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廣東在94年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之後,充分發揮了城市發展的羣聚效應,得益於香港的雄厚資本注入,珠三角已經成爲中國繼長三角之後的第二大經濟區。作爲中國“南大門”的珠三角,已經成長爲世界知名的產業轉移首選地之一,形成了以電子科技等行業的產業羣,同時它也成爲中國規模最大的高新產業集羣。

  早在11年的時候,珠三角9個地級市總體的GDP就佔據了中國大陸經濟總量的8%以上,目前的珠三角更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級都市羣之一。而珠三角在隨着規模效應的逐漸加大,也已經不滿足僅僅9個城市了,開始擴大規模。現在的珠三角除了之前的9個地級市之外,還容納吸收了韶關、陽江、河源、清遠、雲浮和汕尾這6個在廣東發展並不算很好的城市。

  現在廣東想要繼續高速前進,就不得不正視目前省內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雖然得益於廣州和深圳這2個一線城市的巨大體量,讓廣東成爲國內GDP總量最高的省份,但是在除了廣州深圳之後,廣東只有佛山和東莞發展很好,其餘城市的經濟體量都比較低。惠州是4000億級別,從中山市到揭陽市共8個地級市都是2000-3000億,剩下的都是1000億甚至以下。

  折讓廣東必然要充分利用珠三角這樣一個經濟區,帶動其餘城市的發展。如此在總量繼續增加的同時,也能讓其他兄弟城市的經濟條件變得更好,而且目前的廣東也有能力做這樣的事情。廣東的“非珠”城市發展差是廣東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這麼2個辦法,一個是通過類似於建立城市之間的“幫扶”通道,讓大城市定點幫助小城市發展,另外一個就是將“非珠”城市吸納到珠三角的大環境中去。

  廣東也已經兩手齊下了。定點幫扶上,廣東省建立了一個“深汕特別合作區”,位於汕尾的一個靠近深圳的縣城內,這個合作區在18年底正式揭牌,深圳市派人主導其中的經濟管理和建設。合作區享有與地級市相同的經濟事務管理權限。而另外吸納城市進入珠三角就是前文所提到的6個城市。這是廣東省在面對城市發展不平衡上做出的進一步嘗試和努力。

  對於新晉的珠三角城市和特別合作區未來的發展,你怎麼看?歡迎留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