把“閩師之源振興計劃”作爲學校重點建設工程推進,率先成立師範學部,以整合校內外師範教育資源,分類推進教師教育培養模式改革,爲三明培養更多、更優質的基礎教育人才。

  根據三明市基礎教育需求,在省教育廳和三明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三明學院啓動面向本市戶籍考生的公費師範生培養工作,2018年共招收182名公費師範生,定向爲12個縣(市、區)培養小學及幼兒園教師。

  “在公費師範生修讀年限內,政府負擔他們的學費、住宿費,並給予師範生助學金。”三明學院師範學部副主任張新文介紹。學院的公費師範生教育學制四年,實施3+1培養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學習,最後一年進行集中教育實習,學籍納入國家正規學籍管理,在校期間享受國家普通本科生相關政策待遇。公費師範生畢業前一年統一組織教育實踐和畢業實習,實習工作由市教育局統籌協調,學院負責具體實施。

  早在2017年,三明學院黨委就提出了“振興師範教育、擦亮百年品牌”的辦學思路,投入30萬元專項經費,實施三明市中小學師資的專項培訓——“三明學院金鳳凰教育服務培訓”,免費爲全市12個縣(市、區)各舉辦一期專題培訓班,目前已完成1597名學生的基礎教育師資培訓。

  培訓前深入調研、細緻對接,根據教育信息化應用、非師範專業教師教育教學技能提升、青年教師成長等不同縣區需求,有針對地設置培訓計劃、調配授課資源,大田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塗林瑢點贊“這是爲青年教師精心設計、量身定製的‘教學營養套餐’”。

  本着“精準對接、精準提升、精準培訓、精準服務”的理念,學院在“項目精品化、課程模塊化、師資專業化、管理標準化”上下功夫,此舉打通了高校與基礎教育的通道,把師範教育的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有機結合起來,使培養和培訓更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從而提升了基礎教育師資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升了學校教師教育和服務地方的能力。



   興學興業 砥礪前行


   “剛畢業的師範生往往不適應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環境,造成所學知識與實踐教學脫節。”三明學院副校長、師範學部主任張君誠分析了當前師範教育情況。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師範院校不瞭解中小學、幼兒園需要什麼樣的教師,使得培養的師範生無法與教學對象契合。

  針對這一現象,三明學院將“實施師範人才培養提升”作爲學校五大工程之一,保障師範畢業生與就業學校之間平穩過渡。

  在對12個縣(市、區)基礎教育再一次深入調研的基礎上,今年,三明學院實施了面向三明市遴選與共建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工作方案、生源基地工作方案,推動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幼兒園)三位一體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

  其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教學實踐基地”的延伸和升級,主要爲在校師範生、高校師範類教師、依託校(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服務,通過項目合作、課程開發、師資互聘、交流培訓、見習實習、文化建設、成果出版等方式開展合作,提升師範生教育質量和基礎教育師資水平。

  4月,立足三明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的師資需求,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師範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教育部關於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教師》,三明學院提出新時代師範生“課程教育與養成教育”相結合的育人模式。

  “在今後的辦學實踐中,三明學院將繼續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以解決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視爲己任,傳承和發揚閩師精神,不斷優化師範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善教師供給,在師範教育上作出更大的貢獻。”張君誠說。



(三明日報記者 朱丹宇   圖片來自三明學院)


來源:三明日報

本期編輯:靈雨  凌峯

投稿、爆料郵箱:[email protected]


(下文爲推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