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官房長宣佈:日本將從今年5月1日啓用新年號“令和”,這也標誌着明仁天皇宣佈退位,日本平成時代宣告結束。

“年號引用自《萬葉集》“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梅披鏡前之粉,蘭薰佩後之香”,“悠久的歷史與芬芳的文化,四季交替的美麗自然,日本的這種國家形象應牢牢傳承到下一個時代。嚴寒過後,春天來臨,梅花持續盛開,意喻着每一個日本人都能心懷對明天的希望、綻放起心中之花。爲了能夠看到這樣的日本,我們決定採用“令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新年號講話時表示。

在過去的1300多年裏,日本的年號用詞一直選自中國古代典籍。據日本《讀賣新聞》稱,日本歷史上的247個年號,出自77部中國古代文獻,半數以上是唐代以前的典籍。今年日本新年號“令和”雖然首次取自本國典籍《萬葉集》,但其實東漢的張衡《歸田賦》已有“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同構。歸根到底,日本年號的底蘊還是來源於中國文化。

“令和”很美,發音也行,不冷不暖,但決定年號前似乎太過於政治化了,比如出處必須從日本古籍或國書之類,給人用力過猛的感覺。有點兒中國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令和”也有強大的漢文化背景。其實,還是平常心好,順勢纔是“令和”深刻的含義,旅日作家毛丹青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

古代《萬葉集》和歌的部分是萬葉假名的日語,“令和”出處的序文完全是中文

日本是當今世界上唯一使用皇曆和年號的國家。日本的年號,用來表示天皇統治的時間,出現在日曆和官方文件中,但這種文化傳統習慣,來自於中國。漢武帝首創年號爲建元並形成制度,而自唐朝起日本大規模學習中國,也將此制度引入。

公元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犬上御田秋爲首的日本遣唐使第一次到達長安,到公元895年日本最後一次派遣遣唐使到達中國,這265年間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餘人,期間引進唐朝典章律令,仿效曆法、節令、習俗,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甚至還包括圍棋、相撲、馬球等。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日本第36代天皇)掌權,孝德天皇效仿中國的年號傳統,以“大化”作爲年號,開啓了日本年號的歷史。二戰後,日本政府曾有過廢除年號的提議,“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曆從國際上來說是和合乎常理的”。“在規定’國民主權’的新憲法下,在公文中使用冠以天皇名字的年號,仍舊保留有’天皇主權’的印記,違反憲法的精神”,但最終沒有廢除。

天皇通過年號滲透到了國民心中,年號也逐漸成爲支撐政治基礎的。”年號與皇室的悠久傳統、與對國家安泰國民幸福的深切期盼一起,貫穿了我國近1400年的歷史,不僅融入到日本人的心情,也支撐日本國民精神上形成一體。我衷心希望新的年號也能廣泛爲國民所接受,深深紮根於日本人的生活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針對新年號講話時表示。

目前日本製定年號,依據1979年日本大平正芳內閣頒佈的《年號選定手續要領》和《年號法》。

圖爲年號選定程序,來自日本國立公文書館電子檔案

第一、首相選拔數位“學識深厚淵博”的專家學者,委託進行適合的年號的提議。這些專家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漢文具有深厚的造詣、文化勳章獲得者、文化功勞獲得者、學士院會員等。每位專家向首相提出2到5個候選年號。

第二、內閣官房長官對提議的年號進行研究,主要由傳媒界代表數人組成諮問機關,聽取內閣法制局長官和國民的意見後,選定數個候選年號。

第三、在全體內閣閣僚會議上,對候選年號進行協議,主要由首相對候選年號,聽取衆參兩院各正副議長的意見。

第四、內閣發佈改元政令的決定,決定新年號的實施。

不得不說明下,新的年號對使用的漢字有着嚴格的要求,符合國民理想,具有好的寓意;兩個漢字;易書寫易朗讀;至今沒有被用作年號或者皇族諡號;不能是俗語。

自古以來,每一代天皇的年號都代表着一個時代,首相安倍晉三也表示“令和”年號中寄託了“文化產生併成長於人們心靈相通的美好過程中”,但現在畢竟是現代社會了,年號在日本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弱了。

相关文章