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一些志怪誌異的短篇小說或者是小故事,如果是中國古代的最好啦


《子不語》

《西京雜記》

《搜神記》

《清稗類鈔》

《宣室志》

《江淮異人錄》

《開元天寶遺事》

《艷異編》

《聊齋志異》

《山海經》

《封神演義》

《鏡花緣》

《虞初新志》

《太平廣記》

《酉陽雜俎》


打算讀中國古代的誌異志怪性質的短篇小說,推薦讀魯迅的《古小說鉤沉》。不過魯迅在序言中有一句話:人間小書,致遠恐泥。雖是這麼說,其實魯迅本人在此道也是鑽研很深,走得很遠的。

魯迅輯錄唐以前中國古小說的專書《古小說鉤沉》在他生前始終未能印行,而他在這部書稿上投入的精力是巨大的,讀過這部書最容易領略到他那種不計一時成敗得失、毫無急功近利之心而務求真實可信的學者風度。

《古小說鉤沉》輯錄周朝至隋朝散佚小說三十六種,共一千四百餘則,二十多萬字。魯迅的輯佚工作具有開創的意義和極高的學術價值,正如鄭振鐸先生指出過的那樣,將乾嘉諸大師用以輯校錄先秦古籍的方法,轉而用來輯校錄古代小說,以魯迅先生為開山祖。而其校輯的周密精詳,至今還沒有人能追上他。鄭先生又說,此書不僅前無古人,即後有來作,也難越過他的範圍和方法的。這些話並非溢美之詞,《古小說鉤沉》的成就確實是前無古人的。

《古小說鉤沉》取材來源極廣,據統計,他在這裡引用的古書凡六十餘種,用以參校的又有十多種,總計在八十種左右。它們是:《大戴禮記》、《風俗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六帖》、《事類賦注》、《北堂書鈔》、《類林雜說》、《續談助》、《初學記》、《藝文類聚》、《莊子》成玄瑛注、《世說新語》及其注、《雕王集》、《學林》、《水經注》、《文房四譜》、《蒙求注》、《太平寰宇記》、《文選》注、《海錄碎事》、《草堂詩箋》、《廣韻》、《小學紺珠集》、《野客叢書》、《筍譜》、《說郛》、《漢書》及其注、《鐵圍山叢談》、《困學紀聞》、《史記》及其《索隱》、《正義》,《後漢書》注,《齊民要術》、《三國志》注、敦煌石室所出《唐人寫本類書殘卷》、《法苑珠林》、《玉燭寶典》、《猗覺寮雜記》、《開元佔經》、《辨正論》注、《酉陽雜俎》、《北戶錄》、《通鑒考異》、《三輔黃圖》、《抱朴子》、《路史》、《荊楚歲時記》,《通典》、《古玉圖譜》、《封氏聞見記》、《韻府》、《春秋左傳》正義、《丹鉛總錄》、《茶經》、《元和姓纂》、《比丘尼傳》、《大唐西域記》、《高僧傳》、《三寶感通錄》、《續高僧傳》;賈誼《新書》、《唐類函》、《晉書》、《金樓子》、《優古堂詩話》、《觀林詩話》、《事物紀聞》《輿地紀勝》、《古今類事》、《山居新語略》、《漢武帝內傳》、《埤雅》、《大觀本草》、《意林》、《通志略》等等,林林總總,蔚為大觀。單是為了輯錄《殷芸小說》,魯迅所採輯的古籍就有十二種之多。

魯迅輯校古小說最見功力的是做了大量細密的拼補工作。古小說往往有同一則而各書分別引錄了一些片斷的情形,從這些支離破碎的片斷中頗不易窺見該則全貌,魯迅做了許多復原的工作,他極細心地把那些碎片拼湊起來,最大限度地恢復它們的舊觀。林辰先生曾舉過若干這方面的例子,很有說服力。這裡再看個新例子。《鉤沉》本《語林》有一則雲:

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見,令高足弟子傳授而已。融嘗算渾天不合,召鄭玄,令一算,便決。眾鹹駭服。及玄業成辭歸,融心忌焉;玄亦疑有追者,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融果轉式,欲勅追之,告左右曰:「玄在上下,水上,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竟以免。古代師生關係如此,頗可驚駭。這些文字讀起來很流暢,而實際上乃是魯迅據《太平御覽》卷七五O、三九七、六九八三處引文精細地連綴起來的。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此之謂也。(摘引自中國文學網,有改動,彼處未指明作者,是否為文章之原出處亦未知)

不愛紅顏引《鉤沉》故事十六則(君先看看)

