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 Year」這個名詞近幾年來越來越為人熟知,出國打工度假似乎也成了一股熱潮;尤其是出走到沒有名額限制的澳洲,人數更是以倍數成長。現在講到打工度假好像回國之後一定會被問到:「有存到錢嗎?賺了多少錢?聽說有人可以存一百萬回來?真的嗎?」似乎,沒有人在意過去這一兩年你的冒險故事、你的旅遊心得,只關心你是不是打工度假回來就躍升為百萬富翁?

也因此,去澳洲打工度假成了賺快錢的代名詞,也有人說是逃避現實的窗口,總之,在求職履歷表上,不一定會幫你加到分。那如果也沒有存款回來,似乎如果別人不問,這一年就這樣船過水無痕不留痕跡。林懷民說過:「年輕時的流浪是一輩子的養分。」或許現階段我們不一定可以看到實質效益出來,但是很難說,這一年在異國的闖蕩,對未來的自己有什麼樣的衝擊或影響。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這樣的青年壯遊模式在許多國家如此盛行了吧!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

當臺勞,真的那麼糟嗎?曾經聽過有人貶抑的說:「我們怎麼看泰勞、菲傭等東南亞國家來的勞工,澳洲人就是怎麼樣看我們。」以我在澳洲打工的經驗我要說:這是事實,但也不完全是事實。

在一個思想自由開放的國家,別人要怎麼想我們是管不著也無法控制的,所以民主社會裡面永遠會有不同的聲音和想法。我們要做的不是消滅別人和我不同的想法,而是學會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思維,在雙方最大利益下取得共識。不管是什麼想法都是值得尊重的,別人如何看我們不一定重要,但是我們必須要學會尊重自己。其實每一份工作都是值得尊敬的,不論是鋪路的工人、採收農作物的農人或是房務清潔人員,這些高勞力的工作,沒有人做社會就無法正常運作。沒有人鋪路,地方往來就有困難甚至危險、沒有人種植甚至採收農作物,我們就沒有糧食可喫(還是有人對人工合成食品較為安心?)、沒有人打掃房間,飯店業就沒辦法做生意,沒辦法賺錢...這些在臺灣看起來很辛苦甚至沒有多少人願意做的工作,我們遠渡重洋之後卻喫再多苦都不怕,等工的、買工的、搶工作的比比皆是。如果你曾經去做過這些工作,回到臺灣之後你還是會用相同的目光去看待在臺灣的外來勞工嗎?

在澳洲找工作、打工的日子裡,說沒有遇到種族歧視是騙人的。有時候他們嘴裡沒說,但行為我們卻能看得一清二楚。在大城市找工作,亞洲人想要找到合法薪資的餐飲業工作幾乎是不可能,即使今天有著一口流利英文、甚至也有餐飲業經驗,能做外場的人並不多。我在墨爾本的時候在瑞典朋友的介紹下將履歷送到餐飲業仲介,她是在那裡找到工作的,她沒有餐飲經驗,英文也是一般會話程度;跟她相似條件的我卻因為黑髮黃皮膚得到仲介善意的提醒:「You come from Taiwan? Do you speak Chinese? I think you should try Chinese restaurants! It's much suit you!」真是非常的好心的提醒啊!!但是有在澳洲打工度假的人都知道,要在大城市理的華人餐廳找到合法薪資(也就是俗稱的白工)幾乎不可能!華人可是以節省人資開銷而聞名的啊!澳洲合法薪資稅前約為16澳左右(各省規定不同),但是如果在華人餐廳時薪可是連一半都不到!也就是說,白工一個小時的薪水比黑工兩小時還多啊!所以如果只是抱著要去賺錢的美夢,沒有找到合法薪資的工作並有穩定的時數的話,不要說要存一百萬臺幣,光在當地打平開銷都是個問題。

但是這樣就要打包回府了嗎?

先不說在澳洲的臺灣揹包客找工作遇到的挫折好了。我想要分享我在澳洲看到的。

job  

※要找服務業的工作可以看他們有沒有在門口釋出徵才訊息(或是也可以直接拿履歷去問)

就算平常在沒有關注國際新聞好了,我想大部分的人應該知道現在全球經濟其實都沒有很好,金融海嘯之後,許多國家早已是債臺高築,狂印鈔票救經濟卻不見起色又不能停止的美國、瘋狂貶值自國貨幣,爭取出口的臺日韓、政府已經倒閉的冰島、或是有很多未爆彈不知什麼時候會爆、失業率飆高但是又一天到晚在罷工的歐豬四國(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又有一說加入愛爾蘭後為五國),這些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或許因為澳洲高時薪誘人或許因為自己國家的經濟沒有起色,所以都前僕後繼的前進澳洲打工度假。當然不是隻有臺灣人為了生存下去而屈就於非法黑工,無法申請打工度假的其他國家如阿根廷、智利或馬來西亞、越南等國遠渡重洋來做非法黑工也是大有人在。我曾經遇過來自阿根廷的同事,她以三個月觀光簽證遊走在澳洲與紐西蘭之間打非法黑工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還有早就過了打工度假年紀的義大利人因為在義大利找不到工作,所以在墨爾本的義大利餐廳時薪7澳的黑工也只能甘願做;也曾經聽到其它揹包客分享在食品加工廠同事都是馬來西亞非法黑工(所以他自己也是非法黑工);甚至,在美國找不到工作應該是該退休的年紀的大叔也離鄉背井到澳洲工作。

在澳洲工作,你的同事會來自四面八方,每個人說著不同語言、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為了不同原因,同時來到這個地方打拼。在澳洲,你可以感覺到世界地球村、種族熔爐與文化衝擊。不是隻有「臺勞」做房務清潔、去血淋淋的肉品工廠、忍著強烈日曬在太陽底下採收農作物。除非你有特殊專長、除非你有一口流利英語或是除非你有貴人相助,不然這些工作都是大部分的揹包客在做的啊!甚至如果你很想、很想留在澳洲第二年,那三個月的偏鄉一級產業是不管哪個國籍的人都必須要做的。

看到這邊,你還會覺得,到澳洲當臺勞是很糟的一件事嗎?

種族歧視無所不在,並不會說今天是以觀光客的身分去澳洲,帶有歧視眼鏡的人就會覺得你變高貴了;如果遇到一個懂得尊重你的老闆,不管你是臺灣人還是英國人,他都不會只把你當做免洗人力用完即丟。很幸運的是我曾經遇到這樣的好老闆,她告訴我:「千萬不要為不尊重你的人工作,老闆要先會尊重員工,才值得員工為他賣力。」說實在,能有這樣想法的老闆少之又少,而勞工往往還是隻能為五斗米折腰、出賣尊嚴,這個狀況其實在臺灣更屢見不鮮啊!

如果在澳洲當臺勞遇到種族歧視時,不要太難過,調適自己心態(自己決定是要忍氣吞聲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要記住這樣的感覺,回到臺灣之後,我們就能更體會在臺灣的外籍勞工離鄉背井又受歧視的心情,或許,這一刻,該是換我們摘下歧視眼鏡的時候。

melbourne cafe  bbq  

※除了賺錢,打工度假更是一個難得的異國文化體驗,看看澳洲人怎麼過生活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