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與挑戰

“一帶一路”建設自提出以來,所獲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同時也面臨着種種日益艱鉅的挑戰。我們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情況、“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一帶一路”建設的動因、“一帶一路”四個方面的主要挑戰以及如何應對“一帶一路”的挑戰等五個方面,對“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與挑戰這一主題進行分析,以便深入地瞭解“一帶一路”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一、“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情況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的建設,中國是倡導者,需要別的國家共同參與。從地域上看,“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從西安出發,經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進入中亞,到達莫斯科以及荷蘭的鹿特丹港。海上絲綢之路則是從東南沿海出發,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再到西亞以及歐洲。從中美關係正常化到2012年,中國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往東邊走,和美國、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展開合作。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後,中國對外開放的重點發生了明顯變化,就是向西邊去搞建設。

2016年,除中國之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總量達12萬億美元,佔全球的16%,對外貿易總額達7.2萬億美元,佔全球的21%,而總人口有32億,佔全球的43%,說明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多、經濟落後。這也意味着“一帶一路”建設的不容易,在這些國家搞建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比較多。但是在過去五年的時間裏,從無到有、從點到面,“一帶一路”建設藍圖不斷充實、範圍不斷擴大,取得的成果超過預期。

一是“一帶一路”建設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認可。截至2018年5月,中國已與8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103份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文件。亞投行的成員數由成立之初的57個增加到86個,參與投資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達到26個,貸款總額超過45億。截至同時,絲路基金已經簽約19個項目,承諾投資70億美元,支持項目涉及總金額800億。亞投行、絲路基金基本都是參與投資,也就是“共建”。

二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平臺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來,並開始正常運營。

三是“一帶一路”建設明顯加強了中國和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關係。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雙邊貿易總額已接近一萬億美元,一年後達到了7.4萬億人民幣。此外,在“一帶一路”沿線的60多個國家中,一些重點國家,如越南、印度,是中國周邊非常值得我們關注的。這些國家人口多、人口結構年輕,和西方的關係好,其發展勢頭目前也很強勁。

四是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在推動各種次區域的經濟合作項目,如中巴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合作走廊、中歐班列等。

二、“一帶一路”建設的亮點

“一帶一路”建設有三大亮點,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

(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關於基礎設施建設,我國企業在資金、技術或經驗方面都表現得非常突出,其中肯尼亞的蒙內鐵路、中巴經濟走廊的瓜達爾港是典型案例。

1.蒙內鐵路

蒙內鐵路是連接肯尼亞的兩大城市,首都內羅畢和最大海港蒙巴薩的一條鐵路。其兩端選址是很合理的,有助於加強這兩大城市之間的人員、商品的往來。在設計鐵路時,我們的考慮是非常周全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我們將這條鐵路設計成兼顧客運和貨運兩種功能的鐵路,不僅助推肯尼亞的經濟發展,也兼顧了該鐵路客運和貨運的經濟效益。

二是我們吸取了非洲國家電能短缺的教訓,在修建這條電氣化鐵路的同時,使其能夠兼顧使用內燃機車。

三是我們在修建這條鐵路的過程中,在那些野生動物穿越的區域全部使用高架橋設計,既避免了野生動物被撞的問題,也迴應了其他國家的質疑,還得到了肯尼亞政府的高度認可。

2.瓜達爾港

2016年11月,瓜達爾港正式通航。對中國來講,瓜達爾港的建設是有一定的戰略意義的。從長期角度來看,在南亞地區,尤其是印度洋地區,中國有了一個具有影響力的支點。一些國內學者強調的瓜達爾港的經濟意義,尤其是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從成本的角度來考慮,其短期內並不是非常可行。

(二)新亞歐大陸橋的建設

新亞歐大陸橋的建設,主要表現爲中歐班列,即絲綢之路上的定期貨運列車。中歐班列的開啓受到了沿線各國的歡迎和支持,截至2018年6月,累計開行突破9000列,運送貨物近80萬標箱,國內開行城市48個,到達歐洲共4個國家、42個城市。

中歐班列的優勢和弱點都很明顯。其優勢主要是速度快,只需15至20天就可以到達歐洲。對於保質期短或需要時效性的商品來說,中歐班列是很好的選擇,其冷鏈系統做得相當好。同時,中歐班列的弱點也比較明顯,即成本高,約爲海運的三倍左右。總的來講,中歐班列可以與海運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關係,即海運運大宗商品,中歐班列運電子產品、農產品、水產品等,大大密切了中國城市和歐亞大陸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繫。

(三)產業園的建設

產業園的建設是“一帶一路”建設裏最值得關注的重點之一。在國外建設中國企業成規模的產業園區,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中國國內經濟開發區的經驗。產業園建設受到當地政府歡迎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帶動當地的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二是更有利於當地政府對外來人口的有效管理,避免衝突。對於中國企業來講,產業園的模式同樣受歡迎,因爲沿線國家的法治制度還不成熟,中國企業“走出去”單打獨鬥,不瞭解當地情況,面臨的風險會更多。產業園的模式既使中國企業彼此之間可以優勢互補、內部合作,也使中國企業在與當地政府打交道時更有底氣,能爭取到更多優惠政策。

泰中羅勇工業園是產業園建設的一個成功案例,由中國的華立集團與泰國的安美德集團共同投資,是面向中國企業的工業園區,總體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主要吸引汽車、機械、家電等製造業企業入園設廠,已吸引百餘家中國企業入駐,帶動中國企業累計在泰投資超過29億美元,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美元,爲當地創造了3萬多個就業崗位。該工業園能取得較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泰國的整體優勢,如泰國的地理位置、對華人比較友好、稅收較低等;二是泰國的政策優勢,如製造業無外資比例的限制、外資購地享有所有權、企業所得稅最高減免13年等;三是土地價格低,且是永久的土地所有權;四是勞動力的價格便宜。當然,在泰國投資產業園也有一些劣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沒有中國這樣完整的供應鏈,三是存在一定的政治風險,如泰國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帶來比較尖銳的社會矛盾,而這正是一般企業沒有能力去應對的。

作者:宋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宋偉:“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就與挑戰》

點擊↓↓“瞭解更多”查看完整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