幹將莫邪為楚王作劍,三年而成。劍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劍獻君,藏其雄者。謂其妻曰:「吾藏劍在南山之陰,北山之陽;松生石上,劍在其中矣。君若覺殺我,爾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覺,殺幹將。妻後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劍;忽於屋柱中得之。楚王夢一人,眉廣三寸,辭欲報仇。購求甚急,乃逃朱興山中。遇客,欲為之報;乃刎首,將以奉楚王。客令鑊煮之,頭三日三夜跳不爛。王往觀之,客以雄劍倚擬王,王頭墮鑊中;客又自刎。三頭悉爛,不可分別,分葬之,名曰三王冢。[御覽三百四十三]

王輔嗣注易,笑鄭玄雲:「老奴甚無意於時。」夜久,忽聞外合有著屐聲,須臾即入,自雲是鄭玄,責之曰:「君年少,何以穿鑿文句,而妄譏老子?」極有怒色,言竟便退。而輔嗣心生畏惡,經少時,乃暴疾而卒。[出幽明錄續談助四]

孔子嘗遊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於水所,與共戰,攬尾得之,內懷中;取水還,問孔子曰:「上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殺虎持虎頭。」又問曰:「中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殺虎持虎耳。」又問:「下士殺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殺虎捉虎尾。」子路出尾棄之。因恚孔子曰:「夫子知水所有虎,使我取水,是欲死我。」乃懷石盤,欲中孔子。又問:「上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上士殺人使筆端。」又問曰:「中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中士殺人用舌端。」又問:「下士殺人如之何?」子曰:「下士殺人懷石盤。」子路出而棄之,於是心服。[出衝波傳  說郛二十五]

漢武帝見畫伯夷叔齊形像,問東方朔:「此何人?」朔曰:「古之愚夫。」帝曰:「夫伯夷叔齊,[廣記引有此句]天下廉士,何謂愚夫邪?」朔對曰:「臣聞[二字廣記引有]賢者居世,與時推移,不凝滯於物。彼何不升其堂,飲其漿,[六字廣記引有]泛泛如水中之鳧,與彼俱遊,天子轂下,可以隱居,[二句廣記引有]何自苦於首陽乎?」上喟然而嘆。[出朔傳  續談助四廣記一百七十三有末句]

  漢武游上林,見一好樹,問東方朔,朔曰:「名善哉。」帝陰使人落其樹後。數歲復問朔,朔曰:「名為瞿所。」帝曰:「朔欺久矣,名與前不同何也?」朔曰:「夫大為馬、小為駒,長為雞、小為雛,大為牛、小為犢,人生為兒、長為老;且昔為『善哉』今為『瞿所』,長少死生,萬物敗成,豈有定哉?」帝乃大笑。[廣記一百七十三]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海錄碎事二十二節引作朔對曰此蟲名為怪蟲]昔秦時拘繫無辜,眾庶愁怨,鹹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廣記引作信如其言]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出朔傳  說郛二十五廣記一百七十三]

漢世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營理產業,聚斂無厭;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內取錢十,自堂而出,隨步輒減,比至於外,才餘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復囑雲:「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復相效而來!」老人俄死,田宅沒官,貨財充於內帑矣。[廣記一百六十五]

(不愛紅顏批曰:老人性吝,尚有善心,畢生財貨雲散煙消,訓誡過矣)

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夢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園!」[紺珠集十三]

費長房又能縮地脈,坐客在家,至市買鮓;一日之間,人見之千里之外者數次。[類聚七十二御覽八百六十二]

壽光侯者,漢章帝時人,劾百鬼眾魅。有婦為魅所疾,侯劾得大蛇;又有大樹,人止之者死,侯劾樹,樹枯,下有蛇,長七八丈,縣而死。[御覽九百三十四]

北海營陵有道人,能使人與死人相見。同郡人婦死已數年,聞而往見之曰:「願令我一見死人,[御覽引作亦]不恨。」遂教其見之,於是與婦人相見,言語悲喜,恩情如生。良久時乃聞鼓聲悢悢,不能出戶,掩門乃走;其裾為戶所閉,掣絕而去。後歲餘,此人死。家葬之,開見婦棺,蓋下有衣裾。[文選江淹雜體詩注御覽八百八十四]

  陳留史均字威明,嘗得病,臨死,謂其母曰:「我得復生,埋我,杖豎我瘞上;若杖拔,出之。」及死,埋杖如其言。七日往視,杖果拔,即掘出之,便平復如故。[御覽七百十]

武昌新縣北山上有望夫石,狀若人立者。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婦攜幼子餞送此山,立望而形化為石。[御覽八百八十八]

  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其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索隱]

鍾士季常向人道 : 「吾少年時一紙書,人云是阮步兵書,皆字字生義,既知是吾,不復道也。」[出語林  續談助四]

德如嘗於廁見一鬼,長丈餘,色黑而眼大,著白單衣,平上幘,去之咫尺。德如心安氣定,徐笑而謂之曰:「人言鬼可憎,果然如是。」鬼赧而退。[出幽明錄續談助四]

《聊齋志異》《太平廣記》《子不語》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